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江南文化的常熟映像

2022-09-16 10:59:42 来源:凤城泰州网

——常熟文化纪录片的表达艺术及其趋向

金震茅


摘 要:江南温柔旖旎、恬淡悠然,常熟文化纪录片与柔情的江南这一极具审美意蕴的题材相呼应,通过讲述活色生香的常熟故事,用影像方式挖掘和表现常熟文化最江南的艺术魅力,既有视觉震撼,更有心灵触动;通过深入剖析常熟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让极具代表性的江南文化载体,成为滋养常熟城市文脉的细胞,为江南文化赋能,让受众进一步看懂常熟,爱上江南。

关键词:常熟文化纪录片;影像;表达艺术;趋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钟灵之地,文脉深厚。常熟文化纪录片用影像方式讲述常熟的江南文化,挖掘和表现常熟文化最江南的艺术魅力。观看这些凝聚江南文化精华的纪录片,既有视觉震撼,更有心灵触动,从而进一步彰显常熟文化纪录片所蕴含的筋骨与温度。

一、表达艺术:人人尽说江南好

常熟文化纪录片通过讲述悠远厚重的常熟人文故事,亮出常熟“最江南”的精彩画卷,让受众进一步看懂常熟,爱上江南,从而进一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1.在润物无声之中感受生活气息和热爱

常熟文化纪录片以温暖动人的故事,让受众在润物无声中感受生活和热爱,把生动、趣味、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传播出去。

真正了解书画的人,大抵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宣纸或是绢上的书画,必须经过装裱,才能更真切地体现出精神和魂魄,才便于欣赏、收藏和流传。墨分五彩,因为装裱而透现出层次,字的笔锋、笔力和飞白,画作的浓淡设色、水墨韵味,也都只有通过装裱才得以呈现。纪录片《为纸墨传情》讲述甘守寂寞的常熟书画装裱师华鸣,把书画装裱的技艺作为毕生的追求,用一脉传统的幽香守护着自己的心灵。该片片尾说:“38年的从艺道路,华鸣是耐得住寂寞的,他没有刻意追求,却妙手偶得,身怀绝技,如同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在纸墨芬芳的世界里,默默地寻求一片纯澄的艺术境地。在他看来,书画艺术的源远流长与装裱密不可分,这份承前启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他付出一生的精力。”纪录片《为纸墨传情》把书画装裱师的真实生活展现在受众面前,将装裱与生活巧妙交织起来,用今日之心触摸隐藏在纸墨内部的心跳。另一部常熟文化纪录片《时间的重量》反映的则是一个手与心紧密联结的故事,讲述了手作艺术家生活的姿态和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追寻。该片主人公苏健刚自学竹刻、锡刻以及金缮修复技艺,得到业界认可,他从事手作不是为了谋利和成名,而是为了愉悦身心。正如片中所说:“就是像帮助人家也是快乐一样,我帮助这件器物,它是有感情的,我也很快乐。” 因此片中主人公有时候静静地听着音乐,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受众会觉得这个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片中反映的以手抵心的手作之道,其实就是生活之道。尊重传统,随心自在,也许正是每个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片中的主人公超越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精神束缚,把爱好成为纾解心灵与诗意栖居的内在追求的动力,走进艺术空间独享恬静,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热爱,更是对江南文脉的留驻。

2.以技艺呈现之美融入人文情怀和意境

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江南文化是传承的。常熟文化纪录片表现精巧细腻的技艺之美,在技艺呈现上融入丰富的意境摹写,展现极致的苏作天成,让受众在欣赏技艺之美的同时,体会到生生不息的江南文化。纪录片《刀下有情》讲述钱如祥雕刻的门类十分广泛,除了木雕,他还雕刻寿山石、青田石、象牙。在纪录片《刀下有情》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这是钱如祥花了半年多时间用紫檀木雕刻的《醉翁亭记》。细细品赏这件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自然山水和诗情画意相交融的风景。高山峻岭间,云雾缭绕。拾级而上,阁楼若隐若现,两峰之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近处峰回路转,欧阳修正在和客人举杯畅饮,享受山水之乐。作品的背面,船头手捧鱼篓的渔翁、山间的樵夫活灵活现。这件作品远看气势生动,近看内容丰富,同时还是一件‘巧雕’的佳作。”这种感受性极强的文学语言仿佛将受众带入光影描绘的灵秀意境之中,给人以诗化的美感。让受众在体会到“境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情感之美。

技艺呈现之美成为江南文化的肌理,滋养城市文脉的细胞。纪录片《“石痴”丁福元》介绍的丁福元,家住常熟市虞山镇谢桥,是一位专门从事在大理石上刻字的艺人。丁福元虽是农民出身,但对大理石刻字,却有着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痴迷。他对大理石的石纹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领会,而这种领会充分显示了常熟人的文化品质。如丁福元说:“有的石头朦朦胧胧的,那就要想到李清照的词,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她最有名的词句,我用得比较多,有的石头看上去有点红的、黄的,好像太阳照着似的,那我就用落日熔金。这块石头朦朦胧胧,有点朦胧不清晰,那么我用暮云合璧。是不是刻上去人家看了很舒服,觉着也有意思,这块石头,它也开心,我对得起它了。”这种对大理石艺术的品味透出的文化意境和内涵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进一步延展受众的想象空间,使得纪录片的结构和效果更加突出。这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那藏于方寸天地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理想,这也是常熟文化纪录片的崇高所在。

3.从视角切入之处传递文化乡愁和记忆

常熟文化纪录片对于江南文化的怀念,总会衍生出一种绵延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受众回视往昔岁月的文化乡愁。常熟文化纪录片从生活视角出发,用“小切口”映现江南文化的“集体记忆”和“个人感受”,以影像方式雕刻出“人性的圆周”,传递出文化乡愁和记忆。

常熟文化纪录片的视角切入之处往往从一些小的场景开始。如在很多人的心中,常熟花边是岁月和情怀的记忆,刻录着岁月的温度,是割舍不掉的浓浓乡愁。出生在花边发源地碧溪的中学美术教师谢燕月,主动挑起传承的重任。纪录片《探寻“花”语》从“初夏时节,天气已经有些炎热。这天,美术老师谢燕月又一次来到常熟花边第一代设计师陶凤英的家,请她指点刚完成的花边创意作品”切入。片中她穿针引线,在手指的舞蹈间,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留得下记忆,记得住乡愁,让受众感知到常熟花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纪录片《茶担传人徐荣铭》一开始是从挂红灯笼、挂喜幔场景切入,茶担在片中担当传统司仪的角色。随着叙事的展开,该片再现了徐家茶担传人主持的一段原汁原味的苏南旧式喜宴,让人重拾关于江南的文化记忆。留住乡愁寄托,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心灵空间。

常熟文化纪录片切入的视角还善于从文房物件开始。以虞山赭石作砚,亦是一门在常熟本地民间流传了多年的传统工艺。纪录片《砚缘》讲述家住常熟市西门外宝岩的制砚艺人宗洪兴,从开始制作第一方砚台至今已有30多年。片中的切入点是从非遗传承人宗洪兴制作一方此前未曾有过的特大龙血赭砚开始,这方“龙血赭砚”的问世,既遂了宗洪兴这位民间老艺人的一个心愿,也寄寓了拳拳的文化乡愁,进一步提升常熟的“江南文化”显示度。

4.用系列纪录之力呈现艺术精粹与生机

常熟文化纪录片回望江南“活泼的时代”,将当今江南文化置于一种更为宏大的美学史观的视域下,用系列纪录之力,形成了一条连通当下、纵贯古今的文化纽带。

常熟文化纪录片用系列纪录之力呈现艺术精粹与生机,各类型题材不断被细分、深挖。如常熟市融媒体中心拍摄了一系列有关雕刻文化类的纪录片,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精心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纪录片《“石痴”丁福元》介绍的家住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的在大理石上刻字的艺人丁福元,纪录片《刀下有情》讲述的钱如祥雕刻,纪录片《红木雕刻显技艺》展现的“千狮台”,还是讲述在黄公望的家乡常熟有一位七旬的竹刻艺术家张冠文,以翻簧竹刻的艺术形式,将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再现”在八段竹簧之上,这些系列片强化了常熟艺人在雕刻上的文化张力。另外常熟市融媒体中心还相继拍摄了三部苏州评弹题材纪录片,分别是《永远的 <蝶恋花>》《四十年守望“书码头”》和《云中仙曲弹词王》,这些纪录片用影像挖掘苏州评弹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百转千回的评弹声中,诠释苏州评弹题材纪录片独特的文化魅力。

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领衔于众艺之首。常熟作为中国古琴史上的第一个流派——虞山琴派的诞生地,2008年古琴艺术(虞山琴派)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历史中曾出现过的古琴,常熟文化纪录片用系列纪录片,打响古琴艺术品牌,拍摄的系列古琴纪录片在各级评比中相继获奖。如纪录片《泠泠七弦谱新声》介绍在常熟举行的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纪录片《弦动琴川》介绍虞山琴派在常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七根丝弦承载起这座城市的人文一脉。纪录片《琴川流月去无声》介绍了古琴虞山派传人常熟古琴艺术馆馆长、中国古琴学会会长、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晞弹奏《广陵散》和《平沙落雁》的现场实况。文化纪录片《七弦的风骚》则以中国古琴为线索、以常熟历史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古琴的不朽魅力。这些纪录片阐述了古琴与虞山琴派的发源地常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关系,揭示了常熟古琴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二、发展趋向:日出江花红胜火

常熟文化纪录片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体现地域间的文化张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常熟文化纪录片的未来发展必然精彩。

1.流量时代浪潮中纪录转型的生产变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了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数字赋能给常熟文化纪录片带来了更多更年轻的用户,同时使得纪录片的时长变短,适应移动端的播放。常熟文化纪录片承载着正向价值的流量,以婉转的江南曲韵,唱响伟大的新时代华章。

首先,用数字化推动纪录片传播,让江南文化成为“流量担当”。

在融媒体不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常熟文化纪录片核心传播的重要渠道。常熟文化纪录片相继在手机端和视频网站上发布,目前已成为传播常态。俄国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常熟文化纪录片在手机端和视频网站用活泼的画面表达方式俘获年轻用户的心,用“编程”思维解构常熟文化工序,激发受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常熟文化纪录片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元素,找到江南文化与年轻表达的嫁接点,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潮流新形式给江南文化注入新的DNA,让数字化与纪录片创作来一场跨越时空界限的“对话”,提升“江南文化”传播力,为受众了解江南文化提供另一种可能。

其次,用数字化赋能纪录片创作,让江南文化成为“时尚潮流”。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常熟文化纪录片要给江南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在纪录片创作方面,要及时转换思路,用“互联网思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文化纪录片创作形式,使之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常熟文化纪录片可以选取潮流性话题,讲好江南文化故事,通过深挖与拓展常熟历史文化底蕴的内涵与外延,增强文化纪录片的承载力,凸显“江南文化”的价值力,真正让文化润泽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引领每个人的美好生活。在时代发展大浪潮中,常熟文化纪录片创作者不只是“观潮者”,更是“踏浪者”。

其三,用数字化整合纪录片资源,让江南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常熟文化纪录片见证了风韵江南的前世今生,见证了风云变化之下江南文化与常熟纪录片共融共生的历程。常熟文化纪录片在文化信息收集、存储、挖掘以及整合分析等方面,有着成熟的集合处理优势。同时,伴随着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进一步提升常熟文化纪录片的传播内涵已经成为现实。在当下,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对常熟文化纪录片的创新转化,进而实现对江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这是我们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常熟文化纪录片要全力以赴整合资源,这样,江南文化中的常熟元素才会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全球传播语境里合作共生的应用推广

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入,常熟文化纪录片要强化全球视野,在融媒传播推广中提升江南文化的新格局、新气象。

首先,呈现全球视角。全球视角有助于实现常熟文化纪录片与国际传播更有效的沟通,使得江南文化深入人心。如常熟市融媒体中心摄制的纪录片《幸存者》,讲述了一位重大空难的幸存者——王嘉鹏创办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的故事。片中以教育的方式,穿插了大量介绍常熟地方文化的画面,在反映王嘉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项崇高事业孜孜追求的同时,展现了常熟文化最江南的独特魅力。这部纪录片被江苏省广电局推荐,译成葡萄牙语参加巴西国际影视展,并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语纪录频道、湖南金鹰纪实、上海纪实频道、江苏国际频道、澳门卫视等播出。作为一种受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常熟文化纪录片不仅扮演着推介大美常熟“轻骑兵”角色,还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国际交流“文化使者”的重任。

其次,展示地域文化。常熟市融媒体中心近几年来创作和积累了一大批地域鲜明、可看性强、收视率高、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纪录片,同时积极构建融媒外宣新平台,拓展传播渠道,举办了“熟门熟路”澳门·常熟融媒体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和纪录片境外展播活动,实现了常熟融媒“走出去”的第一站。另一方面,“看常熟”APP有大量优秀纪录片资源,用户可以根据纪录片播出年代、播出机构、类别等多种方式搜索自己喜爱的反映地域文化的视频内容。接下来更多的常熟文化纪录片会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方式,大力展示常熟优秀文化,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作出贡献。

其三,用户参与创作。用户参与创作,是拓展常熟文化纪录片未来发展边界的重要方式。常熟文化纪录片今后会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表现常熟地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鼓励广大纪录片爱好者上传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在B站、抖音、APP等平台同步上线,为常熟文化纪录片创作传播打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为纪录片传播提供更为丰厚的土壤,从而有力地推进江南地域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经济背景下营销环节的日益生长

“江南文化”是常熟的精粹,作为“最江南”的常熟,需要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品牌,让这张金字招牌更闪亮。

首先,文旅融合的品牌。江南文化不仅是历史上的“江南”,更是新时代的“江南”。秀美的江南水乡常熟始终是文人骚客的向往之地,也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常熟文化纪录片要讲好江南文化故事,打造江南文旅融合品牌。

古今相融、跨界融合创新是以常熟为代表的江南文化艺术的“遗传基因”。如常熟文化纪录片介绍的沙家浜、虞山、尚湖等,常熟古城是江南文化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赠礼和印证。可以借助常熟文化纪录片的影响,建设并运营一批集休闲旅游、影视拍摄演艺和IP创作营销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利用常熟文化纪录片的影响,挖掘文体康养旅游资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常熟文化纪录片为文旅融合赋能。

其次,文创产品的孵化。常熟文化纪录片将江南文化融入现代化元素,让文化名片焕发青春活力。常熟文化纪录片要有助于相关部门推出文创产品,要让常熟文化有载体、有内容,特别是重点梳理常熟文化中的物、人等元素,真正把常熟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更强大的江南文化合力,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提升常熟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创产品的孵化,或许可以在未来为常熟文化纪录片制作部门带来更为长久的经济效益。

其三,影像资源的变现。常熟文化纪录片影像资源的价值变现形式多样,可以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授权商业合作模式,实现从内容创新到商业化变现的产业良性循环。也可以定制、发行常熟文化纪录片,赋予常熟文化纪录片新的增长点。可以预见的是,常熟文化纪录片今后必将成为一个发现创意的“工作坊”,一个商机迭现的“梦工厂”。

江南何处好,最美在常熟。“江南文化”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历史的血脉在此因袭与承继,时代的精神在此熠熠生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常熟文化纪录片以和合共生的文化气象,不断推出精品佳作。看一看常熟文化纪录片吧!在这里会遇见你心目中的美丽常熟;品一品常熟文化纪录片吧!在影像中你会感受到摇曳着江南传统文化的绝代风华。

参考文献:

[1]张延利.2020年,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光明日报,2021年1月27日.

[2]牛梦笛 储平如.网络纪录片:小众题材用文化“破圈”.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8日.

[3]申孟哲.用真实故事展现时代精神.人民网,2021年2月3日.

(作者系常熟市广电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