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媒体优势  凝聚抗疫正能量

  • 22-09-16 10:18:12
  • 阅读量:0

范 萌


摘 要:兴化市融媒体中心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图文和视频表达,积极讲好抗“疫”故事,合力传播战“疫”强音,以接地气、有温度、暖人心的方式,进一步筑牢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关键词:兴化市融媒体;讲好抗“疫”故事;传播战“疫”强音


县级融媒体中心连接着基层“最后一公里”,在扩大防控信息覆盖面、保障服务基层群众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兴化市融媒体中心创新融合报道形式,彰显“传递温暖、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宣传主题,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图文和视频表达,积极讲好抗“疫”故事,合力传播战“疫”强音,以接地气、有温度、暖人心的方式,进一步筑牢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一、闻“疫”而动有速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兴化市融媒体中心对宣传工作计划进行全面调整,迅速启动24小时新闻值班制度,新媒体科全体采编人员进入“战时”状态,保持 24小时通讯畅通。新媒体编辑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按照白班和夜班安排,并设立A、B岗,确保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新闻资讯的采编和发布。以“兴化发布”“兴化新闻”公众号、“兴化融媒”视频号、抖音号等网、台、报、微、端多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和不同媒体传播特点,同步发布疫情防控动态,实现抗疫新闻题材统一指挥、共同发声。将疫情通告、防控进展、防控知识等信息多平台、密集式、滚动式发布,权威、及时、透明,成为全市疫情防控信息的“集散中心”。彰显了融媒体“内容+传播”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传播效应。

对新媒体平台来说,海量、快速是它的优点,而公信力则是衡量其发展的一项更为重要的指标,更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在。4月初以来,为了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兴化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值班人员每天持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遇到特殊情况,凌晨四点还在编辑稿件,第一时间发布兴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通告。“交互性”强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其发布的信息可以受到来自受众的即时反馈,通过反馈又可以适时调整报道的指向,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增加了黏度,提升了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兴化市融媒体中心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设互动专栏,为群众解疑释惑,及时、主动、理性发声,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回应了社会关切、遏制了网络谣言散播,在弘扬主旋律中充分展示了全民抗疫的决心与勇气。

二、融合传播有广度

在夜班值守的同时,新媒体科组织人员迅速投入融媒体产品生产工作,从“新”选题、从“心”入手,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疫情中的个人故事。先后策划创作了系列短视频《疫线微光》《菜场防疫顺口溜》《疫线防控特种兵闪亮登场》《跟着“大白”上门做核酸》《明天复课了,学校在干啥》《百岁老人接种疫苗是什么体验》,图文《确认过眼神,你是疫线最美的人》《天使遇见天使,就是这样暖心》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新媒体作品,其中,短视频《星夜无眠  只为守护你》两天内收获12万多的点阅量;以“云赏千垛”为创意的视频专题《剑舞春风花烂漫》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为疫情防控营造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浓厚氛围。

在新媒体产品类型中,短视频具有及时性强、门槛低、可视化等优势,能够以清晰直观、简短易懂的方式,将核心事实信息传递给受众。在当前快节奏、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媒体环境下,为吸引受众眼球、迎合受众的口味、获取更多流量,部分媒体过度关注热搜,摒弃“内容为王”的理念。不管处于哪个时代,“内容为王”永远是媒体需要遵循的准则,只有做到内容优质,才能行稳致远。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不仅是为了提升竞争力,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就拿“兴化发布”“兴化新闻”视频号近期推出的一系列短视频作品来说,其题材线索有很多都是记者在拍摄电视新闻时掌握,但传统电视媒体的话语风格较为正式,难以获得年轻民众的青睐。记者通过短视频的表现手法对有关题材“二次加工”,将传统媒体难以承载的传播方式和权威新闻中新媒体难以驾驭的形式相互结合,在融合上做深做实,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进一步凸显出媒体融合新优势,将传播力影响力放到最大。

三、新媒作品有温度

如果说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那么百姓视角就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与传统的主播“说新闻”不同,在系列短视频《疫线微光》中,记者将镜头对准社区工作人员、农村基层干部、高中生志愿者等普通人,提前与被采访对象沟通对接,策划好解说词,通过他们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各自身上发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新闻事实更具体形象,便于受众接受和解读。

《疫线微光》第一篇题为“网格内的免费‘网约车’”,讲述了一位农村网格员免费接送老人前往医院接种新冠疫苗的故事,主人公顾素云是这样讲述的:

“我是钓鱼镇八尺沟村的一名网格员,我所在的西八自然村共有166名60岁以上的老人应接种新冠疫苗,他们当中,有些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经过认真摸排,我和他们一一进行联系,针对老人的需求,我用自己的私家车上门接他们,去4公里外的卫生院接种疫苗。

来回接送一次,一般需要一个多小时。有些老人对接种疫苗有畏惧心理,经过我们一次次上门劝说,耐心做工作,征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渐渐懂得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这些天里,我先后接送20多位老人接种了疫苗,我所在网格内的老人已经做到了‘应接尽接’。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在我眼里,这些老人就像我的长辈一样,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主人公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让受众有一种浸入式的视觉体验,此外,通过做好事的细节描写,让受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使短视频中的每个人物都更加具体平实、生动立体。

《疫线微光》第二篇中的主人公周利平曾经是一位“新闻人物”,去年疫情期间,乡亲们帮助隔离在家的周利平卖桃的故事成为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今年,周利平主动报名参加卡口志愿者队伍。得知这一新闻题材后,记者迅速锁定了“受人玫瑰、传递余香”的拍摄主题,并和周利平一同商定了讲述内容:

“我是林湖乡西丁村村民周利平,一直从事果树种植行业。 去年8月,我从外地返兴,因疫情防控需要,隔离在家。当时恰巧是桃子成熟期,可我不能出门,园子里的桃子没法采摘。正当我焦急万分的时候,全村的党员、志愿者纷纷伸出援手,短时间内就帮我把6亩桃园的桃子抢摘并销售一空。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乡里人手不足,防疫工作压力不小。在看到乡里发布的志愿者招募令后,我立即主动联系,请求报名加入。去年我是一名受助者,今年能帮上忙的地方,我义不容辞!经过筛选和培训,我如愿穿上了‘志愿红’,加入到西丁村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对于乡亲们的那份关爱,我终于有了报答的机会。

从‘受助者’到‘助力者’,我想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只要心怀感恩,让爱传递,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自己。”

《疫线微光》第三篇讲述了一对“00后”双胞胎闪耀“志愿红”的故事,记者在拍摄中有意设计了部分充满趣味性的场景,着力表现兄弟俩学习、生活、参加志愿活动时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特殊情感:

“人们都说,双胞胎心灵相通,很多事情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起。确实,在面对疫情这场‘大考’时,我和弟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都想为疫情防控工作做点什么。

即将高中毕业,利用学习之余的休息时间,我俩一起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队伍,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护秩序,协助医务人员登记核对信息……有时连续忙碌几个小时,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社区志愿工作确实辛苦,但比起那些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前不久,我和弟弟商量,决定拿出爷爷奶奶给我俩的3000元压岁钱购买物资,慰问坚守在防控卡口上的叔叔阿姨们。

对于我们来说,这段特殊的经历,如同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成人礼’。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中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力量。”

在拍摄《疫线微光》系列短视频的过程中,主创人员都收获了这样的感悟:新媒体叙事方式的创新为新闻报道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只有主动顺应新的传播趋势、勇于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媒体的竞争力,使主流媒体牢牢占据公众获取信息的“C位”。

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我们做有温度的新闻人,以有温度的新闻换取受众的忠诚度。只有把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强化平民视角,重视民生情怀,努力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只有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才能带着受众一同体验基层生活、观察民生民声,从而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彰显出新媒体作品的“时代温度”。

(作者单位:兴化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