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勇争先·改革进行时③|服务国家战略的紫金山实验室——“拨投结合”机制让一串串代码不再沉寂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5-07-08 14:24:32 查看数:0

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乎每次必谈改革,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个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澎湃动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改革故事,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首席技术官刘鹏轻点鼠标,千里之外的成都华润万象城在屏幕上“活”了起来——32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被精准复刻,无数跃动的光点精准勾勒出顾客的移动轨迹。

7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走进作为紫金山实验室“拨投结合”方式孵化的首个混合所有制企业——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顿感眼界大开。

眼前这幕商业空间的“数字孪生”,正是依托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5G-A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5G-A通感融合定位精度达到了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相较5G定位精度提升了10倍,未来将成为线下商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支撑。”刘鹏自豪地为记者演示并解释说,这项5G-A高精度定位技术,既解决了北斗、GPS进入室内“两眼一抹黑”的尴尬,也破解了传统室内定位技术如UWB、蓝牙等需要单独建网、维护成本高等难题,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5G-A亚米级实时定位规模化部署,将室内定位精度从早期的米级提升到0.5米甚至十几厘米的精度。

一年前,这项足以撬动智慧商业未来的关键技术,还只是紫金山实验室里一串沉寂的代码。

“去年9月,依托近2000万元‘拨投结合’资金支持,团队正式创立公司,迈出向市场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刘鹏难掩兴奋地回忆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部署后,省、市、区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拨投结合资金池,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紫金山集团共同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的未来网络产业基金,启用“拨投结合”机制转化紫金山实验室的科研成果。5G-A高精度定位团队紧紧抓住机遇,成为首个“尝鲜者”。

所谓“拨投结合”,就是对于优质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前期由产研院和地方政府以科研经费的形式予以支持,按节点进行验收并拨付经费,让团队专心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待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里程碑阶段并进行市场融资时,再将前期项目支持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

“对初创企业而言,传统融资路径往往步履维艰,市场前景还未充分验证,难以吸引投资人目光,即便获得注资,也需以股权稀释或对赌条款为代价,换取相对有限的资金支持。”在鑫合通感联合创始人陆海斌看来,“拨投结合”模式最显著的价值在于,能为企业发展赢得两到三年的窗口期。团队在这个窗口期内能够从容进行产品研发迭代与商业模式验证,大幅降低了早期试错成本。

除了资金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作为省首批知识产权赋权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向孵化企业转让核心技术为其注入加速前进的燃料。今年3月,实验室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5G-A高精度定位项目知识产权赋权改革和成果转化方案,探索“先用后转”这一全新的转让模式,3件核心专利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公开挂牌,鑫合通感公司顺利摘牌并签署转让协议,将其运用于核心产品开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逐渐具象化具像化。今年4月,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在南京投用,1.75万平方公里的试验场上,无人机轨迹被基站电磁回波精准捕捉,通信与感知功能首次融为一体。未来,该项技术还可运用于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场景,为6G技术创新、培育6G未来产业提供原创技术支撑。

以紫金山实验室为创新支点,放眼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一根创新链条紧紧咬合: 紫金山实验室作为重大创新策源地,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紫金山集团构筑资本蓄水池,为创新幼苗注入源头活水;紫金山科技城担当孵化加速器,提供场景验证与成果转化沃土。

窥“一斑”而知“全豹”。创新链条的紧密,离不开南京市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特别是今年以来,南京以“改革系统集成” 的思维,坚持多极支撑、集成联动,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服务全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即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扬子江产业科技创新试验区、河西中央科创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分中心。纵观南京全域,这一整体布局,打通科技-产业-生产力发展链路,链接创新策源、产教融合、产业引领三个发展圈层。“旨在重塑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和流程链条,让创新要素流动更顺畅、转化更高效。”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愿华说,正积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也是为了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营造“如鱼得水”的一流创新生态。

作为身在其中的企业,陆海斌坦言,健全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制度供给是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保障,这一系统布局或将推动南京市各个开发园区及板块联动发展,引导高新园区差异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未来,科技型企业在南京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采访间隙,好消息再传来:广州太古汇正式与鑫合通感达成合作,这座排名全国前十的商业地标将借助5G-A高精度定位技术启动新一轮线下智慧商贸升级。此外,智慧工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网联车等多个定位项目也与之达成合作意向。

从软件代码到万千场景,科技强国的能量,在紫金山下奔涌向前。

【改革启示录】

以改革破题 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体系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 赵成军

近年来,南京坚持以改革为关键抓手,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破解成果转化堵点,加速构建贯通式融合发展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试点先行是融合的有效路径。落实市委“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战略布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改革,我们围绕“两城”部署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两区”培育壮大产业优势、围绕“两港”促进科教融合、围绕“两中心”破解转化难题,这种以点带面的改革模式,正加速形成全域协同创新新格局。

制度创新是融合的核心引擎。我们立足产业需求,率先出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构建贯通式成果转化体系,相关改革实践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案例”。制定技术经理人专项政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实施分级培养计划,推动专业人才队伍从“量变”到“质变”。

体系布局是融合的重要支撑。我们推动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并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专业分中心,出台《关于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建设的若干政策》。通过搭建“宁科荟”对接平台,建立高价值成果发现机制,强化源头供给。统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筛选—验证—孵化—转化”全链条矩阵。

南京因创新而兴,因改革而进。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紧抓制度性突破,以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为带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完善融合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总策划: 周进 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 何光胜 杭春燕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