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典型挖掘及其审美突破

  • 19-07-02 15:37:50
  • 阅读量:0

金震茅


摘 要: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年,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积极投身创作实践,推出了为数众多的历史人物纪录片佳片力作,构成一道常熟历史文化的亮丽景观。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鉴古知今,“以人统事”,以历史人物作为表现中心来统领历史事件,以当下眼光回望历史并提炼历史精神,铸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审美价值的地域文化品牌,为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典型挖掘;审美突破

常熟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常熟这方沃土聚居生息。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确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年,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积极投身创作实践,推出了为数众多的历史人物纪录片佳片力作,构成一道常熟历史文化的亮丽景观。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鉴古知今,“以人统事”,以历史人物作为表现中心来统领历史事件,以当下眼光回望历史并提炼历史精神,铸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审美价值的地域文化品牌,为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挖掘萃集时代和深刻内蕴的历史人物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注重从浩瀚繁杂的历史资料中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如果把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常熟先贤名单串联起来,映现在受众眼前的是一道绵远流长、熠熠生辉的历史文脉。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透过泛黄的光影、珍贵的历史瞬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凸显历史的质感,引导受众去感受风云激荡的历史温度。

1.胸怀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注重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努力寻找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关联点,深度开掘历史人物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重点突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显示出一代政治家的魄力与担当的历史人物。纪录片《孤臣背影》通过翁同龢这个历史人物,生动地再现了清代晚期大历史格局当中多方政治势力的角逐,探讨了千年传承、为人称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以及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该片对当时那段历史的描述,是在依据历史生发脉络基础上,用跌宕起伏、紧凑流畅的情节、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完成的。纪录片《孤臣背影》主要着眼于翁同龢几个关键的人生片段,关注人物命运和心路历程,片中再现翁同龢与康有为晤谈、起草《定国是诏》等重大历史事件,情节曲折生动,甚至惊心动魄。岁月的年轮湮没了历史的痕迹,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筑就的辉煌和荣耀。从一介书生到晚清重臣,从两朝帝师到维新导师,翁同龢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一个国家的走向,实现了心灵和人格的升华,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上光耀千古。在清代台湾知府、常熟人蒋元枢诞辰280周年之际,常熟市台办与常熟市广电总台联合摄制的常熟历史名人、清代台湾知府蒋元枢的纪录片《传灯——蒋元枢在台湾》,1775年蒋元枢被朝廷派往台湾担任台湾知府,任内于台湾建多处炮台、书院与灯塔,并编修《台郡各建筑图说》。该片以大量第一手史料、素材及带有情感温度的故事,展示蒋元枢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让世界知晓厦门作为“海丝”“陆丝”连接点,蒋元枢为之作出的贡献,以及台湾自古即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不断发展的事实。蒋元枢在台湾任职三年又两个月,留下了清代地方官最高的治绩纪录,被台南百姓奉为神明。纪录片在光影间追思想念先贤之伟大,寄托了两岸之间的相思之意。

2.触摸文化脉动的艺术巨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血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而言,文化巨匠的作用不言而喻。常熟历史上各领域名人灿若繁星,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梳理常熟文化的脉络,呈现出文化艺术巨匠思想的痕迹和智慧的光芒,他们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精英与骄傲。江苏常熟是虞山琴派的发源地,明代的严天池在追求琴趣和意境中,形成了“清微淡远、博大和平”的风格,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自严天池开山立派四百多年来,虞山琴派受到世代琴人的膜拜,传人绵延不绝。在纪念吴景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拍摄了历史人物纪录片《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该片介绍在三千年左右的古琴艺术史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琴家,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起着重要影响,吴景略先生就是这样有数的几位著名琴家之一。吴景略的古琴艺术造诣深湛,在古琴领域里,被称为“虞山吴派”“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先生在古琴艺术的海洋里广泛汲取,在古琴艺术的征途上勇于前进,砥砺激发,绘就了一幅交相辉映的艺术盛景,从而造就了这位影响广泛,具有深厚传统风格和鲜明时代光彩的古琴家。吴景略先生在古琴音乐史上所占有的一页,必定会随着历史的延续而愈感其重要。常熟还是“虞山印派”的发源地,元、明以来印人辈出,在清代初年形成的“虞山印派”开创一代印风,在中国篆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翻开中国的印学史,清初的林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历史人物纪录片《破解林皋之谜》讲述的林皋是名扬全国的篆刻大家,虞山印派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昭示着元朱文印在清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当时大画家如恽寿平、王翬、马元驭、杨晋、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之印,均出其手,著有《宝砚斋印谱》。三百多年光阴流转,学术界对他的祖籍、出生地及印学传承的脉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照以往的说法,林皋祖籍福建莆田,因他在常熟做官而定居常熟,有的则称他父亲在常熟做官而随父客居常熟。正因如此,林皋也就被后世学者归入“莆田派”“虞山派”或“吴派”的篆刻流派。作为常熟唯一的一位西泠印社社员,归之春几十年来,潜心探索书法篆刻的理论和实践,构架起作书治印的扎实功底,历史人物纪录片《破解林皋之谜》表现了归之春对林皋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片中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事例,论证林皋实际上就是常熟人,从而否定了林皋是莆田人这一说法。纪录片《破解林皋之谜》还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林皋的传世作品,表明他是位印学创作全才,这在清初印坛十分罕见,从中可以看出清初印坛的风气和趋向。

3.感受历史先驱的革命壮举

历史是有精神气质的,常熟一代代历史先驱,他们用生命光彩照亮了历史。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本着打造精品力作的态度,用心推出历史人物纪录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匠心之作。片中的主人公常熟人李强 1925年8月入党,“开始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他被邓颖超称为“第一特务”,奉周恩来之命设计研制了我党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创建了我党第一座无线秘密电台,是我党无线电事业第一代的开拓者。他负责开国大典扩音及转播的技术工作,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破解了无线电菱形天线的理论问题,“李强公式”震动业界,他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纪录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围绕上述经历,截取了李强若干关键的人生节点展开叙事,追溯历史、深度挖掘,创作者辗转北京、上海等地,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常熟档案馆等处搜寻与李强有关的史料、文物,采访了开国大典的亲历者、文史学者、李强后人,在掌握大量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文献史料基础上,以生动的影像手段,实现了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合理对接,揭秘了李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真实展现了李强确立理想信仰、实现人生价值的艰难曲折而又崇高辉煌的历程,提炼了他爱国爱党、赤胆忠心的伟大实践和精神品质。正如片中结尾时所说:“李强,常熟的赤子,他从常熟出发,从吴山软水到黄土高原,从中华大地到五湖四海,走出了遥远起伏、百折不回的心路。流逝的是岁月,永恒的是信念,以及始终如一的灵魂。历史变迁的人间正道,正在李强的身后拓展和延伸!”该片以“横向连贯、纵向穿越”的方式,将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在每一段解说、每一幅画面之中,并从中探索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寻找道启东南的古代先贤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在光影中,掸去千百年来的岁月尘埃,寻找历史中的蛛丝马迹,把支离破碎的历史残片,小心谨慎地重新拼接起来,恢复完整,从而使历史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这与其说是纪录片创作,还不如说是以一颗文心去整理历史的文化工程,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填补常熟历史人文叙事空白的情怀之作。常熟经历了极为悠久的历史发展,而古老的文化绵延不绝从未断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这表明: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千年小康忆言子》介绍常熟历史名人言偃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是江南传播儒家思想第一人,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江南一带,从唐宋以来,奉言子为文学礼仪之先贤。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先后赐匾额“文开吴会”“道启东南”。该片主创人员除拍摄常熟言子墓、言子故居、言子专祠等历史遗迹外,还远赴山东曲阜孔庙、言子任武城宰的武城遗址、苏州言子祠、上海奉贤等处实地拍摄,深挖历史,在熟悉中探寻陌生。沉静叙事,开掘深邃意蕴。在片中多张言子胜迹的老照片及1948年电影胶片影像片首次面世,体现出岁月流转中的历史印记,使受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雄厚底蕴,从而表达对伟大先哲言子的怀念和敬仰。常熟作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岁岁多收常熟田”“苏常熟、天下足”,这正是仲雍、泰伯来到江南以后改天换地,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到来,带来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他们教化乡民,开荒耕地,建村立巷,植桑养蚕,《吴越春秋》把这段史实称之为“数年之间、民人繁富”的历史性飞跃。这是常熟有据可考的第一次北人南迁,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华夏文明圈里一个崭新的地域文化——“勾吴文化”的开端。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仲雍奔吴探秘》在古吴沃野的文明中,探究吴文化鼻祖、历代吴王血脉始祖——仲雍的传奇故事。该片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历史画卷,展现常熟作为勾吴国的重要领地,融入了中国的千古兴亡,演绎了一幕幕风云大剧。历史人物纪录片《仲雍奔吴探秘》穿越时空,追寻仲雍奔吴非同寻常的身世。仲雍墓,作为常熟境内有据可考的最早古墓,是历史文化名城一处独特的精神遗存。海内外吴姓子孙把常熟虞山视为寻根的心灵老家,他们不远万里拜谒先贤,仰望追寻的也许并不是那些恢宏敞亮的建筑,而是盘亘在他们灵魂深处那份对文化气质的崇敬和对精神的礼赞。

二、追求历史情境和史诗品格的审美突破

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使得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浸染上其特有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常熟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吴文化底色、精致城市特色,因此,追求历史情境和史诗品格的创作风格,成为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带给受众的审美动因。

1.纵深的历史视点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中,鲜活地揭示出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灵和人性之历史内蕴及本质,使历史人物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审美价值趋于统一,由此升华为一种“历史的个性”。

首先,展现历史情怀。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内涵与品格来自对历史的思考洞察,在这个方面,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有着明确而清醒的追求。历史人物纪录片创作应具有史诗情怀,在渐行渐远的历史风尘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式的文人情怀。如纪录片《绵延的古风》通过纪录常熟翁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串接起翁氏家族代表性人物的历史往事,以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展现翁氏家族世代传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良知与责任,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纪录片《传灯——蒋元枢在台湾》则揭秘台湾历史深处的“黄金岁月”,蒋元枢留下的是海峡两岸由来已久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守。历史留给我们的,正是这种情怀的传递与弘扬。

其次,感悟历史哲学。

纪录片的历史哲学,就是将历史人物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进行人物的本质分析和追问。将历史哲学的思考灌注于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创作,可以帮助编导选择一个最独特的视角去观照历史。纪录片《书香传家,琴剑流芳》讲述了瞿氏五代人历尽艰险、极富传奇色彩的藏书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学术乃天下公器”的伟大精神。它是贯穿于整个纪录片中对历史哲学的深刻探求和感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对历史、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感知和把握。如果一位编导满足于对历史的直观和静观,其审美意识就会缺乏历史积淀,其所创造的历史人物形象就会给人以浅薄之感,或者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蕴。这就要求编导在发现美和进行审美时,需将深邃的思辨色彩和统一的审美感悟相结合,纪录片《书香传家,琴剑流芳》能够引发受众对文化传统及家风家训的思考,这正是历史哲学观在片中的体现。

其三,展开历史叙事。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叙事不是依靠史料的堆砌,而是凭借一个个精彩瞬间的展开,其侧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历史境遇,以触发受众对于现实的联想。纪录片《剑胆琴心萧蜕庵》全片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追溯了萧蜕庵几个关键的人生节点,探寻了心怀天下、独立率真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纪录片编导以人物的精彩故事来展开叙述,传递正确的历史观,让受众感受到萧蜕庵悲欣交集的人生。再如纪录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则运用解开谜团的方式来进行叙事。该片通过李强人生历程的几个重要情节,特别是1949年10月1日,李强作为无线电专家和广播事业局首任局长,承担了开国大典扩音及实况转播顺利运转的重要任务。该片介绍开国大典时实况转播面临的难题和音响出现的突发事件,困难重重,如何破解难题?该片叙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通过释疑解惑,表现了李强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勇于钻研的谋略智慧。

2.丰厚的历史养分

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人类历史潜流深沉,关键的转折却往往只有几步。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以敬畏历史的态度引领主流价值,通过传承历史记忆,让现代文明汲取历史的深厚滋养。纪录片《温肇桐:学人本色》介绍常熟籍著名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家温肇桐先生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贡献良多。该片通过客观忠实的记录,以电视艺术手法首度呈现温肇桐鲜为人知的史料及生前珍贵影像,引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深思。温肇桐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成为无数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穷其一生的先驱共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今天无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和号召力,值得后人铭记与传诵。自古以来,家风家训一直是中国人血脉同源的精神坐标,寄托着对先贤的追慕敬仰,更以凝练的嘉言懿行对后辈进行鞭策教诲。纪录片《绵延的古风》中翁氏故居綵衣堂上有翁同龢题写的祖训“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发人深思。古人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世代绵延的是翁氏家族爱国的情怀,绵长的文脉,高洁的风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人们常说历史具有穿透力,就是指历史对现实的穿透作用。汲取丰厚精神养分,正是一辈辈有识之士终其一生的孜孜以求,才带来一种富于能量的生活姿态,历史长河才有了一道道隽永而深沉的文化风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才得以薪火相传。

3.自觉的美学表达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在题材的重大与审美的追求上达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体现了编导的美学自觉与坚持不懈的美学追求。

首先,符合现代审美的叙事视角。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既有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感,又符合现代故事审美情趣的低视角,尽管无法完整地展现历史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整体上还原了史实。这种风格的强化,让埋藏在历史尘封中的碎片,通过情节化故事化的放大,也使得原本高端的纪录片题材变得更为大众,更容易被普通受众接受。如纪录片《孤臣背影》深刻揭示了一个人的人生信仰,该片直面历史,直面人生,把一个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事情跟人物命运、时代走向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而翁同龢这位理想主义者的革职,在大历史的叙述中融会人物故事和细节,让受众触摸到了中国历史脉络中的“敏感部位”,使得纪录片的叙事增添了张力,能够拉近历史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全新视听场面的美学升级。

新型前沿拍摄技术的运用及对录音、音乐音效、视觉特效等技术手段和纪录片制作流程的重视,让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在制作品质和观看体验上富有视觉冲击力。正如鲁迅所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在拍摄纪录片《绵延的古风》中,除定点拍摄、轨道、摇臂等设备的运用外,还运用延时摄影手法,同一机位、同一构图记录四季光阴流转下的綵衣堂,记录翁氏故居独特的光影变幻。知止斋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綵衣堂匾额、照墙光影的变化、长香的燃烧,受众看到的几秒或十几秒画面,主创人员需要用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拍摄,每次只记录下此景物在某时间段、几秒钟的影像,经十多次或更多固定角度的重复拍摄,一座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光影变化的独特画面就被记录下来。此外,为体现翁氏故居的全貌和纵深感,运用航模航拍,呈现其他摄像手段难以呈现的全新视角,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航拍画面,使受众在熟悉中寻找到陌生。再如纪录片《传灯——蒋元枢在台湾》运用纪实拍摄、航拍、专家口述、情景再现、电脑动画等实现古今观照和对接,影像风格呈现恢弘、绚丽、细腻、写意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画面韵味深长,以震撼的视听场面等手段,实现了美学的升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

其三,呈现探索发现的影像风格。

常熟历史人物纪录片强调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揭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提高纪录片艺术观赏性、吸引受众眼球。纪录片《剑胆琴心萧蜕庵》反映由于萧蜕庵逝后诗稿、日记等文献散佚不明,人们对萧蜕庵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他只是书法家这一点上,对其参加南社、同盟会以文字鼓吹革命的经历知之甚少。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该片编导多次辗转苏州、上海、南京、常熟等地,访问了萧蜕庵后裔、学生、书法家及南社研究学者,尽最大可能搜寻萧蜕庵的言论思想和著作,不少内容为首次面世,从不断的史料发现中营造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感,还原人物原貌。再如纪录片《跨越六世的守望》讲述一场名为“传承与守望”的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了自宋代到清代的五十件书画作品,梁楷、沈周、唐寅、文征明、八大山人、“四王”等一流名家的作品,涵盖了九百多年的中国书画史。人们忍不住惊叹,也解不开心中的疑问,历代的兴亡战乱使皇家的许多东西都很难守住,靠一个家族来守护藏品,谈何容易?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又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间的力量呢?纪录片在一连串的疑问中展开情节。通过这批书画的传承人——年过九十的翁万戈(翁同龢五世孙)富有传奇色彩的收藏故事,为受众一一解开其中的谜团。收藏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家族对于民族文化、对于美的忠诚守护,正是这样,才使得这些国之瑰宝经历时间和社会转折的洗礼,保存到了今天。该片在叙事结构上跌宕起伏,人物生动和饱满,满足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寻求的“戏剧点”。

(附: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编导李政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相关资料,特此说明并致谢!)

(作者系常熟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