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呆了!这幅苏泰双面绣~
在“苏超”众多热梗中
有两句是关于苏苏、阿泰的
苏苏梅友机场
阿泰没有高铁
虽是笑谈
但这也让两座城市惺惺相惜
妥实的“难兄难弟”
其实
苏苏、阿泰的缘分线
早已在时间深处相互交织
~~
这一次
或许就是故人相逢
苏苏
当绿茵场上的光亮起
照见你
也就仿佛看见了我
这幅双面绣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地域一家
泰州西周时称海阳,属吴国
苏州古称吴
两千多年前
泰州和苏州同属吴国
在地域上是一家
有史可查的泰州最早地方志
即为《吴陵志》
这些都显示出泰州与 “吴” 文化的渊源
两地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源头
苏州阊门的寻根纪念地石碑
六百多年前
洪武赶散
烽火里
苏州阊门的百姓循古运河一路北上
很多人由此迁徙到了泰州地区
直到今天
泰州人的俗语里还将“睡觉”说作“上苏州”
迁走的人们想回乡又回不得
只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梦里回一趟苏州
“苏州”也就成了绵绵乡愁的寄托
泰州《徐氏族谱》中,关于从苏州迁徙而来的记录
在泰州方言中能找到不少苏州吴语的痕迹
比如,民国时期《泰县志》记载
当地民谣中 “我” 字读成鼻音,若 “引”
便是苏民留泰以后转变而成的音
苏泰相同的方言还有
数百年来
那些散落在泰州街巷的吴语余韵
熬成了岁月里的糖
甜中裹着几分咸涩的念
苏苏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牡丹亭》《桃花扇》
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阿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
梅郎故里,京韵悠扬
《游园惊梦》中,梅兰芳饰演杜丽娘
梅先生幼时即学过昆曲
10 岁初登戏台
演绎的便是昆曲《鹊桥密誓》
他将昆曲艺术融入自己的表演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
京昆一家
始终相互依存、彼此成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盏清茶
一曲评弹
听评弹
是如今许多年轻人苏州游的重要一程
寻一间茶馆
在这声声慢中
感受吴侬软语的轻柔绵甜
感受古老苏州的独特风情
苏州评弹
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
而泰州是 “中国评书鼻祖”柳敬亭的故乡
一块醒木震江湖,半生漂泊说古今
柳敬亭曾在苏州一带说书
他的说书艺术为苏州评话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对苏州评话的表演形式、内容题材等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苏如若来泰
一定要来打渔湾畔的柳园走一走
逛一逛园内的柳公祠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
看个相声、听个评书
张士诚
张士诚像 选自《吴王张士诚载记》
张士诚
是泰州、苏州两地文化中
不可忽视的篇章
他出身于泰州盐民家庭
元末政治腐败
他发起农民起义,举兵反元
建立 “大周” 政权
至正十六年
他率军南下攻占苏州
并将其定为都城
改 “大周” 为 “大吴”
在此建立政权达11年之久
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攻破苏州
张士诚被俘后自缢身亡
但百姓们感念他
苏州至今留下了不少
关于他的传说与地名
范仲淹
在泰州文会堂前
有一块青石浮雕,上刻“五相流芳”图
其中有一位“相”便是范仲淹
1024年
范仲淹在泰州担任盐仓监
为民重修捍海堰
泰州百姓为纪念他
将捍海堰改名为“范公堤”
他还在泰州写下了 “君子不独乐” 的诗句
成为泰州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天平山的范仲淹塑像
1034年
范仲淹调任苏州
任苏州知府
他在这里治理水患
创办州学
创建文庙
邀请名家讲学
由此
苏州的崇文重教成为全国样板
胡瑗
范仲淹题胡瑗像
范仲淹在苏州兴办州学时
邀请名师讲学
这其中便有泰州人
胡瑗
胡瑗在苏州、湖州一带讲学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后世称为 “苏湖教学法”
在泰州
胡瑗开创了安定书院
提出了 “明体达用” 的教育思想
培养了众多人才
影响了泰州学派的形成
为泰州留下了重要文化遗产
陆文夫
在我们的交织中
还有一个共同的人,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
作家、美食家陆文夫
陆文夫一生致力于宣传苏州文化
传播苏州美食
讲诉苏州市井故事
作家王蒙曾说:
“苏州因他更加苏州,
文夫因苏州而更加文夫”
但你知道的,陆文夫出生于泰州
故乡的生活是他人生的重要起点
他曾说
泰州是第一故乡,苏州是第二故乡
他的作品中既含有泰州乡土底色
又融入了苏州市井风情
~~
曾经回不去的故乡
如今两个小时即可抵达
这次,阿泰“上苏州”
顺邀苏苏也常来家中坐坐
无论输赢
缘分注定
情谊长存
~~
◆部分图片来自:苏州发布 湖州发布 泰州图书馆
◆编辑:申不可测 卿尽全力
- 全国文明单位巡礼丨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义刻度文明 法徽闪耀2025-08-23
- 这位地地道道的西北人,成了泰州城市推介官2025-08-23
- 由单打独斗向片区协同转变,泰兴“十里江畔”和美乡村连片发展2025-08-23
- 泰州姜堰:搭建文化“大戏台” 开通惠民“直通车”2025-08-23
- 新华时论|沿途的路与远山的景2025-08-23
- 漫评二十四节气——处暑:处暑熔尽盛夏火,金风执笔写新秋202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