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南京溧水: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5-07-16 17:25:52 查看数:0

龙虎网讯(记者 刘承鸿 通讯员 周颖)消费品通过物流网络下沉乡村,蓝莓鲜果清晨采摘午时入城;新农人返乡经营精品民宿,科技创新与传统农业在田间地头交融共生……一幅城乡要素高效流转的图景,正在溧水生动呈现。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准施策,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畅通人才、资本、技术双向流动渠道,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科技赋能、创新延伸

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农业

夏日的溧水,水稻随风轻摇,蓝莓、青梅等特色经济林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碌地穿梭其间,满是丰收的喜悦。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特产。近年来,溧水区形成了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现代茶、草莓、蓝莓为主导的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稻米、绿色蔬菜、草莓产业已达十亿级规模,成为富民的大产业。

高品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走进全国首批以水稻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溧水区和凤镇,万亩稻田绿意盎然。近年来,围绕“增产、优质、绿色、增效”的目标,和凤镇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稳产高效“吨粮田”、单产提升、高产竞赛等建设,用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博士工作站”等6个稻米科技平台,实现技术人员从育种到收获全程跟踪服务,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稻米优质化、标准化、订单化、品牌化。目前,和凤镇优质大米品牌已占全市“半壁江山”。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溧水区以农业科技为支点,撬动城市创新资源向乡村延伸。这个夏天,在晶桥镇笪村200亩青梅试验田里,南京农业大学高志红教授一直带着研究生团队记录新品种果树的生长数据,他们的宿舍就在果园旁,实验室与田地仅一步之隔。这种“科学技术+农村小院”的模式,被称为科技小院,通过“零距离、零门槛”科技服务方式,让科研成果“跳”出论文,直接“种”进地里,助力溧水区青梅种植技术、品种的迭代升级。今年,溧水区新认定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南京各区之首。

作为江苏省唯一国家农高区所在地,溧水区集聚了9家高校院所和103个科研平台,构筑起“农业大区”背后的硬核科技支撑。如今,溧水在石湫、东屏、永阳等镇街打造了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完善科技服务,计划今年实施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探索“研究在高校、转化在园区、推广在长三角”创新策源路径,构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织网、资源融通

构建城乡服务共享格局

螃蟹养殖是溧水区洪蓝街道陈卞村的重点产业。现在,陈卞村的螃蟹一出水,就能打包从村里的服务点发往城区。

“鲜味”能够及时送达,离不开溧水区创新建立的“交邮快供+”模式,通过整合公交、邮政、快递、供销等多方面资源,溧水区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让城市便捷的物流服务向乡村延伸。目前,溧水区已建成“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天进村快递量达1.5万件,是过去的3倍。

推动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数字赋能为依托,溧水将治理效能转化为民生温度。市民发现窨井盖破损,手机拍照上传至区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工作人员接诉后15分钟内即抵达现场处置——这正是溧水构建“溧刻办”机制的缩影。该机制通过“一刻钟”民情反馈模式,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破题”。

同时,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溧水区以城乡均衡为靶心,推动公共服务从“有”向“优”深度跃升。

围绕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区外名校+新建学校”办学模式,加强与金陵中学、力学小学等区外名校合作,建成投用南京市力学小学溧水学校,启动三高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

围绕养老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立各种多功能活动室,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打造“餐饮中心+助餐点+配送队伍”三位一体的助餐服务体系,累计打造163家养老助餐点,实现为老助餐服务社区全覆盖。

围绕医疗供给,溧水区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村社,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建设“15分钟医保服务圈”,医保服务事项下沉至镇街、村社,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生态筑基、要素破壁

探索“两山”转化实现路径

傍晚,石臼湖绽放金色晚霞,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双成对的鱼儿在水面上旋转跳跃、摇尾嬉戏,不时泛起涟漪,让人驻足沉醉。溧水区和凤镇张许村东岸日落餐厅的工作人员把这一美景拍下发到朋友圈——“石臼湖的日落永远浪漫”。

坐拥无想山和石臼湖两大山水资源,溧水自然生态禀赋良好,近年来,溧水区用好“一山一湖”资源,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拓片成面,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累计建成413个美丽宜居乡村,洪蓝街道上港社区、晶桥镇芝山村、和凤镇诸家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连续举办咪豆音乐节、草莓马拉松等特色品牌活动,拓展“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农文旅融合发展名片持续擦亮。

“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经济”。走进溧水最早的一批美丽乡村之一,也是全市首个新型民宿试点村——山凹村。作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每年很多游客都来这里采草莓、赏梅花。“民宿的房间一到周末就很紧俏,入住率超过九成。”“90后”民宿主理人赵杰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山凹村人,在得知家乡正在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后,便辞去上海的工作,返乡开办了“肆也民宿”。自2022年正式营业以来,总接待量上万人次,年均营收超过60万元。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人的流动,土地等要素的流动同样关键。为唤醒资源“沉睡变量”,溧水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闲置资源盘活,位于晶桥镇芝山村的井山民宿,原先是芝山村曹庄小学旧址。芝山村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上进行探索,经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和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询意见后,一致决定将原曹庄小学集体土地入市、农民入股,统一流转到芝山村综合社,确保了村集体、村民收益可持续。

今年,溧水区将进一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创意文化、休闲康养、特色民俗、亲子研学、林下种养”等新业态新模式,多元化发展“美丽经济”,并打造一批精品特色旅游民宿,力争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