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凤城观察丨乡村阅读,要放大“声量”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5-04-27 20:31:20 查看数:0

放大乡村阅读的“声量”,这个声量,说的不仅是读书声,更是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同频共振的和鸣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的振兴,离不开精神的滋养。农家书屋,作为扎根在阡陌田园的文化驿站,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精神文化的“充电桩”。它们或许没有城市图书馆的精致气派,但对于推广和深化乡村阅读,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

农家书屋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几排书架。它既化解了农民群众读书看报难,又助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必须看到,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并未完全弥合。海陵耕耘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农家书屋不仅是纸质书的栖息地,更是数字阅读的桥头堡。比如,我们推广数字农家书屋平台,依托“乐学泰州”提供数字阅读服务,让村民在田间地头扫码就能读名著、学农技。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打通了知识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更令人欣喜的是,诸如渔行水村的“成蹊书房”,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资源双向流动,将图书借阅与文化沙龙、志愿服务融为一体,让书屋成了村民的“文化会客厅”。在这里,老人能读到养生知识,孩子能找到童话绘本,年轻人还能参加创业培训。小小书屋,俨然成了乡村振兴的“万能钥匙”。

海陵对乡村阅读的探索,亮点很多,但也有不足。全区85个建制村、涉农社区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单去年就补充新书近万册,开展阅读活动近500场,成绩单足够漂亮。但走进这些书屋,问题也浮出水面:村干部兼职管理员分身乏术,导致书籍借阅登记流于形式;老旧图书未及时更新,少数书籍塑封都未拆开;中青年群体被手机“拐跑”,许多书屋成了银发老人的专属角落。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深层矛盾:硬件易建,软实力难兴。有村民感慨:书屋建在家门口,但总觉得隔着层窗户纸。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成了摆在眼前的考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的“农家书屋+新华书店”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传统书屋升级为集阅读、展览、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游客在此品茶读书,村民在此学习电商技能,书屋成了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重庆万州的金龙文化大院更接地气,他们把病虫害防治培训搬进书屋,让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成功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乡村阅读空间不能“就书论书”,而要像老树发新枝——把阅读与生活、生产深度融合。海陵打造“耕读计划”等特色阅读品牌,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可以想见,农家书屋既能传授大棚种植技术,又能举办亲子绘本课,还能展示本地非遗技艺,它的生命力自然蓬勃。

放大乡村阅读的“声量”,需要多方共同调音。政府要当好“指挥家”,既保障资金投入,更注重长效管理。比如建立图书定期流转机制,让城区图书馆的藏书像活水般注入乡村;再如培育“阅读推广人”队伍,让返乡大学生、贤达能人成为书屋的“人气担当”。社会力量要当好“合唱团”,企业捐赠数字阅读设备,文化机构策划特色活动,还可以引入“图书漂流”模式,让城市家庭的闲置书籍在乡间流动起来。而最重要的,是让农民群众从“观众”变成“主角”。姚家社区黄芳、前窦村蒋玉姣都是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她们的秘诀是“按需配书”:春耕前摆农技手册,暑假里添儿童读物,腊月时放年俗文化读本。这样的“精准投喂”,让书屋真正长在了村民的需求点上。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上,乡村阅读空间早已超越“藏书楼”的原始形态。它们可以是数字阅读的云终端,是乡土文化的展示窗,是技能培训的新阵地,也是游子乡愁的安放处,更是文明实践的“能量源”。江苏飞船的“职工书屋”成为农民工提升技能的课堂,金东社区的“向阳花”志愿者带着留守儿童诵读经典,移动阅读车让“城市漫读”公益阅读推广活动走进农家书屋——这些生动场景都在诠释,乡村阅读的“声量”,不在分贝高低,而在共鸣深浅。唯有让书香浸润每一寸土地,让文化滋养每一位村民,乡村振兴的海陵乐章才能真正奏响时代强音。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