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仰望地域文化的璀璨星空

2023-03-14 09:52:59 来源:凤城泰州网

——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的内涵及其叙事方式

金震茅


摘 要: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将学人的人生经历和学术作为,在纪录片中渐次呈现,从而充分反映常熟当代学人阔大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中,构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层级,丰满了具有澄澈情怀的常熟籍当代学人群像。

关键词: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地域文化;内涵;叙事方式


学人不仅是一种称谓,一种修为,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标志。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以学人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用影像的方式将他们的性格性情、治学经历、学术作为,在纪录片中生动呈现,从而充分反映常熟当代学人阔大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在常熟当代学人身上,标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一、内涵:让思想的烛火照亮生活

纪录片中的常熟当代学人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1.文化践行的一代大家

常熟籍古琴艺术家吴景略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弹拨教研室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纪录片《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讲述吴景略是培育专业人才卓有成效的教育大家。片中说:“1953年,他被中国音乐研究所聘为通讯研究员,1956年,他前往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在中央音乐学院,面对当时琴学凋敝、演奏水平下降的情况,吴景略用五线谱记录、保存了大量琴曲,编写了《七弦琴教材》。”步入晚年的吴景略古琴演奏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行家认为“艺兼众美、独标一帜”。吴景略的演奏打开了古琴音乐的新视野,把虞山琴派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此开创了琴坛上独树一帜的“虞山吴派”。该片介绍吴景略为让古琴艺术得以延续,改变“难学易忘不中听”的局面,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片中说:在吴景略的心里,除了琴,就是他的学生了。他的为人,正如他的琴艺,有着一种纯净的力量。在他的传授和带动下,一批专业的古琴艺术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中国民族乐团古琴家、国家一级演员余青欣在接受采访时讲道:“他给你讲课的时候,始终是给你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不会给你任何压力。那种感觉就是说,是不由自主地被他所吸引。然后,在对弹的过程中,好像就是把他演奏的东西要化到你的心里去的那种感觉。”吴景略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生风范,成为古琴知识传播领域的一代宗师。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根据中外各著名大学的经验,一所大学或其中某一个系,倘若有一位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圣地’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由此可见,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有大师。常熟籍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开创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戴逸就是清史研究方面的大师。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采用现实与回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对戴逸的为学道路进行回望与概览,让受众进入到他的生命历程、思想轨道与日常工作,充分展示了这位大学者的学术个性,也让受众深刻感悟到老一辈学者大家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200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戴逸被任命为总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对《清史》工程寄予厚望,要求“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确保早日编出一部无愧前人、启迪后人的信史、良史”。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介绍“十九年来,在戴逸的统率下,全国29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3000多位专家学者勠力同心、献智献能,完成105册106卷约3200万字的《清史》主体工程,现已进入终审”。该片让受众看到戴逸亲切平易而高山仰止的学者风范,同时也让受众看到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正如戴逸在接受片中采访时说的那样:“历史是人生的镜子。人要往前进,就要有一面镜子能够照到未来。你懂得历史,研究历史,就能高瞻远瞩,鉴往知来。”

2.铿锵人生的浸润淬炼

常熟籍当代学人用激情与奋斗诠释学术,用博大精深的丰沛学术成果,成就自己的闪光人生。

很多人说,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当过兵,扛过枪,跨过江,打过仗,而后他弃政从学,踏上学术研究的漫漫征途,他丰富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学人的品质。纪录片《传奇智者黄心川》介绍经过岁月的淬炼与学术的浸润,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印度学家黄心川这位著名的常熟籍学者。片中介绍:“1928年,黄心川出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商人家庭。中山中学毕业后,他考取美国人办的教会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文学院,系统地接受了东西方的文学、哲学知识。1948年毕业前夕,他毅然离开了之江大学,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将苦难变作光明。黄心川在苏北的新四军江南办事处工作过,后又参与了淮海、渡江等战役。他带兵打仗,培训干部,为革命胜利接收城市做准备工作。1949年4月23日,黄心川随部队在江阴顺利渡过长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先后担任过苏南行署司法处、江苏高级法院审判员,省政府机要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黄心川听从组织的召唤,入朝参战。黄心川在片中说:“因为我大学读的是美国的教会大学,全是用英文讲的,甚至中国历史也用英文讲的,而且里面极大部分教员英文都好,所以我的英文特别好了。朝鲜战争一爆发,我就是第三兵团司令部的情报参谋。”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黄心川不幸负伤,成为一名荣誉残废军人。1956年,中国仿照前苏联教育模式,招收副博士研究生。黄心川通过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为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从此走上了学术之路。几十年来,黄心川致力于东方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受众可以从片中感受到他丰富的阅历、生活的诗意和为人的通脱。

常熟当代学人求学的青春年代,生活艰难而动荡,命运把他们抛到严酷的时代大潮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寇将魔掌伸向常熟,这在年仅11岁的戴逸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介绍的戴逸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片中戴逸说:“我在二年级的时候,当选为北大学生理事会的理事,我负责搞图书馆,搞了一个孑民图书馆,出借的都是进步的书籍,因此抓我了。”后来戴逸穿越封锁线跑到了当时的华北大学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开始学习,并从事历史研究。新中国成立的这天,戴逸以华北大学青年教师代表的身份参加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见证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戴逸在曲折的风雨人生里,秉持着高洁志趣的学术追求。当然,学人在铿锵人生的背后,需要有共性,那就是甘于寂寞、坚韧不拔的潜心钻研。受众在片中可以感受到人生之路对常熟当代学人互动和互补的影响,纪录片成为反映常熟当代学人行状的“史记”。

3.淡泊隽永的灵魂深吟

纪录片中的常熟当代学人具有历经人世沧桑后的云淡风轻,具有浸润着岁月温情的澄澈情怀。南京艺术学院资深教授、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温肇桐,1909年生于江苏常熟。1949 年以后,由于院系调整,温肇桐从上海美专到华东艺专,再到南京艺术学院,经历了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平生跟随刘海粟先生,不遗余力,不求名利。片中介绍:“在南艺,温肇桐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中午从不午睡,依然手不释卷,伏案笔耕,他计划研究的课题总是紧锣密鼓地完成,从不迟缓拖拉。粉碎‘四人帮’以后,温肇桐和同时代许多教授一样,欣喜地看到了刘海粟先生重新从事艺术活动,而他自己在恢复工作之后,更加珍惜新的时代和新的光阴。”温肇桐以平常之心,安于寂寞生活,乐于自我学术研究。片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刻苦作为一种精神,对于学者来说非常重要。温先生常年在南京,夫人在常熟,一个人生活呢比较单调和艰苦。可以说,他几乎把除了睡觉以外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在看书、查资料、研究之上,没有任何的娱乐,也不看电视,也不看电影,也不出去游玩。所以至今为止,我认为我一生中有一个遗憾,就是我曾经跟温先生说过,我说:温先生你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中山陵也没去过,现在也粉碎‘四人帮’了,各方面文化设施也比较多,带你去看看电影。他总是说:‘不着急,不着急,以后再说。’” 温肇桐致力于美术史领域,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以弘扬学术为己任,不遗余力培养后进,其朴素的生活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

纪录片《传奇智者黄心川》中的黄心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培养出10多名东方哲学和宗教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在全球范围内,他是荣获“国际佛教学术奖”的第四位学者,到目前为止,这一奖项是中国学者在世界佛教研究中获得的唯一最高殊荣。黄心川之子《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黄夏年在片中说:“这在学者圈里,是大家都承认的,他对待学术地位上,我觉得他不是很注重。比如说,他八十岁的时候,曾经的学生提议给他祝寿,也有很多人愿意出钱办这个事,我跟他说过好多次,但是他不愿意办。后来说出个论文集,他说论文集也就算了吧,还是平平常常的,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我们所在的氛围,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界里,说实话,名利场够多,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可以不择手段,这包括在学者圈里也是这样。我们讲的平平常常才是真,那么这个真在我父亲身上体现得非常深刻。”黄心川心志淡泊,超然物外,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了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

纪录片《传奇智者黄心川》结尾时说:“学为时用,德以养人。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这是黄心川自撰座右铭中的句子。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晚年的黄心川就像一条儒雅之河,静水流深,呈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一种屡经世事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一种大彻大悟的宁静和自然,具有人生感悟的意味和返璞归真的品格,其高雅的淡泊之美应该引起受众特别的珍视。

4.心系桑梓的深厚情怀

不忘桑梓、回馈家乡,是每一个在外常熟籍学人的心愿。故乡常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常熟当代学人性格养成和人生走向。纪录片《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介绍1985年11月,当时,常熟举办纪念琴宗严天池逝世360周年琴会,吴景略闻讯后欣然赴会,为大家现场演奏了琴曲。片中时任中国琴会常务副理事长、虞山琴社社长的朱晞介绍:“我们虞山琴社是1984年恢复的。在当时的时候,吴景略先生是名誉社长,所以吴景略先生从北京回到常熟,那个时候就因为这个机缘,我就跟他认识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很多的对虞山琴学的认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就得到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充分体现了吴景略心念家乡的浓厚情怀和回馈桑梓的无私奉献。

感念桑梓情,甘为孺子牛。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则介绍2019年10月28日戴逸学术馆在江苏常熟开馆,戴逸将此馆命名为“衣山楼”。这里珍藏了他捐赠的15000多册藏书和史料。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说:“戴逸学术馆落地常熟,收存戴老师一生的藏书以及个人档案资料、照片、手稿、清史编纂档案等珍贵的资料,既得乡里之谊,又与常熟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相得益彰。我相信,将来我国史学史上也必有常熟戴逸学术馆亮丽的一笔。”戴逸长子宣读父亲致辞:“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感谢你们建立了典雅而美丽的衣山楼学术馆,把我的书籍向大众展示,供大众使用,对故乡的文化发展帮助微薄的一臂之力。”纪录片《温肇桐:学人本色》中的温肇桐从小就受桑梓文化的沐浴与熏陶,在桑梓文化中成长。他依恋着这片故地,忠诚于这片故地,他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故乡常熟的历代著名画家,著作《黄公望史料》是当时同类著作中辑录史料涵盖面最广、考证最具准确性的资料汇编,直到今天依旧被国内外学者大量引用,成为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片中讲述:“20世纪70年代末,温肇桐从南艺退休,回到了故乡常熟,受邀参与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与庞薰琹、保彬、朱正文共同担任顾问。继续为地方教育发光发热,在办学期间,温肇桐竭尽所能邀请各地院校提供师资及办学经验上的支持,同时为学校制定办校方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亲自讲授专业课程。”从这些纪录片中,受众不仅看到了常熟籍当代学人浓浓的故乡情谊,更看到了他们令人敬仰的人格风范。

二、叙事:用艺术的光芒透视作品

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在表达结构上精心设计,构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层级,进一步丰满了常熟籍学人群像。

1.自述:跟随节点转换推进叙事进程

在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一个面容清瘦、头发斑白的耄耋老人穿过光影向受众走来。该片在戴逸的自述中展开叙事,坦陈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和个体命运,从中窥见学人的性情气质。该片核心围绕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为能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清史而展开叙事,在片中受众可以聆听那流淌出来的思想,品味那神魂飞扬的内涵。清史从建议到编纂、审读、最终出版,这些过程在戴逸的讲述中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在纪录片《传奇智者黄心川》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学者、 印度学家黄心川自述人生历程,呈现出他走过的平凡而独特、多彩又多味的人生路、学术路。该片在叙事话语中勾勒社会变迁的图景,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如片中讲到黄心川是如何走上研究印度哲学这条路时,片中黄心川自述:“北大最有名的教授叫汤用彤,(副)校长,他带我,我就开始搞印度哲学。在他的指导下,当然我后来自己搞,将印度哲学搞了点名堂。我写了一本《印度哲学史》,完全是用中国古代史料,中国保存的印度的哲学史料写的,再对照印度保存的东西,对照以后写,那就有价值了。印度人丢失的东西我都保存下来了,比如印度人的古代唯物主义的资料,在中国有68本书里都记载了这个东西,印度人看到惊讶了。”这样片中叙事就自然过渡到黄心川被印度龙树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印度方面专门为他出版了讲演集,称赞他的研究成果打开了学者眼界,使印度思想文化遗产得到了发扬。然后黄心川接着讲道“我在南印度还专门沿着玄奘当年的足迹去走了一遍,我就想当年玄奘怎么办,因为我们现在去有汽车,人家已经打招呼给对方了,吃饭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玄奘自己要带粮食啊,非但要背佛教的经卷,还要带粮食,那个苦是真的苦”。这种极富层次感和严密度的自述,一步步推动该片的叙事走深走远,成为推动叙事发展的驱动力。

2.细节:赋予叙事张力彰显学人品质

学人纪录片的坚韧、甚至其终极价值,就在其细节里,因为人的存在,尤其是情感意志的存在,都依仗这种具体的细节而留存。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以细节的血肉与基调的厚重,构筑出独特的风格,让纪录片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首先是体现人物的高尚情怀。常熟籍当代学人有着无数个闪光的亮点,这些亮点转换成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重人性深度的挖掘,弘扬的是人性的善意。如纪录片《传奇智者黄心川》中的黄心川,他先跟任华学习希腊哲学,又跟随汤用彤学习佛教与印度哲学,从头学习了希腊文和梵文,后来从师朱谦之学习东方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一直强调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实际上,做人与做学问之所以能够统一起来,恰好在于做人的境界决定了做学问的境界。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黄心川的书斋里,有一组经世堂藏书书柜,里面的各类古籍,都是他的老师朱谦之赠送的,每一次抚摸,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心灵之交。黄心川说:“因为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我们就照顾他。生活上照顾他,有什么困难,帮他解决。朱先生这个人特别好,人格、人品高。学问啊,现在都没人盖过他,因为他知识面是非常广博的,什么东西都懂。有的时候就在他家里给我讲课,他在课堂里讲的会有所限制,哪些可以不讲的,在家里就什么都讲了,真的有学问,他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972年,朱谦之行将离世时,拉着黄心川的手,将最放不下心的事托付给他。改革开放以后,在黄心川的策划和主持下,朱先生没能出版的著作终于面世,十卷本《朱谦之文集》也得以出版,朱夫人也一直得到黄心川家人的照顾。黄心川把做人与做学问置于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内,并特别强化了做人之于做学问的支撑作用,这恰是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成为独立的“分子”而不是“分母”的要义之所在。如此师生之谊,朋友之道,当如学术的承传,泽被后世。

其次是反映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在纪录片《琴坛一代宗师吴景略》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国琴会常务理事赵家珍说:“吴先生他是非常艺术的一个人,他对古琴的理解,他是天生的那种,非常有艺术气质的,然后非常有感觉的,他会用艺术启发你的艺术。我特别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给我讲那个《梧叶舞秋风》,他就说:你想想看那个《梧叶舞秋风》,哪个应该是名词,哪个应该是动词?他说,那个‘舞’字起了什么作用?他说,这个‘舞’字,不是我们说秋天秋风扫落叶。他就说,这是落叶在秋风中舞蹈,他就很形象、很艺术,他把整首曲子的概念都给你讲了,一句话就好像画龙点睛一样,让你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时片中出现吴景略弹奏《梧叶舞秋风》的镜头,再配以这样的细节讲述,充分显现了吴景略艺术的自觉和执着的追求精神,由此也更增强了该片的艺术感染力。

其三是彰显人物的虚怀若谷。一个特别好的细节能够使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讲到戴逸时突出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很谦虚,我们现在跟他讨论问题,不同意见我们就明说,有时候也争论,这就很好。他有时候他也开玩笑,‘哎呀,是不是我出了一个臭棋了’,因为他不是爱下棋嘛,我出了个臭棋了。后来我们开玩笑说,‘这就是你的臭棋,要改’。他只要他认为正确的,他也接受你的意见,他不是那种独断独行的,很霸道的。”这个细节的描述非常生活化、接地气,把戴逸的从善如流表达得很透彻,可以说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眉眼处画人物,同时也拉近了片中主人公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3.评说:通过影像叙事突出成果价值

常熟当代学人纪录片通过对学术成果的点评,挖掘学术研究的价值,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纪录片《温肇桐:学人本色》中的温肇桐一直致力于美术史论的研究工作,当画面中出现温肇桐署名、出版的《画学著述目录》《美术理论书目》等一批书影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评价道:“温先生独辟蹊径,因为他是从目录学入手来研究美术史。我们都知道,目录学包括编年表,包括做一些基础的卡片、资料的收集等等,这些基础的工作是美术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门基本功,这种资料的累积到后期的整理,以及一些问题的发现,都是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所以在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今天,我想,温先生他们所开拓的这样一种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美术史研究的独立风格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也在片中评述:“他的贡献特别大,就是说对中国绘画的目录的分类和编排,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实为我们其他人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这样的评说,揭示了温肇桐以学术的方式践行自己的人文观照,对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同样,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镜头里出现戴逸1958年撰写的40万字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给予高度评价:“他材料是扎扎实实的。中国近代史的学术性的著作,那些小册子不算,像有这样厚度的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过。所以这一点,他在近代史领域里面,做了我看其他人都没有做到过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也接着说:“它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近代史,它的史料是可信的。另外在分析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戴逸的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片中影像叙事加上针对性强的评述,不但激发受众对文化自信的同频共振,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该片的主题表达。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常熟市融媒体中心编导李政提供了相关纪录片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特此说明。)

(作者系常熟市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