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两三亩,小的几分几厘,形态各异的垛与垛被水隔开,形成上千个湖中小岛,犹如一块块美玉,镶嵌在苏中平原。如此美丽垛田,不仅是一代代原住民以独特方式辛勤劳动创造的,更是长期多方合力,地方政府强化法治,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
兴化垛田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成片形成于唐宋,明初时渐成规模,经历了利用自然、架木浮田到就地堆积的“造田”过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
2013年,兴化垛田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兴化垛田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垛田的事,就此提上日程。
2014年,兴化市政府出台《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设置垛田保护区,实行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
2017年6月,泰州市人大将《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列入立法规划。后经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出台后,泰州市及垛田所在的市(区),精准划定国家级和省级保护边界和矢量范围。
不用牛,不用犁,耕作全部靠人工;没有路,没有桥,来往只能靠手摇船。传承好垛田,最重要的是守护它特有的农耕模式和地形地貌。
“罱泥、扒苲、搅水草是保护垛田地貌、增强垛田肥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坚持下去。现在农村人口逐步老龄化,这种重体力劳动,老年人难以完成。但两难问题其实不难,我们试试适当引入小型农机,比如用水上挖机替代人工捞河泥、搅水草,既能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可操作性,又传承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在兴化市检察院与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共同推动下,恢复传统农耕方式被纳入垛田治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引入小型农机辅助进行传统农耕,疏浚垛田周边河沟,同时每年拿出一定量的土地实施轮季休耕,帮助垛田保土增肥,做好垛田自然风貌维护。
从垛田的地形地貌到垛田环水,再到垛田外围水环境,2021年以来,兴化市检察院共督促职能部门及时清除固体废物等1100余吨,清理河道13条;开展河道堤岸专项整治,督促打捞、破拆沉船以及无主船80余条,拆除河堤违章建筑900余平方米。
垛田环境越来越好,各种鸟雀也前来筑巢,有的人却打上了鸟雀的主意。弹弓“发烧友”罗某、周某常常在野外练习打弹弓,有饭店悄悄向他们订购天上的“野味”,于是弹弓也“变了味”。两年间,两人共猎捕斑鸠、麻雀等野生鸟类3530只。经兴化市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020年12月28日,法院以非法狩猎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罗某、周某及部分参与收购者共计14人,依法判处相应刑事处罚,并依法判令罗某、周某及参与收购者共计17名涉案人员共同赔偿野生动物生态资源损失105.9万元。
不仅如此,兴化市检察院还盯紧垛田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2021年以来,该院共办理在垛田保护区内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犯罪8件21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7件,责令违法者支付野生动物资源生态损失赔偿金6.5万元。
发掘、保护、利用、传播和传承,今天的每一步都会成为新的历史注脚。前不久,一则“兴化垛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好消息,让兴化垛田的父老乡亲又为之一振。据悉,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听到兴化检察机关依法保护垛田的故事后,对“强化法律监督,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给予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