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渔光互补、闲置生金”,花样新招蹚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近年来,泰州市海陵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还实现了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蹚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渔光互补”点亮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罡门村东侧,千亩鱼塘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构成壮观的“蓝色海洋”,这就是三峡新能源泰州“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建成16个光伏发电单元,总装机容量51.8MW,日均发电量达20.5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6.2万吨。
“渔光互补”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基层显现,罡门村党总支书记张静算了一笔账,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42万元,土地租金增收超50万元。“我们正与三峡集团探索‘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在罡门村“渔光互补”项目区,养殖户周志兵对新模式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原来我承包鱼塘1200元一亩,建了光伏项目后,只要300元,另外根据我的经验,光伏板对鱼蟹生存很好,就像给鱼塘装了遮阳伞,夏天水温能降3-5℃,冬天还能保温。”
目前,海陵区“渔光互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100亩,成功并网容量规模已达340MW,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7亿度电,年可节约11.1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9.2万吨。
今年,海陵区还计划在城西街道和城东街道实施“渔光互补”项目。据初步估算,到2025年底,海陵区的集中式“渔光互补”项目安装面积将超500万平方米,并网容量将达528MW,年发电量将达5.8亿度电,每年可节约17.3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3万吨。届时将有力推动农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动能。
“闲置生金”开辟集体增收新路径
去年,海陵区罡杨镇东楼村党总支打响盘活闲置土地的第一枪。投入230万元对3300平方米荒废地块进行改造,建成厂房后引入粮食加工企业予安粮食加工中心。据悉,这个集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粮食加工中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2万元租金收入。
今年,尝到甜头的东楼村再出重拳,将另一处24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升级为标准厂房。
本地重点企业泰州市罡圣机械有限公司的入驻,不仅带来30万元年租金,其厂房顶部铺设的太阳能板更通过“光伏+工业”模式,每年售电分成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
该企业是一家从事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的生产厂商,主要以代加工为主,去年年底业务量增加,企业急需扩大生产规模。“我们正准备在新厂房扩张两条生产线,新增40台设备,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设备调试,预计投产后可创造30个就业岗位。”企业负责人李建峰说。
站在新落成的厂房前,东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杰群算起经济账——两期项目累计投入478万元,但年稳定收益已达60.2万元,投资回报率超过12%。
通过盘活沉睡十年的“边角料”土地,东楼村走出一条“厂房生金、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不仅让废弃土地焕发新生,更打造出年增收超60万元的厂房,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集体农场”绘就共同富裕新底色
走进海陵区华港镇双烈村的集体农场,田间的小麦苗随风起伏摇曳,长势喜人。据了解,双烈村是传统农业村,无工业企业、无特色农业项目、无稳定资产收入,2021年更是被列入了市级帮促村。自2022年开始,该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将闲散小田整合成村集体管理的大田,探索“集体农场”新模式。目前,双烈村集体农场的规模从起初的201亩扩大到了现在的近500亩。
“依靠集体农场,3年多的时间,我们的集体经营性收入从不到30万元增长到130多万元,翻了近4倍,每年带动了农民务工600人次左右。”华港镇双烈村党总支副书记龚仁军说。
集体农场有效承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农场有3亩多田的龚德生乐呵呵地说:“我年纪大了,干点农活还是在行的。土地流转给集体农场,除了每亩地的流转费用, 还能在农场打点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错。”
在双烈村尝到了集体农场的甜头后,周边的野营村、野马村、徐垛村也相继创办了自己的集体农场,并结合自身特色,创立了独特的农产品品牌。“目前我们村的集体农场规模达到了100多亩,同时,我们结合‘绿野营兴’农产品品牌,打造了炭基大米,口感软糯香甜,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华港镇野营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志兴介绍道。
据统计,在双烈村的辐射作用下,周边的多个村共计建成了1419亩集体农场,2024年共计用工1300人次,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近100万元。
- 在江苏,老百姓这些“小事”有新解2025-04-29
- 一图读懂|六大行动、21条具体举措,“品质江苏”这样建!2025-04-29
- 【文化赋能 “苏”写新篇】澎湃文化力量 望见“诗与远方”2025-04-29
-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邳州有“粮”策2025-04-29
- 江苏镇江:拓展新赛道 融合新模式 开发新产品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04-29
- 江苏泰州:整合提升医疗资源,市民家门口享高水平医疗服务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