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灵杰率领的团队成功观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投影”。这一量子物理领域的重大成果一经发布便引起学术界轰动,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一基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前沿。
在直面前沿问题的道路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直是杜灵杰坚守的原则。2019年,杜灵杰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从未被观察到的引力子激发。随后他回到南大任教,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仅24岁的团队潜心钻研,自主设计、组装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系统,这是全世界第⼀台能测量引力子激发的先进实验设备,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
杜灵杰说,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就像是在无人区摸索,但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应该敢于直面最前沿的问题,“获奖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责任跟动力,也是在激励我要瞄准最前沿、引领新⽅向,⽤研究成果拓展认知边界、推动学科突破。当前,我们正努力通过引力子模,来探索半导体电子系统中的微观量子结构,并且进一步验证非阿贝尔物态等新的量子态,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专业技术员张雯集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投身于航空修理的最前线,日复一日在修理一线磨砺自身技术,用精湛的技能为各类主力飞机保驾护航……张雯集的工作是对航电系统进行精细调试和修复组装,就像为飞机做“脑外科手术”,无论是拧一颗微小的螺钉,还是焊接一个不起眼的焊点,始终追求精益求精。为了能熟练封装芝麻粒四分之一大小的电阻,张雯集苦练技术,三年时间完成各类器件焊接100多万个。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全自动检测设备,将装备的检测时间从160天压缩至仅16天,探索与改进了10多种微电子组装工艺,建成系统内首条TR组件批量修理线,“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技术员,我将珍惜这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怀揣航修报国梦想,脚踏实地扎根一线,拧好每一颗螺钉,焊好每一个焊点,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中国产业工人的风采和力量,让‘中国技术’成为一张闪耀的名片。跟所有青年人一起,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张雯集说。
中复神鹰“中国强度”核心技术攻关青年团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被表彰为“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团队共68人、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66%,团队有一个响亮的别称“超能战队”。
火炸药属于国际封锁的核心技术,完全依靠我国自主创新。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的带领下,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由于火炸药易燃易爆,团队试验地都是偏僻、人烟稀少的地区。从海拔高达4020米的祁连山、到极寒低至零下48°C的塔河、再到高温超过60多°C的戈壁沙漠,都留下了团队成员试验的身影。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周杰说,大家深受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感染,深知攻克技术难关,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做旁观者”“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祖国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芒四射”……王泽山院士的理念激励着团队成员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浸润下,一代代新生力量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团队负责人、南理工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说:“我们也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比如针对宇宙射线,含能材料能不能扛得住。针对极端环境,比如极热极冷,火炸药能不能稳定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从蓝海走向深海,还有随着太空探索,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含能材料一定有可为而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