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楼 一座文化的丰碑
- 21-08-26 15:39:23
- 阅读量:0
田秀明
摘 要:子规楼是“当今草圣”高二适先生的故居,位于溱潼老街北侧南北向的小溱湖巷深处。20岁的高二适结婚后常在子规楼小住。出外考研,两年后因病回乡,居子规楼养病、研讨学问,广求师友。1965年“兰亭论辩”,使高二适名声大噪。子规楼也因此氤氲在翰墨的韵味里。如今,人去楼空,但子规楼的人文精神依然,永远的一座文化丰碑。
关键词:高二适;子规楼;人文精神;文化丰碑
一
一个地方的古风古韵,断断缺不了古人或者名人的行迹,楼也好,阁也罢,从远古而来,穿越历史的厚重,感知岁月的悠远,曾经的翰墨风韵,文采风流,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氤氲着。
子规楼,就是这样的。
古镇溱潼,石街迤逦,巷陌纵横,老井当院,楼阁错落,一座座别致小院彰显着千年古镇古色古香的韵味。子规楼是“当今草圣”高二适先生的故居,位于溱潼老街北侧南北向的小溱湖巷深处,玲珑精致,青砖黛瓦,磨檐博山,淮脊雀尾。
建于民国初年的高二适故居,大门朝东,槛桔宽厚,阶石硕重,门楣上有冯其庸先生手书的“高二适故居”匾额。高二适故居是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封闭式院落,进入大门是两间券棚式厢房,厢房向西是天井,天井的北侧为整座院落的主体子规楼。
子规楼为坐北朝南的三间二层小楼,楼下中间为敞厅,有雕花格扇,两侧是房间。楼上中间的厅堂南边也是雕花格扇门,门外的走廊外沿装饰有雕花木栏杆。楼前天井内植有青桐一株,中年时期的高二适曾经师从章士钊先生,章士钊号“孤桐老人”,为表达对恩师的敬仰,高二适亲手在院内栽下了这株青桐。
楼名“子规”,出自于高二适《北归溱潼道上闻子规》一诗。1945年深秋,离开故里,离别亲人七八年之久的高二适,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归心似箭,途中写下了“出蜀希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的诗句,后以“子规”命名斯楼。
岁月,弹指一挥间。子规楼,耸立在溱湖之畔,依偎于古镇溱潼,印证着过往的岁月风流,谱写着往昔的翰墨韵味。
子规楼是有文化韵味的,这样的文化韵味,沁润在历史的竖排繁体文字里,沁润在华夏的青山绿水间,矗立起了一座文化的丰碑。这样的文化韵味,其奠定者,理所当然归之于高二适。
二
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溱潼镇小甸址村,原名锡璜,在家中排行老二,后取“适吾所适”之意更名为“二适”。高二适少承家学,幼入塾,就读东台小学,14岁以全县第一名成绩毕业。时临晋、唐楷字,通读《古诗源》,继入扬州中学,因家贫辍学返乡,执教于家乡立达国民学校,18岁即任校长一职。
1923年,高二适与溱潼镇朱健文之女朱凤子结为伉俪,婚后的高二适,时常在岳父家的“子规楼”小住。白天足不出户,或闭门读书,或当窗临池,晚上与做私塾先生的岳父诗酒唱和,研究经史。1928年,高二适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次年考入北平研究院国学门为研究生,两年后因病回乡。
回到家乡的高二适,一边在子规楼上养病,一边广求师友,研讨学问。期间,与同乡贤达韩紫石时有交往。通过向上海的《时报》投寄诗文,结识了同乡名流戈公振,通过向《甲寅》杂志投稿,与章士钊成了忘年交,还受到岭南画派书画大家陈树人先生的赏识。高二适以文笔过人而称道乡里,尤擅行楷和隶书,笔势清雄醇正,气息酣畅古雅,大有晋唐书家潇洒雅逸的韵致。章士钊曾经为高二适赋诗,“异同刘柳不需删,童子隈墙作态顽。南海共识翁仲殁,东周谁见冶长鳏。误书偶得思逾适,大草偷挥手更娴。天下一高吾许汝,家门月旦重如山。”字里行间,倾注了对高二适的相知赞许之情,“天下一高吾许汝”,也为高二适赢取了“当今草圣”的赞誉。
高二适有诗云,“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诗文陶冶了书法,书法磨砺了精神,就在这相互陶冶和磨砺之间,一个集学者、诗人、草圣为一身的大家卓然而出,闪亮登场。1959年,高二适耗时十年完成书法研究著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此书中探寻隶、草之演变,匡正前贤讹误,填补了我国文字学和书法史的一段空白,成书之时,高二适欣然作诗,“赴速急就称奇觚,鬼哭神惊运思初。隶草千年成绝业,而今捉笔有传书。”古典诗文研究方面,高二适更是呕心沥血二十年,持之以恒执着于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和南宋江西诗派的研究,校读《刘梦得集》。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推崇道,“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深企望。”
三
子规楼,蜗居于古镇溱潼的明清建筑群中,平淡无奇,却萦萦不绝着翰墨的味道,人文的气息。楼如其人,生性狷介的高二适,清高自守,不喜夸饰张扬,无意扬名立万,“独学自成,不求人知”。然而,事与愿违,1965年发生的一件“兰亭论辩”,却把高二适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1963年,在章士钊先生的力荐下,高二适得以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64年至1965年期间,南京城郊先后出土了晋谢鲲和晋王兴之墓志。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亲自到南京考察,鉴定出土的东晋墓石拓片的书体与《兰亭序》笔迹迥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托作。高二适却持有不同看法,写下《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立论精严,字字坚实,切中肯綮,援据坚确《兰亭序》为真非伪。
心怀坦荡的高二适写信给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先生,希望能得到恩师的帮助。章士钊读过高二适的文章后,觉得很有价值,随后致函毛泽东主席,希望能得到评鉴。毛泽东主席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面对记者,章士钊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大家会关注的。但是这一件事与政治无关,纯粹是学术问题,可以让大家写文章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恩师的力挺之下,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很快在《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上刊出,这场笔墨官司也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高二适一生与诗书同命,文如其人,于学问严谨中实,宁根固底,语不犹人,不驰鹜浮名;于事刚正不染,不依违两可,坦荡一生;于友襟期坦诚,良实忠纯;于后学为严师益友,堪为一代宗师。高二适称得上是“学者中的奇男子”,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道德的勇气、学术的责任和质直的文风,正如其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中所言,“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熊秉明先生曾经题联赞誉高二适为“书风激荡,人品峥嵘”。
四
溱湖水边,古镇深处,子规楼仍在,高高耸立着。可是,那位坚韧质直、清刚高洁的老人,却已手执书卷,在岁月的小巷里,长衫袂袂,步履有声,走向了远方,走向了时光的尽头,空留下子规楼,矗立成一座丰碑,一座文化的丰碑。
光阴流逝,狷介自持的高二适早已揖别而去,只有子规楼,一如当初。沿着狭窄陡险的楼梯,一步一登临,恍如一步步走入过去,一步步走近先生的身影,一步步走向曾经翰墨飞舞的年代。子规楼上,一张书案依然在静静等待远去主人的归来,运如椽巨笔,写学者之书,书诗人之书。
子规楼氤氲在翰墨的韵味里,萦绕在人文的意境中。楼下东房间陈列着高二适1965年写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全文和部分原稿复印件。东厢房陈列着高二适与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墨官司中给恩师章士钊的书信,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考证文章,章士钊给毛泽东主席的信,毛泽东主席给章士钊的复信以及给郭沫若的亲笔信。楼上的东房间是高二适当年的寝室,陈列有高二适家人赠送的用具原件,西房间是高二适当年的书房,保存有由高二适纪念馆赠送的高二适的书法作品和部分史料。
逡巡之间,仿佛那个骨骼嶙峋的一代大师并不曾走远,站在子规楼上,站在落日露头,凭栏远眺,神思飞扬。
楼前的那棵青桐青葱着,笔直向上,手抚着青桐光滑的树干,抬眼仰望子规楼,仰望间,子规楼愈发高大起来,高大成了一座丰碑。这丰碑,是一座文化的丰碑,文化的典雅,文化的风流以及文化的品德,注入了子规楼的风韵和灵魂,在古镇深处,在溱湖之畔,辉煌壮观,风华无双。
子规楼,一座永远的丰碑。
(作者系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