•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县”在起笔 青绿绘江山 | 碧水“邗”金,一江清水润一方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8-22 17:36:53 查看数:0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如一抹青绿泼洒神州,勾勒万千生态画卷。落笔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彩中国。在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县”在起笔!青绿绘江山》融媒体行动,深度解码“两山”实践生动样本,探寻县域“中国色”如何绘就,邀你共读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千年运河碧波荡漾,万里长江奔涌向东,大江大河在扬州邗江交汇,滋养哺育着这里的世代百姓。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来到这片被江河湖泽深情环抱的土地,在缥碧色的纵横水网间,探寻邗江因水而兴背后的治水、护水、用水之道。

江河交汇点的“生态景观阳台”

古往今来,大运河犹如一条流淌的文化长廊,南来北往的过客在瓜洲驻足,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行。王安石笔下的“京口瓜洲一水间”,描绘的正是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瓜洲古渡。

瓜洲镇原为长江中的沙洲,是历代漕运与盐运的重要节点,素有“七省通衢”的美誉,商船穿梭、千帆竞发的盛景曾在此持续千年。然而,因长江潮汐冲刷,古瓜洲逐渐坍塌,大量历史遗迹随城沉入江中。

得益于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部署,瓜洲遇上了新的发展机遇。

“修复古渡,既要留住自然,也要唤醒文化。”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徐振宇,这位深耕瓜洲历史文化25年的“瓜洲百科全书”,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告诉记者,“修复古渡时,我们保留原生树木,植入历史文化与诗词文化,让古老的渡口焕发新生。同时,搬迁大运河沿线重污染企业,清理砂石厂,实施绿化提升,建设瓜洲泵站……”

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碎金般的光影随着涟漪荡漾。公园里,晨跑的年轻人与练太极的老人擦肩而过,不远处还有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捕捉这水清岸绿的美好瞬间。“以前这水可没这么清,现在散步都能看见鱼了!”市民的感慨里满是自豪,也道出了瓜洲治水实效。

如今人们来到这里,既能触摸厚重历史,也能见证江河勃勃生机。

徐振宇说,“长江是瓜洲的根,运河是瓜洲的魂,这些年我们围绕水的生态保护修复做了很多工作,就是想让瓜洲成为根脉强劲、‘有灵魂’的好地方。”

长江岸边的现代化治理智慧

作为全国首批正式拥有生态规划的城市,扬州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刚性制度,构筑起长江、运河生态环保法治基础。而邗江域内的长江堤防岸线尽管只有10.02公里,在绵延数千公里的长江沿岸中篇幅有限,却也毫不松懈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让“绿杨城郭”绽放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江面水波轻漾,远处水面泛起一阵水花。记者看到几尾鱼游过,身形清晰可见,“这水里都有什么鱼?”徐振宇说,“你刚刚看到的是鳡鱼在追逐猎物。实施禁捕后,赤眼鳟、花䱻鱼等曾因水质下降、过度捕捞而罕见的鱼种,如今也越来越多了。”

自2021年长江全面禁渔以来,邗江积极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清除江中残网碎片,直接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洄游通道清除了障碍,促进长江淡水鱼休养生息。“邗江智慧渔政”监管平台,借助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优势,“鹰眼”24小时紧盯长江干流岸线与附近水面,全覆盖无死角监控,一旦发现偷捕者,迅速及时处置。

不仅如此,近年来邗江区有力推进长江沿线渔民上岸,有序引导156户568名渔民响应政策、退捕上岸,还建立起“护渔员+派出所联防员+渔政员+镇村网格员”联动模式,做到了水上和岸上同步巡查,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监控大网;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勤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市监、周边市县渔业执法部门,形成制度化日常执法、有序化专项执法、常态化联合执法,建立健全“两法衔接 ”长效机制,共同打击了渔业违法行为。

2024年,邗江区在生态治理上持续加力增效:整治淮河流域入河排口116个,完成明月湖水生态修复、长江支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23项,邵伯湖心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实现100%。生态屏障也更加牢固:动态清理固体废物,完成18个地块土壤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新增造林216亩,复绿地块12处,修复湿地249亩。

短短几年间,长江瓜洲段生态环境已出现变化,成群江豚频繁出没嬉戏,瓜洲泵站水域已被新增列为长江江豚栖息水域。向“绿”而行、向“美”而进的邗江,让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修复与持续提升,滚滚长江触目可及,满目苍翠惹人醉。

看着眼前江水清澈、生灵繁茂的景象,徐振宇很有感触:“邗江长江段堤防岸线虽只有10公里,却是长江下游生态链上的关键一环。母亲河的健康从不是一域之事,我们守着这一段,就得筑牢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得益于“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推进,整个长江流域正逐步焕发新的生机。江水之上,一幅属于邗江的青绿色画卷正沿着纵横水网,流向更多地方。

从“渔花子村”到“国家级最美渔村”的华丽转型

“芦苇摇曳,春风荡漾;点点渔火,日月星辰。美丽的沿湖村,富饶的沿湖村……”记者循着水脉来到邗江区沿湖村,看到渔娘们轻摇船桨,动听的渔家歌谣从水上传来。

扬州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宝回忆道,“我小时候随父母在渔船上生活,渔民的愁苦,我深有体会。”那时,当地渔民大都住在窄小的船上,过着靠水谋生、看天吃饭的日子。“你现在看到的这片绿色,当年全是渔网,外人路过都捂着鼻子走,背地里就叫我们‘渔花子村’。面对这个外号,全村村民都暗下决心要彻底改掉。”

2007年,刘德宝带领沿湖村启动填塘整地工程。他率先让出自家承包的两个水塘,并动员亲属积极响应。之后,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带动全村参与,历时六年,将600亩鱼塘化作平地。2016至2020年间,沿湖村累计退出1.29万亩水产养殖、257户湖区捕捞。“2020年10月10日——最后一批89户渔民上岸,这个日子我永远记得。”刘德宝说,至此,沿湖村320户渔民全部入住“新渔小区”,彻底告别了“以船为家”的历史。

放下渔具的村民们都去做什么了?“渔家人还是要吃‘渔家饭’,只不过得换个‘吃法’!”刘德宝介绍,早在2011年开始,村里就尝试举办渔民文化美食节,36道地道船菜鲜倒四方宾客。2014年,村干部历时三个月走访整理,挖掘出数万字的渔技、渔歌、渔俗等渔文化资料,为后续的转型发展做铺垫。而最近几年,更是有越来越多走出渔村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开起渔家民宿、主题餐厅和临水咖啡店……古老渔村正焕发出全新活力。

在这条“渔家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上,还有一群不得不提的“俏渔娘”。

在村子的一隅,记者恰巧遇上了刚送货归来的黄成娟。循着她的脚步来到一处打包点,几位女士正忙着分装沿湖村的“特色好物”。黄成娟笑着介绍,这些都是村里热销的“渔家三宝”,“所谓的‘渔家三宝’就是红莲子、芡实和虾米,正在打包的小姐妹都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渔娘’”。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热忱,她们给自己的品牌取了个灵动的名字:“俏渔娘”。这群渔家女儿不仅携手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更凭借沿湖渔村独有的原生态自然禀赋与深厚渔文化底蕴,精心打造出不少“出圈”的绿色生态农产品。

如今,“俏渔娘”的队伍正不断壮大,她们的脚步也越走越宽:从最初吆喝叫卖的鲜鱼活虾,到后来悉心打理的渔村风光,再到如今精心打磨的特色农产与文创好物,每一步都印刻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巧思。她们,是新时代里闪闪发光的“巾帼兴农人”。

2024年,沿湖村接待游客量31万人次,旅游收入330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3.83万元。从湖里捞鱼到岸上淘金,沿湖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先后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特色村”等多项称号。“换了新装”的沿湖村,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在邗江,瓜洲的绵延浪涛见证着千年古渡的诗意,沿湖村静静诉说着一代代人“点绿成金”的渔家智慧。这里因千年运河的文脉而紧密相连,更因江潮、湖韵交融共生。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这汪清波流转的缥碧色

已成邗江最鲜明的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说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那是渔民以勤劳为笔、细细描摹

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绘就的

“两山” 实践邗江图景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