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要重新出发
- 22-03-07 10:59:01
- 阅读量:0
朱 娜
作者简介:朱娜,靖江市融媒体中心时政要闻部副部长,扎根新闻一线16年来,每年采访400余篇稿件,多篇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完成多个文化创意作品。2021年获第三届泰州市名记者。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数字化让职业祛魅、技术流让信息激增,媒体格局伴随科技革命深度演变,记者这份职业的梦想与荣光,在不断重构、不断迭代、不断嬗变。
进入新闻行业的第16个年头,我深知,这份职业,没有热爱,留不下来。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做好一名专业记者,唯有保持初心,时刻归零,以每一天都要重新出发的姿态,坚守真相与正义,慎思价值与人性,方能记录精彩的“地方故事”。
逆 行
庚子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事态紧急,流言纷飞,我所在的靖江日报于大年初二紧急恢复出刊。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我主动与家人隔离,义无反顾地逆行到漩涡的中心,深入社区防控一线、医院门诊区等地,以纸笔为武器,击退流言、传播希望。
我的逆行,并不孤独。
在医院最危险的隔离病区,是匆匆写下请战书的137名医护人员,她们白衣执甲,与危险并行;
在滴水成冰的高速路口,是一群身穿防护服的防疫人员,一遍遍地检测过往人群,任凭脚底冻到麻木;
在小区大门、农村埭口,是一群放弃躺平生活的志愿者,24小时轮班坚守,与沁入毛孔的寒冷为伴,誓将安全牢牢地锁入身后的家园……
平凡的他们,以点滴荧光照亮着人们的生活。能亲眼见证并记录这份宏大的温暖,是记者这份职业于我的滋养,也是饱尝奔波风霜后依旧初心跳动的根源。
遇到突发,不后退,不闪避,是我一直以来的职业信条。凌晨1点多接到电话立刻起床奔赴一线,直击警方与歹徒斗智斗勇的新闻现场;靖江“422”德桥仓储火灾事件中,一天一夜未眠,参与跟踪报道救火烈士、重大典型朱军军,将真情注入笔端,以一篇篇报道感动了一座城。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必须在算法推送的今天,以执着的无畏逆行、过硬的专业能力,换来权威信息的及时抵达。
求 索
立足新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信息爆炸,新闻记者在专业表达之外,最有价值的意义在哪里?
一位新闻前辈这样说,微博上满是明星八卦,微信里关注成功故事,大多数人就像路人甲一样,充当着镁光灯的背景,成为衬托着分子的分母。而记者关注的是大多数,是火热的生活,是不以过度吸引眼球为目标的发展印迹,我们校正着流量的流向,与大多数人有关,是信息的重新分配者。
而我们靠什么校正呢?必须靠新闻精品。
我深信,只有力求最耐读、最深刻,才能让报道富有价值和历史意义。在采写系列报道《聚焦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时,我与同事冒着酷暑多方采访专家领导,翻阅大量资料,从立意角度、框架结构到字词使用,绞尽脑汁,费劲心力,将文章送向能够企及的思维高峰。报道一经推出,得到多方好评,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典型引路的探索价值、借鉴作用。
立足大局,瞭望前方,做时代的思索者,于我而言,是记者这份职业的最大挑战,亦是魅力所在。在举国上下推行长江大保护的前一年,靖江作为一座中国江鲜美食之乡,面临江鲜日益减少的困局,我参与策划多地大型探访活动,沿着长江溯流而上,走访江阴、海安、太仓、崇明等地,采访渔民、专家、人工养殖场负责人等群体,寻求困局的原因和思索破局的路径。如今,我依然记得那个寒气沁骨的冬天,我乘坐江阴“船老大”老高的船只,与他一起出江,一起聊渔事,迎面是呼呼的冷风,耳畔是老高发自肺腑的感慨:“捕了一辈子鱼,鱼越来越少,咱确实也得反思,得让鱼儿们休憩繁衍啊。”一路访,一路思,在手指仍未恢复知觉之时,借灵光喷涌之际,迅速成稿,最终推出了《反串“江鲜美食之乡”》系列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加入保护渔业资源的行列。
因为勤于思考,我习惯突破传统思维,策划推出《靖江工匠》新闻创意项目,拍摄靖江工匠纪实微电影《手心的温度》,主笔靖江城市文化杂志《眼界》多篇封面故事,以丰富多彩的创意作品获得阅读流量。
情 怀
新闻路上,即使身上落满灰尘,心中依然葆有情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贺信在全国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媒体担当”。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从2013年开始,我连续多年组织策划“新春暖心”大型公益活动,牵头成立暖心工作小组,每年确立一个新主题。通过策划、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助力每年帮助的贫困家庭,全部实现新年愿望。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成为靖江主流媒体服务本土群众、发挥媒体力量的公益品牌。每次活动都处于春节前夕的繁忙时段,我带领团队主动奉献,在每一年的小年夜里将滚烫的爱心送到每个贫困人士手中。
我还多次策划组织“小红帮忙”公益活动,带领新闻记者编辑分别走进滨江新区富阳社区、城南办事处春江花城社区等社区,以“向母亲大胆说出爱”“社区创建人人参与”为主题,给当地社区居民送去欢乐、服务,并牵头策划“小红帮忙”国庆特辑活动,有序组织新闻团队进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记者的使命。
陪伴特殊儿童度过有意义的一天、为金婚夫妇举办“婚礼”……在一次次的快乐奉献里,“记者”这个字眼在我的心中愈加耀眼、愈加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