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庆
摘 要:自古以来,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际的语言,记录着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精彩瞬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何以改写世界音乐史,并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站奏响古筝《茉莉花》,容纳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展示了当代中国人迈步太空、大胆开创未来的自信,更把中国人血脉里传承千年的超时空畅想变成了现实。
关键词:中国唱片;文艺价值;集体记忆;文化基因
当乐声再次响起,你聆听到的是何时的记忆?你看到的又是何时的岁月?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首播、中国唱片集团出品的四集音乐人文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以唱片为观察窗口,通过来自唱片业工作者、音乐创作者、收藏者、演奏者、爱乐者等一群平凡而又不普通人的视角,汇成复调的交响,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展开了百余年中国唱片史背后的社会变迁画卷,在人性化讴歌国家变迁的辉煌历程的同时,也奏响今日青春中国的奋斗颂歌。
一、真实采访 在真诚对话中展现唱片的文艺价值
音乐的价值是什么?它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要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那么,放眼到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视野来看,音乐除了艺术熏陶、价值引领外,也包含着教育、启迪、审美等多种功能。
如何透过节目的镜头传递音乐的价值,节目组巧借采访,在与当事人、亲历者的口述中,我们得以了解音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歌唱家李谷一的采访,我们得知,从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到被认可为解放思想,音乐带我们重温了改革开放时代那段闪亮的日子,看到了那个时代抒情歌曲给整个社会吹来了积极向上的充满人性的改革春风,引领着那一代的年轻人的改革热情,重返了与他们舞动青春的光阴故事。通过与青岛快乐女子合唱团团员们的交流对话,我们走进了收录机陪伴下,8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记忆,走进了他们充满阳光的生活。正如他们所言,有了磁带旋转旋律的陪伴,他们开启了与父辈不一样的青春记忆,见证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她们依然在快乐地歌唱着,她们用歌声慰问城市中为美好生活而奔波的人们。曾经,改革热情唱响的岁月之光照亮了她们的青春,今天,她们要把这份热情唱给当下和未来。这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音乐家、歌唱家从音乐中获得的成长与满足,也看到了普通人从音乐中获取的乐观面对生活的能量。
循着歌声,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声音的记忆库,步入了那个阳光灿烂的年代。这些对话,如同阶梯,让我们在旋转的光阴中步入音乐的银河,遥望经典如星星般闪耀着光芒。它们时而丰盈我们的生活,时而陪伴我们成长,见证着我们一路的成长瞬间,也见证着时代发展的波澜壮阔。凡此种种,印证着关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的文艺创作要求,也证明了只有真正为人民歌唱的音乐作品,才能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二、匠人精神 在余音绕梁中聚焦国人的集体记忆
一听到《春节序曲》的熟悉旋律,中国人便记起了春节的热闹团圆,一听到红色歌曲的振奋人心,中国人便忆起了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音乐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仅仅需要一段悠扬的旋律,便能让人回到特定的时空记忆。殊不知,这旋律的背后源自于一群匠人的用心守护。跟随节目的镜头,我们看到了这群匠人对于音乐保护的精益求精和用心良苦。从18岁进入中国唱片厂,到67岁成为一位资深的唱片母版修复工程师,从业49年的钱益钧成为延续唱片工业技术传统的承上启下者,眼下他正在修复的这张金属母版是1904年灌录的孙菊仙京剧唱片《举鼎观画》,不仅是现存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产”唱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声音。从2001年开始接手母版修复工作开始,独自整理了八万多张母版。到2013年大规模修复采录,他和10多位同事在2014年6月完成了57000多面母版的编目和修复,钱益钧和他的同事焕新了唱片母版记录,见证着中国近百年的声音历史。
每一版黑胶母盘刻录完毕后,刻录师都会很有仪式感地手写编号,仿佛注入了工匠自身的某种能量。中唱黑胶工坊音频工程师邵善钧在采访中表示,我从事刻纹工作大概十几年。黑胶刻纹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关系,也是一种匠人的关系。现在基本上没有黑胶刻纹工作了,所以我重新回到中唱黑胶工坊来。让他欣慰的是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女徒弟沈宇航,这意味着他的黑胶刻纹工作后继有人。一圈圈刻纹,似乎让人得以窥见这些声音的来路与去处。
磁带保存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保存条件有限,很多弥足珍贵的音乐母带声音质量已有损耗。在中国唱片音乐文献馆中,收藏着4.5万条磁记录胶带,数十万首曲目。80后磁带母版工程师甄志强和同事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把磁带母版进行修复并采录,之后将修复采录后的音源进行数字化储存。这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技术工作,但是甄志强和同事们都极为享受。对他们来说,对母版进行修复并数字化转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行为,更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他们仿佛在守护着一个巨大的树洞,树洞里藏着无数音乐艺术家内心的秘密和对世界的诉说,也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唱音乐编辑卢映雪在采访中告知,她们版库里不仅有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还有关于音乐创作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编辑手稿、老唱片封面、图片、盘芯,内页的小册子等。他们希望通过数字化,呈现给听众的不单单是一个音频,而是一个关于老唱片的历史文献。从茁壮青年到迟暮老人,从单枪匹马到后继有人,他们把青春和执着刻进岁月的纹路里,让一首首经典在他们的手上得以珍存,一串串音符在他们的手上飞进千家万户,刻录进大众的记忆年轮。这些匠人工程师的执着精神和宝贵的音乐作品,如刻纹一样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唱响未来。
三、记录当下 在民乐复兴中延续传统文化基因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可以说是时代最嘹亮的呼声和最深情的表达。曾经,古人在天坛以雅乐与昊天对话。如今,土家族女孩向笛走入600年历史余韵中,用唢呐表达自己对传统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家国情怀的印记清晰可见。
一支乐队,铺陈出传统民乐的旺盛生命力。作为一名唢呐演奏员,向笛11岁就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专业学习,凭借着吹奏唢呐的高超技艺,加入了一个纯由民族乐器组成的致力于用“世界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国乐复兴计划》乐队。从中国到世界,这是一个个年轻乐队成员心底的梦想。一座编钟,奏响了中外交流的华美乐章。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音色,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基因,伴随着古老的中国走进信息时代,录制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原件便是历史走进现实的最好证明。如今,这张专辑被收录在“中唱音乐在线”平台。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加持,让世人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随时聆听那浪漫的千古绝响。
旋律定格下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激荡中华文化的自信昂扬。新时代生动的艺术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张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无论是传统民乐的新时代演奏,还是传统唱片、磁带等的刻录修复,为的是能让音乐的历史回响用最现代的方式直接演绎和呈现,从而延续不同时代的音乐旋律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未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努力推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中国文艺要牢记“国之大者”,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进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作者为纪录中国观察员)
(本文来源:国家广电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