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麸皮、当过学徒、躲过麦地!70年前,他带伤渡江……

来源: 编辑:杨帆 查看数:0



 有这样一位老兵,年少时靠在裁缝店做学徒养家糊口,因不堪受辱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从此戎马生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无数次穿越在生死火线,在一次次出生入死的战斗中,成长为一名勋章英雄。

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家医院病房里,记者见到了已经95岁高龄的吴宝珍。见到家乡人,老人显得非常地开心。 虽然早已年过九十,但吴宝珍老人身板依然很硬朗。5年前,老人生了一场大病,腿脚没什么力气,但他脾气非常倔强,一直拒绝别人搀扶,举手投足间,无不显示出军人的刚毅和果断的作风。

吴宝珍老人出生于高港区胡庄镇刘荡村,小时候家里只有7亩薄田,却要供养全家7口人吃喝,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回忆说,14岁的那年生日,因为家里穷,母亲跟邻居家要了点喂猪桶里面装的麸皮,回来烧了稀饭,当时就哭了,后来他就跟人家裁缝去学做衣服。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在讨生活,吴宝珍在学徒日子里也充满了心酸。他回忆说:“我喝了三碗稀饭,师傅的母亲看到了就说:好家伙,他一个人喝了这么多稀饭,我们家里怎么办?像他这样岂不是要喝穷了?师傅就说,唉,到外面做衣服,就他吃饭吃得最多。把我吃得都不好意思。”

师傅和家人无意中说出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吴宝珍的自尊心,一气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吴宝珍回忆说:“哎呀,我心里觉得难受,连喝了三碗稀饭就说我的鬼话!我说我不干了,去参加抗日游击队,打鬼子,吃饭不愁了,只要能吃饱肚子。”

出于这样简单的想法,吴宝珍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受乡镇府乡大队的指挥,他和战友主要采用游击战袭扰当地的日伪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和不怕死的精神,给敌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回忆起这一时期的战斗,已经是耄耋老人的吴宝珍仍是心潮澎湃。他说,当时他是既当队员又当通信员。如果有日本鬼子来了,就这边打个一枪、两枪就跑。其它的,就是区政府、乡政府有什么事儿,他往这个村送送信,往那个村送送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开始对江北的新四军进行扫荡,此时,吴宝珍被安排做乡书记。三年后,由于身体素质过硬,斗争经验丰富,吴宝珍被调到宣堡县独立团,担任六旅十七团六连支部书记,受上级军区陈毅和粟裕将军指挥,活动范围包括当时的山东、安徽、淮北等地。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部队大举南下,吴宝珍所在的部队被赋予了一线渡江作战任务,一开始便在龙窝口靴子圩地区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吴宝珍得知一位老乡战友不幸牺牲,他回忆说:“你不打掉敌人, 渡江不好渡。当时战斗打了两天两夜,我们牺牲了一个团的参谋长,他带领我们排以上的干部查看战场情况,结果踩到地雷了,哎呀,大家可惜得都哭啊,没有办法!这位参谋长就是高港宣家堡的人。

扫清长江北岸最后一个敌方据点,吴宝珍和战友开始日夜训练,随时等待渡江作战的命令,可就在这时候,他负伤了。在江边挖工事的时候,敌人的炮弹打到了他屁股后头,就在后面爆炸,弹片打到身上立马就肿起来了。因为大战在即,吴宝珍拒绝到后方接受治疗,只进行了简单的止血处理,就和战友一起加入渡江作战。说起那场战斗,70年过后,吴宝珍依然记忆清晰:“1949年4月20号,部队进入阵地后,这时候炮一会儿哐、一会儿哐,打的江南敌人的碉堡,把碉堡都打碎了,看着他部队跑,打到晚上9点,(上级)下令,江南有信号,还是渡江。一个船上渡一个排,铁锹,划水,往江南冲,离长江南边大概还有十几米就跳下水了,赶紧占领江南据点。”


为躲避敌机轰炸,吴宝珍和战友白天就躲进麦子地里,利用夜间行军,火速向江南推进。等到有队伍来代替后,吴宝珍所在的队伍又继续向杭州推进堵截敌人,直至推进到福建海边。在那里,他又担任常州军分区独立一营三连的支书,开始执行剿灭国民党残部的任务,他也因此荣立剿匪的个人三等功。

1953年,吴宝珍由地方部队转入石家庄空军第四航校做二大队参谋长,和平年代里,老人经常和子女们讲渡江战役的故事,激励他们踊跃参军,报效国家。如今,吴宝珍的四个子女都成了军人,家里陆海空军种都有。

从部队复员时,吴宝珍要求回老家,就是如今的高港区胡庄镇戴陈村,却因为种种原因去了石家庄。之后,老人总共只回过两次家乡,最后一次还是在30年前。吴宝珍的大儿子吴继民介绍,他现在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籍,想念自己的家乡。他一直对子女说,想叶落归根,想回老家,他的第一夙愿就是想把他的骨灰撒到老家的土地上去。


记者:闻栋  刘颖

通讯员:邵釜明 杨鼎

编辑:郑剑云

责编:邵晓霞

审核:戴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