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泰州广播电视台在两会报道中的融合创新为例
吴 超
摘 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形象化、奇观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视觉主导”的情感化表达在全国两会以及省、市两会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泰州广播电视台2022年两会报道中的融合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总结其采用“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表达策略,打造“爆款产品”,提升城市台重大主题报道质效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关键词:两会报道;城市台;融合创新;奇观化;情感化
“奇观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理论家盖·德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媒体奇观”理论,他认为“媒体奇观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1】
媒体奇观化最显在的目的是吸引受众注意力。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型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重视以更具形象化、奇观化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而这一理念和做法的确让媒体制作推出了诸多极具视觉感染力和互动性的新媒体“爆款产品”,对主流媒体改变传统报道方式,提升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从央视、卫视到地方媒体的两会报道,都在借助数字技术和创意构思,努力探索更具“奇观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情感化的叙事表达方式。以泰州广电台为例,从这几年对全国两会、省两会以及市两会的报道来看,越来越重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技术,综合运用专题、专栏、直播、留言、图解、海报、动画、微视频、H5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报道这一重大时政活动。
一、“技术+创意”,助力两会报道奇观化呈现
随着超文本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 、VR(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大大拓展了媒体深度融合的空间。新技术的应用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设计和平台传播赋能,让新闻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加方便快捷,更具交互体验感。这些新技术也迅速被应用于“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中。
泰州广播电视台目前新媒体平台主要有“我的泰州”APP、“泰州微视听”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笔者对这三个平台上发布的有关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泰州市两会的可视化产品报道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三个平台中,关于2020年泰州市两会的创意产品(不包含电视新闻拆条)有22条,关于2021年泰州市两会的创意产品有35条,而到2022年则达到了65条。新媒体可视化创意产品数量的逐年递增,是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具体表现,也反映出媒体对两会创新报道越来越重视。
两会报道可视化创意产品除了在数量上井喷式爆发外,其产品的种类也更具多样化,内容也更具吸引力,表现形式也更具互动性、奇观化。泰州广电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在 2022 年市两会报道中推出的 H5 产品《@泰州人,泰宝·凤娃喊你拆盲盒啦!》,巧妙结合了当下流行元素——拆盲盒,以及泰州作为第二十届省运会举办城市推出的省运会吉祥物泰宝和凤娃。产品以跟着两个省运会吉祥物“拆盲盒”的方式,领取“两会福利”,极具创新性和互动性。打开H5产品,点击首屏页面后,根据“规则说明”,用户可以在泰州美景中寻找9个“民生盲盒”;“点击进入”,泰宝、凤娃就在凤城河、望海楼等城市美景中;点击“收下盲盒”,“两会福利”则以文字形式浮于美景之上,让受众在“拆盲盒”的过程中逐一了解了2022年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福祉。作品通过超文本技术H5与精巧构思的有机融合,让作品极具互动性和可视化,很容易带给用户参与的能动感。
另外,新媒体产品《2022年泰州两会怎么开?一图带你提前get!》以日历形式,将泰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六届一次会议议程安排和重点内容,进行了精彩呈现。《H5来了!一起看看泰州人大这五年!》《H5来了!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重点在这里!》等创意作品,也以H5形式,通过音乐、图文、动画特技等对重点成绩、重要内容进行了有效展示,都赢得了较高的阅读量和转发量。
MR(混合现实技术)具有在已有画面中增加立体符码以倍增信息的效果。在市两会前的氛围营造性报道中,新媒体产品“数说”成绩,以及电视主题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一些数字展示时,泰州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MR动画、演播室虚拟植入等技术,配上现场同期声或者音乐等视听元素,通过多屏互动设计,加入前景虚拟植入的场景,使有限的演播室空间产生无限可能,让节目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灵活多变,有效提升了视觉冲击力,让节目更具科技感和可看度。
新技术新设备在两会报道中的应用,让创意交互、移动直播、短视频制作、采编流程再造等都成为可能。2022年泰州市两会期间,泰州广电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制作推出《“两会”我们来了》《主播跑两会》《优秀提案是如何“炼”成的?》《这份成绩单必须点赞!》《两会新气象》等各类短视频29条。这些短视频通过无人机航拍、采访画面混剪、动画特技等表现形式,给人以超炫的可视化、奇观化效果,为丰富两会全媒体报道,有力传达两会声音起到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这两年,无论是在全国两会、省两会,还是在市两会的新闻报道中,突破场景、距离阻碍的“隔空对话”式采访和远程网络传输被广泛应用。
在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作为城市台的泰州广电,依然是无法派记者进入会场和代表驻地随团采访。因此,通过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使用手机远程拍摄、采访,将视频和采访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回来,或者通过网络视频“云采访”的形式,成为传递和展示全国两会声音的主要报道方式。
今年的泰州市两会,受疫情影响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泰州广播电视台则提前在会场和住宿酒店搭建了多个剪辑制作和传输工作台,利用5G等前沿技术,确保所有的节目内容现场制作,第一时间传输至电视台演播室。
二、“平等视角+沉浸式体验”,赋予两会报道情感化表达
新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平等化、用户阅读的碎片化成为明显特征。新媒体产品必须赢得用户的广泛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才有可能成为受欢迎的“爆款产品”。可以说,对媒体而言,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化生产已经是大势所趋。【2】那么,在两会报道的新媒体产品中,什么样的产品更容易触达最广泛的用户、抓住用户的心呢?在对泰州广播电视台一系列新媒体产品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情感化的表达策略已经渗透到作品的创作中。
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平等的叙事语态可以给用户增加亲切感,更好地激活用户的情感体验。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考虑到媒体记者无法跟团采访,泰州广电台提前与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做好相关沟通,为他准备好高像素拍照手机和自拍杆,并进行拍摄技巧的专门培训,请他客串“主播”。每次代表们赴京报到,何健忠都会拿起自拍杆,现场“出镜”录上一段。参会间隙,他也会当起“记者”,拍摄一些代表参会的场景、画面和采访。泰州广电台用这些素材剪辑制作成短视频、Vlog等新媒体产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全国人大代表个人的观察和体验融入其中,为用户营造出一种“在场”的沉浸感、亲近感,为更好地传递全国两会声音,展现代表们平等亲切、认真履职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市两会期间,泰州广电台推出系列短视频《主播跑两会》,通过镜头跟随主持人探访两会,近距离了解代表们的议案建议和履职情况,详细介绍政协委员优秀提案是如何“炼”成的,以观察者的视角,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两会,倾听代表、委员声音,带给用户强烈的两会参与感。
在新闻报道的细节展示中植入更多人情味的内容和可触可及的场景、画面,更容易调动人的情感。全国两会期间,恰逢三八妇女节,泰州广电台记者专门视频连线全国人大代表吉桂凤,听她讲述女代表们这一天在会场度过的不一样的节日,并向网友们展示了大会工作人员向女代表们送上的鲜花和巧克力,这些“暖心”的细节,让节目充满了温馨和温情。
“人大代表风采”已是泰州广电每年两会报道中的“固定动作”。节目主要选取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全面、立体地展示他们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情、体察民思的履职故事。采访报道中,记者往往通过捕捉一些现场的感人细节和生动场景、画面、声音,来为节目可看性“加分”。比如在对全国人大代表何健忠的采访中,就通过他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发起爱心捐赠等一些真实案例的展示和对细节的捕捉,包括“天天都是履职日”这样朴实、鲜活采访同期声的拾取,来更好体现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具有情感色彩的话语表达和沉浸式的体验互动的作品,更容易赢得受众关注和广泛传播。两会这样极具严肃性的重大时政主题报道,要想抓住受众,尤其是年轻网络用户的兴趣点,注重采用具有亲和力的语态、沉浸体验感的形式和高度凝练的内容,至关重要。泰州市两会即将召开,各行各业的市民有何新期盼?泰州广电推出H5产品《泰州两会来了!我给两会捎句话……》,通过在泰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关心教育的家长、热心公益的社区工作者、起早贪黑的小业主等最普通的心声、心愿,来真实反映人们对两会的关心关注。作品融合了轻松的音乐、具有明显地理标识的场景图片和明显职业特点的卡通人物,以及点击翻阅的动画和简单明了的文字等视听元素,既接地气,又具交互性,易于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好影响力。
三、小结
媒体的“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表达,让两会报道呈现出更多智能化、可视化、社交化、互动化的特性,这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下进一步彰显了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无论现代科技赋予新闻表达和信息传播怎样的魅力,主流媒体都应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全媒体平台”为依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探索提升重大主题报道质效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真正以高品质的新闻彰显主流媒体力量,体现主流媒体担当。
参考文献:
[1]徐中民.媒体奇观建构下的新闻报道[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2):32-34.
[2]王晓东.2021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创新观察[J],传媒,2021(5):9-12.
(作者系泰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