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75周年!这些不能忘却的“红色”......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4-01-11 11:21:32 查看数:0

2024年1月10日是

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日

75年前的淮海战役中,60万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浴血鏖战66天,以气吞山河之势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精锐兵团,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永放光芒的精神丰碑。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巍峨矗立在徐州大地

为徐州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和宝贵的红色资源

徐州

是一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

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和丰厚的红色文化

全市共有革命文物 8500 余件

知名红色景区9家

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3 家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红色故事

推动红色资源与

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

助推徐州高质量发展

在徐州市委、市政府指导下

徐州市委宣传部

徐州市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促进会

徐州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推出

百集系列短视频《红色徐州》

一起聆听这些红色故事

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十二烈士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决战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所指挥的七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为挽救黄百韬兵团,国民党徐州“剿总”派出了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11月13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八二团,在铜山县夹河套下河口、前姚铁路大桥一线,阻击企图增援的李弥兵团。唐中山等十二位战士英勇奋战、浴血坚守,打退敌人多次猛烈进攻,为主力部队全歼黄百韬兵团赢得宝贵时间,他们也在这场著名的“徐东阻击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年轻的仅19岁,最大的也不过31岁。战役结束后,12烈士安葬于当时的前姚铁路大桥桥头阵地。1990年,因徐洪河续建工程及陇海铁路复线建设需要,原铜山县大庙镇党委、政府将12烈士遗骸迁至大庙镇文化中心北侧,建设了“唐中山12烈士陵园”。2004年,大庙镇党委、政府又筹集资金30万元,将12烈士陵园迁至凤凰山南麓,取名“十二烈士陵园”。铭记这段历史,缅怀英雄事迹,是对英雄最好的致敬!徐东阻击战12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值得我们勒石以铭,铸金以祀,永续传承。


十人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华东野战军9纵“潍县团”以每天70公里的急行军速度一路紧追黄百韬兵团,就在快追上时,忽然被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3营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

这时,河对岸的国民党军开始猛烈射击。本来就不稳固的浮桥,在水面上不断飘荡着。等待过河的部队越来越多,副排长范学福大喊一声:“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第一个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水中。班长马选云,副班长彭启榜,战士宋协国、杨玉艾、潘福全、杨学志、孙克潘、孙学赞、孙书贤纷纷跳入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用血肉之躯支撑的“人桥”,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国民党军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让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国民党军两个团。

这次战斗,2连3班的战士们英勇架设人桥,被授予“河上勇士”的光荣称号。“十人桥”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华东。华野9纵司令员聂凤智评价“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了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十人桥,是解放军通向胜利的桥梁。凭借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十人桥”精神,解放军战士在淮海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根小竹竿

这根小竹竿是珍藏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它的主人叫唐和恩,是山东莱阳县陶漳区的一位农民。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这一年深秋,唐和恩和广大翻身农民一样,正沉浸在解放区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的喜悦里。听说村里要组织运粮队支援淮海前线,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农活,头一个报了名。“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唐和恩和乡亲们推着小车从家乡出发了。为了省下小米白面给前线的子弟兵,他们吃的是红高粱饼红萝卜咸菜和红辣椒,所谓的“三红”。遇上风雨交加的天气,他们把蓑衣棉衣盖在粮车上,不让军粮进水。这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风雪淤泥中,唐和恩用它寻道路,飞机袭扰时,就将他绑上树枝伪装防空,每到一个地方,唐和恩都会用小刀将地名刻在上面。从沂蒙大山到淮海平原,从滔滔淮河到滚滚长江,这根随身带着的小竹竿上,唐和恩密密麻麻地刻下了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字,记录着他和队员们跨越鲁苏皖三省,长达5000多里的支前征程。唐和恩说,等将来全国解放了,就把小竹竿拿给子孙们看,让他们也知道咱们老百姓跟着共产党都去过了哪些地方,走过了哪些路,让他们知道这好日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刻在小竹竿上的地名绘就了一张支前图,记载了淮海战役中543万像唐和恩那样翻身解放的贫苦农民跟着共产党走过的艰辛辉煌的道路,见证了广大群众支援人民军队的义无反顾,见证了军民一心的伟大胜利,也昭示了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历史真理!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让淮海战役革命精神

在徐州大地更加

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