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拥江发展到跨江融合——泰兴,向“江”而兴
早上六点,刁海美就起床了。之所以这么早,是因为他在常州新北区、泰兴虹桥镇分别办了两家企业,虽都在江边,但每天要乘坐汽渡,路上要耗费1个多小时的时间,有时遇到恶劣天气会更久。
这样的“折腾”持续三年了,刁海美没有退却,反而信心越来越足——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两地来往更便捷,把常州那边八成的生产线搬到虹桥,预计今年产值可突破3亿元。
在虹桥,像刁海美这样的客商越来越多。据统计,自2019年底常泰长江大桥启动建设以来,先后有40多家苏南企业到虹桥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额超百亿元。得益于此,去年,虹桥主要经济指标呈两位数增长,虹桥工业园入列全市A档园区。
昔日“江北腹地”的虹桥已然成为泰兴跨江融合的最前沿,其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泰兴这些年努力向“江”而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江河系自然,桥梁成经济。对整个泰兴而言,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不仅彻底弥补了缺少全天候快速过江通道的短板,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为泰兴由拥江发展向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泰兴作为泰州跨江融合的‘桥头堡’,全力融入苏南、全面融入上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融入越快越能占得先机,融合越深越能赢得优势。”在今年召开的泰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泰兴市委书记刘文荣再度强调“跨江融合”的重要意义。
如何加快融,怎么融得深?!这一必答题早就被列入了泰兴重要发展日程。
勇当融合“先锋”,向强而立
一分钟,产出300只电池!随着四期项目的竣工,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产能呈爆发式增长,预计年开票销售22亿元。
作为最早响应南北共建、入驻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的长虹三杰,为黄桥老区百亿级高倍率锂电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破区域限制,在更大坐标系谋发展、求突破,才能抓住更多产业发展机遇。”泰兴市委常委、黄桥镇党委书记蒋益公说,当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念好“跨”字诀,推动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抢抓常泰长江大桥建设窗口期,泰兴实质性启动了与常州国家高新区的联动发展,先后签订了《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办学、园区共建、港口合作的“1+3”联动发展协议及新一轮的跨江应急联动、信用合作、政务服务一体化等三项合作协议,共推联建“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与无锡江阴高新区从已形成的“六个有”工作机制转化为以建设“市场化运作体制下的南北共建样板园区”目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作为跨江融合最前沿,虹桥工业园在四年前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时,就瞄准大桥通道半径所辐射的苏南苏中200多家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规划建设了一座集研发制造检测于一体的虹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大桥即将通车,目前园区正围绕江对岸汽车零配件、物流需求,制定精准的产业融合配套计划。”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东说。
锻强产业“筋骨”,向高而攀
“肠疗新技术,全球首创!”去年刚揭牌落地泰兴的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很快展现出了“硬核”实力,其最近推出的首个产业孵化项目——口服微纳氧化铁组装体(SPIOCA),引发行业关注。
锻强产业“筋骨”,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步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当家的泰兴,既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攻关的迫切需求,又面临承接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带来的产业机遇。“可以说,无论是自身高质量发展,还是参与区域激烈竞争,唯有苦练‘内功’,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优做大产业,才能不断增强地区项目引力,避免‘虹吸效应’,抢抓更多发展机遇。”泰兴市科技局局长奚海燕说。
这些年,泰兴致力于推动“双创融合”,立足“123”特色产业体系,持续打造全市共建共享科创大平台,构建“离岸靠岸在岸”孵化转化体系,先后建立上海、苏州、南京3个离岸创新中心。点燃“院士经济”新引擎,引进10多位两院院士及团队成员,落地了黄桥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特医食品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产品未来加工创新研究院、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一众科创平台。
与此同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拨投结合”的方式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创新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让科技创新有了稳定预期和试错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各类型研发机构,开展超前研发和技术储备。截至目前,该市120家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7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研发机构达289个。
科技赋能,产业往高攀升,吸附力日趋增强。今年以来,该市项目建设强势推进,生物基材料产业园、大储能生态科技产业园等一个个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新浦化学等外资龙头企业更是持续增资扩能。
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泰兴全域新开工亿元以上、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36个,其中长三角地区项目达到349个,占比80%。
厚植营商“土壤”,向优而行
在刁海美办公室内,一块刻有“2024优秀招商大使”字样的水晶牌格外醒目。
“刁总不仅自己到泰兴办企业,还连续帮园区引进了5个项目落地,其中不乏20亿元神龙腾达这样的大项目。”虹桥工业园区副主任袁远告诉记者。
2021年,在常州新北区工业园从事新能源锂电核心配件生产的刁海美,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亟待扩张企业产能,便到虹桥投资5亿元兴办了常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令刁海美印象深刻的是,泰兴不仅产业基础扎实,而且营商环境优越,在新厂房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企业用电量大,当地政府专门投资为企业拉了一条专线。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在即,北沿江高铁、盐宜铁路稳步建设,区位格局重大变革加速演进,区域竞争也日趋激烈。”泰兴发改委主任燕荣华说,随着土地等资源要素配置制约趋紧,要在你追我赶的长三角区域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积极改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从2019年开始,泰兴每年都迭代营商环境政策,至今已升级至7.0版本。该市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以“企业出题+部门答题”的模式谋划了一批又一批创新性、突破性、实效性改革举措,以“最小颗粒度”破解市场主体难点堵点。
凭借优质的服务体制和机制,投资4亿美元的顶峰油脂化工项目落地泰兴经济开发区后,从项目建设到投产运营仅用时18个月,投产即实现月度入库,创造了骄人速度和成绩。
“响应快、配套全、沟通渠道多,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谈起泰兴的营商环境,格林美(江苏)公司副总经理叶晗晨不由得伸出大拇指。20多年前落户泰兴的格林美,如今生产的四氧化三钴在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5%,是泰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产业生态的有力见证。
事实上,凭着一股子“敢闯敢拼敢争先”的精神,早在1984年,泰兴人就在深圳以“三天一层楼”的“泰兴速度”,建设了湖心花园大厦,惊艳全国。
“接下来,在跨江融合中,我们将秉承这股子‘精气神’,‘快’字当头,全面优化完善保障服务推进机制,以专业化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店小二’式精准服务,积极打造政策的洼地、环境的高地、投资的福地,持续擦亮‘到泰兴·泰省心’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以‘营商’促‘赢商’,不断突破发展象限。”燕荣华表示。
编辑:王魁 袁婷
校对:王晶
- 靖江“微笑天使”在国际“C位出道”2025-08-16
- “养生局”又又又来啦!海陵中医夜市再开“诊”2025-08-16
- 兴化,自带“绿”镜!2025-08-16
- 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绿水青山|塌陷区上的三代人2025-08-16
- 江苏响水:用心用情 撑起劳动者“清凉晴空”2025-08-16
- 江苏苏州:青山不墨千秋画 “两山”理念20周年苏州答卷——长江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