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一起过画册里的日子”

2023-03-14 09:38:31 来源:凤城泰州网

——序徐子茗诗集《来日方长》

雪 鹰


摘 要:徐子茗,这个二○○二年十月份出生的大学生,第一本诗集付梓了。细读这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来日方长》,我们看到了一位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了解了当下青年人的内心追求,以及中国诗歌的“后浪”涌动着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诗集;《来日方长》;青春气息;“后浪”力量


“从十六岁到十九岁,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徐子茗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写作。这个二○○二年十月份出生的大学生,第一本诗集今天终于付梓了。细读这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来日方长》,我们看到了一位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了解了当下青年人的内心追求,以及中国诗歌的“后浪”涌动着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诗集的内容分四辑,每一辑都用本辑里的一首诗的标题作为大标题,准确而恰切。第一辑《春遇》,顾名思义,本辑重点选录诗人青春期里与世界相遇、碰撞的火花。无论是偶遇、巧遇、奇遇、知遇,甚至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珍贵相逢,都给青春萌动的少女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想种一片桃林/为我,也为你/春日虽短,但来日方长”——《种一片桃林》。这里有青春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是的,一切未经之事,都有天然的诱惑。“从小,我就是个怪人/对一切事物说话/却又渐渐被扼住喉咙”——在《欲言又止》的开头,诗人的自述也是自我解析,其中“扼住”这个动词张力无限。从童言无忌的自由表达,到成长中受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能自由言说的苦衷与无奈跃然纸上。这些生命最初的情绪、情感、情节、情致,一旦形成文字汇集成行,生命价值便凸显而出。

“只有一扇窗透着光/很亮,也不是很亮”,在《天窗》这一辑《备用》的开头,诗人写了一扇尚未明朗的黎明之窗。年少的心灵与自然的晨光是同频的。《天窗》是徐徐拉开的帷幕,是慢慢打开的心扉,是一双好奇的眼睛越睁越大的过程,是生命之初狭小的心灵空间依托最新鲜的生命体验,构建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开端。“雾气散去的间隙/我还站在楼顶,看上世纪的/人,走这世纪的路/呼吸上世纪的空气/释放这世纪的情 ”这是《风刮来上世纪的气息》里的最后一段,是打开“天窗”之后观察的体会,是一颗年轻的心站在时代高处发出的喟叹。这些不再孩子气、不再摇摆的沉稳语言,反映了在生理心理日渐成熟之后的诗人,已经具备透视事物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终于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了。这个“亮”是指灵魂接受来自自然的、人性的光照,也是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中的意外惊喜与见证。“风还在虚度光阴/思考吹向下一个山头”(《风的骨头》),“时空的裂缝。在透过一道刺目的/光后,彻底愈合了/留下的印迹,告诉自己曾经来过”(《裂缝》)。诸如此类具有深度思考的句子,在各辑都有很多,它们展示的是诗人在经历了捅破窗户纸,见到纷繁的世界之后复杂的内心,以及不断壮大的自我,正在无畏的打开灵魂的姿态。正如这首《天窗》,通过现实与虚拟的合力作用,青年诗人坦然裸露出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风穿透我的胸膛

有声音告诉我

不必再展翅高飞

你在我的心上开了一扇天窗


我站在断崖

你坐在山脚,我看你

你也在看我


我想向前踏出一步

享受下落的瞬间

翅膀迅速张开的快感


我看见,山脚下的你

将食指放在唇间

风透过天窗,叫嚣着


铁锁夺走了我的翅膀

我睁开眼,任由身体急速下坠

山脚下,平川连绵

微风吹开心上的天窗


——《天窗》


《蓝色日记》是在大海与蓝天的底色上,铺开一颗至诚至纯心灵的华章。“我喜欢天空这件事/只有天空知道//比起荡秋千时有一下没一下的靠近/更愿意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天空》),这样的秘密每一个女孩都有很多。从“青出于蓝”的角度来说,本辑流露的更多的是蓝与青之间“涩”的味道。“那些冰冷又温暖的东西/在碰撞时变成泪滴/伞下开出的城市/是我们原来的样子”(《凝固的时间》),“我们骑着它飞往璀璨的夜空/最初的我们分享同一个梦境”(《风没有停》)。在这里你看的愁绪是浅蓝的,还是粉紫的?“我们年少的手/修饰寂寞的天空//阳光落进心底/橘色玫瑰爬满岁月/我们渐渐褪色/月白的衣裳消失,在回忆里”(《浮云》)。这是推开天窗之后,尚未提纯至“青”之前的心灵印记。多有鲜明、独到、不可复制的淡淡的忧伤。“你笑过 说过 唱过/直到看见那朵花/飓风过境/灭了所有的声音”(《梦里花落》),“光影琉璃般的年华/在汽笛响起的那一刻/碎了一地”(《倒影》),“风吹起你的裙摆/留下一片沉睡的玫瑰/野蛮生长/蔓延”(《暮色》),“没有人知道/那时木偶睁开了双眼/没有续集。已经/全剧终”(《全剧终》)。这些带有玄秘、梦幻色彩的诗句,完全符合诗人的年龄、心理的成长过程,符合诗人成长的时代特征。青春期的敏感、多思、自闭的特点,正在打破少年纯情的童话世界,对爱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通过冥想,借助一人一事、一念一触带来的波动,去完成心灵的慰藉与自我疗愈。


雨夜还在继续,打乱了平静的空气

艺人在屋檐下拉着忧伤的琴

吸一口烟,任琴声飘散在半空中


——《蓝色日记》


最后一辑《来日方长》,也是本书的书名。正如著名诗人、诗评家宫白云推荐语所说:“‘来日方长’,意味着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此辑主要是诗人在当下驻足的观感,是日渐成熟的思考在某一刻的逗留,是对天边的眺望与向往,是对诗与生活的真切期许。相比于前面的“青涩”,这里有更多令人着迷的甘醇和人生的五味。“我为自己斟上酒/轻摇琉璃杯/待到杯中缕缕光影/我用月光下酒”。在这首《我用月光下酒》里,诗人一改惯有的温婉、甜蜜的风格,反串了一把“豪放”角色,诗里将想象与现实,与内心的孤独和期望的无羁巧妙融合。当代妙龄女生的神形,可与当年“争渡”的易安一比。而这首《蓝海》传递出的少女情怀,其真其纯其情,以及细腻柔和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近千年来被人称道的李大词人。

甚至不能说

这是一片海

浅浅的,没过我的脚踝


站在这一汪水里

任凭我怎样跳跃

也没有一丝波澜


我站在,你的眼眸里

一捧浅浅的

蓝色的海


海中心

平静的漩涡

一点点,把我吞入


我慢慢地飘落

只想仔细地

看看你的内心


蓝海在我的头顶

黑色的光环,包围着我

我在你最深处的眼眸里沉睡


——《蓝海》


这些被称为“子茗童话”的诗在书里占有很大比例,它们展露的是诗人对爱的理解与追求,对情的解读与畅想。就像这首《空》,内涵却是十分的充盈。“一起去登山/一起去游船/一起过画册里的日子”“ 把天堂踩在脚下/我们有比天使更纯白的翅膀”,这些强烈的对美的渴望,只有诗人才能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如此找到释放的突破口,将现实与内心的反差造成对人性的压抑得以宣泄,从而使灵魂得以解脱。因此,诗人是幸运的!“我不知道风往哪去/但是,它一定会/把我们牵到同一条路上//等待收获的日子/我在秋天的路口/等你”(《我不知道风往哪去》),“总有人在梦中,错过/八月的海”(《八月》),“微笑着看他的背影/在光晕中眯了眼/秋千从最高点落下来时/梦境泻了一地”(《清明》)。这样的诗句书中比比皆是,描摹的场景、画面里的翩翩少年都如仙子仙女一般美好,淡淡的情愫、深深的眷恋拿捏得精细、准确、适度。“再十年,依旧为你撑伞/没有告别也心甘情愿”(《十年》),“我想让你/站在离我最近又最远的地方/垂眸能看到你/抬头也能”(《秋天的海》),“我习惯在睡前读一篇童话/省去复杂的情节/公主和王子单单纯纯走向幸福的结局”(《晚安》)……这些真情饱满的诗句,正是诗人精神谱系的原色。是的,来日方长。是的,来日就该如此……来日里,“月明星稀的夜/前方长路漫漫/不曾老去,也不必分离”(《来日方长》)。

笔者注意到,诗集的四辑分割,只是从诗作标题或主旨方面的大致区分,是编撰思路的需要,当然也是为读者快速进入诗人的世界,做一些概括与梳理。从这些诗作的技法和主题看,四辑之间没有太明显的本质区别,而在旨意上各部分之间的互文效应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青春期写作的硕果,《来日方长》最大的特点,是与诗人心灵成长相随的,充满童话色彩的质朴认知与蝶变,以及本真人性的呈现。在这本充满童话意味的诗集里,许多作品都是以对话形式行文的。对话的对象有他、它、她、你、我,涵盖了世间的万物,当然也包括“另一个我”。就写作主题而言,除了上述与少年成长、青春抒怀相关的“个人史”的诗写,本书还有对于底层社会的观察,和对于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的挚爱之作。尽管由于阅历的局限,这样的篇幅不多,但以此可见作为优秀诗人的品质,兼济天下、诗以载道的传统,在子茗身上已经生根。

徐子茗的诗,没有故作高深的炫技,也没有只顾倾诉而丢下诗性的潦草或匆忙。诗里惯用的修辞手法是隐喻、象征、通感、比拟等,这些修辞与诗人面对的现实,结合恰当的想象呈现出诗歌本来的面貌。自然、清新、唯美、灵动。“我是一个随意的人/莫名闯入别人的故事又突然离席/门口的绿植遮遮掩掩/还有对面那堵白花花的墙”在《侧门》这首诗里,诗人在漫不经心的叙述里,顺势牵出诗意,留白与转换之处不露一点痕迹,看似无意却有意,看似无关又有关,语言内部蕴藉着机智的思考与浓郁的回味。此类技法的运用还有许多,比如:“家猫在窗台上趴着/垂下尾巴扫来扫去/影子投在花瓣上一晃一晃”(《隔壁人家的春天》),“时光机始料不及停了站/消磨了岁月,看清了日月/那些让我们脸红的人终都红了眼”(《路过人间》),“蟋蟀带上讯息沿着黄经线赶路/一个人的气息传过来/她看到了一朵芝麻花”(《小暑》)。这些诗句通过意识的自如流动、场景与心灵的转换,隐喻或暗示等的使用,直达诗的核心,毫无造作、浑然天成。

作为稚气未脱的青年,子茗诗歌里的思辨与哲学思考,是惹人注目的。它与大多数“童话” 式的青涩表达相辅相成,构成生命成长的完整风景。“你的题目是我的题目”(《你的题目》),“每一次相遇都是重逢”(《春遇》),“那年夏天再也回不去/追梦的那群少年也不再是我们” (《那年夏天》),“光线,最终打散在水面上/一抬头,竟是满眼的水草”(《无题》),“彩虹后的那片乌云/将整个城市照得光芒四射”(《柒》)。无需再罗列诗里的佳句了,这些看似对立甚至相悖的诗句里,蕴藏着诗化的张力,将读者带入真实的画境与广阔的思考空间。诗意盎然。


我有一些想说的话

隔壁人家传来单调的音符

没有旋律,没有歌声

风还未乍起

鸟在老人的叹息中惊叫着飞走

脚步忽急忽缓

惹得油锅香气忽近忽远

我没见过他们

古钟等着棒槌打发时间

嘻嘻哈哈看孩童把太阳推下山坡

我那些想说的话,还没说出

——《无语》


靠奇异的想象与世界的对视,形成意识的流转从而实现强烈诗性的作品中,这首《无语》应该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技艺也可看做诗人目前的水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读、品读,寻找意象间的关联与巧配,感受其中的妙处。

当然,作为中国诗歌的“后浪”一员,徐子茗的诗不可能完全符合当下诗坛的评判要求。它有年轮的烙印,有阅历的制约,有起步初期不可回避的稚嫩与蹒跚。比如,比较老套的铺排,语言的凝练度,主题的偏狭,等等。这些不是诗人本质上的问题,是需要时间、生活与勤奋的付出,才能获赠的财富。三年的诗写,花季的岁月,一切才刚刚开始!正如她在《立春》里写的:“这里是立春/零的起点/他们的脚步在这里落下/前面的路途还遥远。”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


人物介绍:徐子茗,江苏靖江人,常州大学本科在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在《星星》《诗潮》《延河》《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青春》《浙江诗人》《安徽诗人》《特区文学》《金山》等刊物发表。



专家评论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徐子茗所作诗集《来日方长》近日由南方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闪着人性本真,洋溢青春炫彩的少女诗作。由著名诗人雪鹰作序,诗坛名家胡弦、刘斌、杨四平、汪剑钊、育邦、宫白云联袂推荐。


子茗的诗,其场景和物像皆取自日常经历,但在熟悉的视界中总有陌生世界的参与,从而使眼前所见和幻象发生联系,并在两者之间不断摆动——她的诗记录的是这种摆动。而摇晃或置换,既是技法,更是情感的状态显现,所以,她追求的也许不是所谓谜底和真相,而是一种送达——让自己在莫名力量的推动中出现在另外的地方。

——胡弦(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扬子江诗刊》主编)


徐子茗的诗紧贴个我真实的生命与生命的真实,富有存在的质感,灵动而内敛,淡雅而温馨,是一种纯正而充满生机的诗写!

——刘斌(著名诗评家、诗人、《中国诗刊》《长淮诗典》编委)


《来日方长》生成的诗意,不是那种常见的志在必得式诗意,而是少有的疗愈心灵性诗意。

——杨四平(著名诗评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


子茗的诗贯穿着一种青春期的敏感,它们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穿行,让欢乐与忧伤齐飞,雨味和阳光共存,海水撞击陆地,以此编织着自己的童话,并在童话中印证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为星星读诗,更为她所认可的读者写作。

——汪剑钊 (著名诗评家、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


细微、舒缓、深妙、活灵的心性展现,是徐子茗诗歌的特色。独特的文字肌理成全她的观察与捕捉,使其诗无论怎么结构,总有一股迷人的恰当感,自然图景总能有效地与内心状态揉合在一起。我相信诗途上的进一步沉潜与更多历练,终会让她从砥砺中抵达高峰。“来日方长”,意味着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

——宫白云(著名诗人、诗评家、中国诗歌流派网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