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系列报道《红色传家宝》创作心得
黄 桢
2021年,为做好“建党百年”宣传报道,泰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推出《红色传家宝》系列报道,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
一、提前周密策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少媒体都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回顾了党的百年历程,然而在民间,很多普通老百姓也有他们独有的红色记忆。在2021年年初,全媒体新闻中心在制定整体报道方案时,调整思路,以更贴近百姓的视角展开策划,力争让红色宣传报道更接“地气”。3月份,推出了“寻访红色传家宝”全媒体新闻行动,通过“泰州微视听”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市民征集线索,邀请他们分享“红色家底”,展示“红色基因”。征集令发出之后,很快得到了不少市民的回应,他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珍藏多年的老物件。
有的是一张老照片,它定格了时间,留住一张又一张久违的脸庞;有的是一件军大衣,它穿了70多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革命精神;还有上百件红色藏品,它们收藏了记忆,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我们征集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个人,还有一些特殊的物品成为了集体的“传家宝”,比如天安门“敬礼老兵”史保东1955年授衔时所穿的军服,他把这套军服捐赠给了家乡胡庄镇史庄村,这就成为了整个村子的“传家宝”,再比如默默矗立在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校园内的飞机模型,讲述着当年学生们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爱国故事。
二、讲好革命故事
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革命故事,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如何讲好这些故事呢?新闻中心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使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进行采制,“传家宝”提供者们有亲身经历的感触,有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讲述最容易打动观众。不过,这样的采制方式,对于讲述人的要求比较高,“传家宝”提供者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没有播音员精湛的播音技巧,讲述时语句是否连贯、语速是否合适、语调是否恰当,一开始都是我们担心的问题。
为了让当事人的讲述更有感染力,在正式开拍之前,记者会多次与当事人沟通,提前了解故事背景,提炼故事中的精华部分,写好采访提纲,力争采访一次到位,避免多次采访,导致当事人的情绪不够饱满。
对于“传家宝”的拍摄也是一个难题,大多数“传家宝”都是一个静态的物件,场景比较单一,而且有的物品由于年代久远,呈现出的观感并不是很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记者在拍摄时需要尽可能地多设置一些场景,精心打磨每一个镜头,让画面语言更加丰富,而为了让画面更美观,记者还自费为一些老照片配上了相框,以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
虽然在拍摄时花了不少心思,但是仅仅只有老物件的画面还是不够的,历史资料的使用必不可少。每当讲述到过往的光辉岁月时,记者都会查找大量的资料,比如在《永远的“中国儿童号”》一片中,记者就找到了195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原声,为整条片子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三、传递红色力量
展示好老物件,讲述好革命故事,这条片子是否就结束了呢?我们认为,并没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认为不仅要回顾那些光辉的历程,也要传递好红色力量。因此,在每条片子的采制中,我们都会去展现这些“传家宝”对于当事人以及身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保存七十多年的军大衣》中,刘春成老人讲述了因为这件军大衣,选择参军入伍,在霍尔果斯边防站坚守了20年的故事。而如今的史庄村,在天安门 “敬礼老兵”史保东的精神引领下,涌现了像史纪宏、赵玉芳夫妇这样的中国好人,以及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能人,形成了“英雄多 好人多 能人多”的“三多”现象。在姜堰实小,“中国儿童号”飞机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怀揣着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红色传家宝》系列报道的采制,对于新闻中心的全体记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既提升了业务水平,又磨炼了意志品质。该作品在泰州市“致敬红色百年”宣传优秀新闻作品(广播电视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莫大肯定,也将激励我们继续传承红色精神,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泰州的新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