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三堂采访功课  讲好盐都人物故事

  • 21-06-25 10:21:49
  • 阅读量:0

查正军


摘 要: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本文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三点体会:采访前多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采访中多挖掘,找出人物鲜活故事;采访后多沟通,充实内容减少偏差。

关键词:人物专访;采访前备课;采访中挖掘;采访后多沟通

随着盐都媒体深度融合与新招录记者人数的不断增加,作为老新闻工作者,作为总编室主任,近两年我没有满足于在办公室指指点点,而是坚持深入一线传帮带,先后和年轻人采写了20多篇有点分量的全媒体新闻报道,其中10多篇人物专访报道绝大多数都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采用多条,还有4篇被评为市级年度好新闻。回顾人物报道成功采访经过,主要有三个方面体会:

一、采访前多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采访重点,我们虽然不能像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当年采访邓小平那样准备了3个月,至少我们要在采访前用3个小时去研究思考采访话题,而不是拿起采访设备到达现场后无所适从。

一是掂量人物价值。“龙冈镇78岁老人胡成忠笔耕不辍写下30万字红色传奇”一稿,是记者从《盐城晚报》上看到胡成忠历时10年收集民间故事的一条消息中发现的,其中结尾处有几句提到胡老也同时在收集当地红色故事,面对这样一个新闻的“边角料”,记者认为在建党100周年前夕做好宣传就非常有新闻价值,于是前去进行了深入采访,最终《盐阜大众报》等10家新闻单位在显要位置采用。

二是多找人物资料。“盐都籍军人运动员曹波 10年苦练终成国际健将”一稿,是记者从市区两级军地领导到盐渎街道送一立功喜报的时政消息中发现的新闻线索,曹波人在广州八一射击队,连电话联系都很困难,人物简介只有80多字。因此,本人通过街道人武部、曹波老家村委会、曹波父母晚上10多次电话采访,又与曹波本人及教练进行了8次电话与微信交流,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最终到曹波老家采访半天终于形成1300字人物新闻。

三是谋划报道角度。中国好人丁德勤去年一边用自制的电动吸钉车在路上巡回吸起马路杀手铁钉,一边用随车小广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记者获得报料后感觉仅能做一条一般化的新闻,重点应该是宣传防控知识,因为疫情期间街上行人很少,稿件应该在深入居民集中区定点宣传上做足功课,经过采访前沟通,还了解到丁德勤不仅参加了晚上小区值班巡逻,还参与了小区的禁赌小分队,还提供了“禁赌”的具体故事情节,通过实地采访很快写成了“中国好人丁德勤 抗疫宣传盯得紧”一稿。

二、采访中多挖掘,找出人物鲜活故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在原始材料上抄抄摘摘,因为原始材料会套住我们的采访思路,也不能满足于浮在表面上的简单事例,而是要多多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做出来的报道才能打动受众,更容易被上级媒体采用。

一是深挖人物故事。去年记者被指派到城北地区改造指挥部,要采访三位在动迁工作中进度特快成绩突出的动迁组组长,因为没有任何相关材料,座谈时都是泛起而谈,原计划一天完成的采访任务感到时间不足,记者决定第二天再跑一趟。通过与三个采访对象分别细心交流,终于挖掘出“追到南京通过算账对比终于让动迁户签字的周明元”“帮助生活困难动迁户申请大病医保的时玉梅”“40岁生日在动迁户家中度过的汤锡兄”,使每个人物都有两个以上的鲜活故事。

二是拓展报道深度。“龙冈镇78岁老人胡成忠笔耕不辍写下30万字红色传奇”一稿,采访时我们发现一直局限在采写书稿,不仅价值不是很高,就连电视与新媒体画面图片也非常单一,收工时记者感到不满意,觉得必须转换思路,于是记者问:过去您到学校等地讲过红色故事吗?他说两年前去讲过,于是记者提醒说,那就麻烦您联系附近学校去再讲一下,进行场景再现。并让老人在黑板上写上醒目课题,于是便有了稿件开头的老人进行红色宣讲的精彩一幕,这样就有效地拓宽与活化了报道主题。

三是观察现场细节。去年疫情期间,盐渎街道旭日社区有位叫范大康的老党员看到小区防疫值班人手严重不够,主动承担起义务值守。面对这一典型,记者通过采访社区书记、社区居民与范大康本人,除了值班其他没发现什么闪亮过人之处。就在记者犹豫之时,发现范老拿起随身水杯吃药,记者拿起药瓶一看是速效救心丸,并了解到范老长期虽有心脏病并坚持带病值守,又通过对其老伴与子女的补充采访,很快形成“花甲老汉带着速效救心丸冲在防控第一线”一稿,使原本平淡的稿件出现了亮点。

三、采访后多沟通,充实内容减少偏差

采访结束后应该留下采访对象的电话与微信,成稿之后除自己认真把关减少问题与不足外,我认为还要与采访对象保持密切联系,不仅能减少差错的发生,还能有效提升稿件质量与分量,有时还能充实稿件内容。

一是请人纠正偏差。“龙冈镇78岁老人胡成忠笔耕不辍写下30万字红色传奇”一稿,因为涉及到众多人物故事与历史史料,加上胡老年岁已高记忆力不足,为防当时介绍情况时失真,记者除与胡老进行电话沟通外,又将稿件通过微信发给他当教师的儿子,打印后经过他爷儿俩的连晚修改把关,又纠正了时间地点人物微偏差达7处之多,有效地保证了稿件的准确率与真实性。

二是弥补文中不足。去年疫情期间记者得知社区网络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便请附近的盐渎街道推荐一名优秀网络员。经过一天的跟踪,当晚写成了1700字的走基层稿件“网络员马冬梅的一天”,次日记者将稿件发给社区请书记张华把关,张书记便在电话中还向我提供了马冬梅连续20多天中午不回家在小区吃泡面、患感冒后在社区卫生室挂水后5分钟又赶到小区……这些事例进一步丰富了稿件内容。

三是恳请多提建议。去年9月,本人与电视记者一起采写了“残疾人戚思田水蛭青蛙套养亩均收入10万”的新闻,成稿后记者将稿件传给采访对象征求意见,不料采访对象建议稿件延时发,因为两天后四川有家大型药材公司来人考察并将一次性交付20万元水蛭定金,记者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由头。经过补充采访后,稿件被《江苏新时空》等10多家省内外权威媒体采用。

(作者单位:盐城市盐都区融媒体中心)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