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采访手记
王宇飞
摘 要:新春走基层,就是报道和传递群众的真情实感,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我们要学会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与他们心贴心、面对面地交流,真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报道才会真实,也才有温度。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心贴心;面对面;报道才有温度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3650个日子里,镜头下的无数感动让我笔下的文字更加生动,砥砺自己坚守在记者的岗位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新春走基层》栏目是众多采访报道活动中最能让我感同身受的,采访对象大都跟记者这个职业一样,在特殊的日子里,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每一次采访过程,既是了解他们工作、生活经历的过程,也是挖掘人性最闪光的精神力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让我更加坚信了新闻的公信力量和传播力量。
今年年初,我的首个新春走基层采访对象是姜堰火车站客运值班员王燕,客运值班员不是一个新题材,怎么避免“流水线”作业式采访,让走基层“走”出新意,是我最先考虑的问题,经过采访小组认真谋划思考并与姜堰火车站对接商讨后,我们一致决定将客运值班员的春节坚守故事与姜堰火车站的历史变迁有机结合起来,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灵感来自于6年前一则新闻事件。
2016年5月16日上午8时40分,首列南京至南通的D5503次动车组列车平稳驶入姜堰站,标志着姜堰正式进入动车时代,当时,作为《姜堰新闻》栏目的记者,我有幸乘坐这趟列车,以“走基层”的形式全程报道了这一事件,彼时的王燕在泰州火车站工作,同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作为泰州火车站建站以来第一批客运值班员之一,45岁的王燕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2018年因岗位调整,进入姜堰火车站工作,今年是她的第17个春运,见到王燕时,她带着护目镜和口罩,手上的对讲机不时传来列车的信息,忙着为旅客做好登车前的引导工作,看到我们来采访,尽管事前做了对接,她还是略微有点紧张,我将采访设备先放到一旁,在火车站台前和她拉起了“家常”,王燕说,现在姜堰火车站站房正在进行改造,启用的是临时站房,上下车路线有所变动,为了让旅客能走好走顺,工作不能有一丝马虎,“春运如同‘赛场’,需要争分夺秒地守卫好旅客出行之路,当好旅客出行途中的‘暖心人’”。
“当好‘暖心人’”,我的心为之一动,每天早出晚归,服务好每一位旅客,确保每一位旅客安全上车、顺利出站,我这才理解了王燕日日披星赶月守护春运的意义。
和王燕边走边聊时,她告诉我,自2005年开通铁路线路以来,姜堰铁路的发展突飞猛进,经历了从绿皮车时代到动车时代的华丽转变,从最初的单线往返4趟到如今的复线往返18趟,改变的不仅仅是行车速度和来往班次,更是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火车站的发展让她的工作日渐忙碌,现在火车站站房改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春运期间归乡的旅客也经常询问改造进展,“我们的期望是有一个更好的服务环境,旅客们的期冀是对美好出行需求的向往”,采访中,王燕的话让我记忆深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姜堰火车站10多年的变化一样,越来越符合姜堰人民的预期,正如王燕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亲历者,她将会继续当好来年春运的“暖心人”。
如果说客运值班员王燕的工作是旅客的“暖心人”,那么网格员朱文智就是群众的“贴心人”。三水街道马厂社区的朱文智今年32岁,担任社区专职网格员已经3年,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年底的工作更加繁忙了,防疫成了重中之重,“您好,麻烦出示身份证,进行核酸检测”,见到朱文智时,他正带着医护人员上门为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做核酸,这样的人家每天有30多户,随着春节临近,人员逐步返乡,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我跟着朱文智的脚步,用镜头记录下他的工作过程,只见他脸上时刻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讲解居家注意事项,安抚居家人员的情绪。
马厂社区是三水街道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居民小区,涵盖6个安置区、6个商住小区和5条商业街,现有居民5500多户,社区仅有两名专职网格员,各有分工,朱文智每天有着做不完的工作,数据摸排、宣传疏导、上门服务……一天下来,朱文智微信朋友圈的步数以“万”起步,累得嗓子都哑了,膝盖关节生疼,“近期疫情的反复对居民的生活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我只希望通过努力,让居民安心过节,让这个冬天多一分温暖”,采访中,朱文智的话令人感动,说实话,采访前与社区党支部书记沟通时,我心里是没底的,一个90后真能这么吃苦?事实证明,朱文智是一名称职的网格员。
截至采访时止,朱文智节前一个月累计上门户数近1000户,最高峰时,每天需要走访近60户,真正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铁脚板”,群众对他的工作一致认可、纷纷点赞,“刚到家时让我居家不肯出门,很不适应,好在有他们的疏导和帮助,服务很贴心、很到位”,社区一位返乡居民接受采访时说。
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朱文智以实际行动让辖区内的居民享受到了贴心的服务,正如朱文智所说,“新年就要来了,守护社区百姓的健康平安、让居民安心幸福过年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朱文智不过是众多基层网格员的缩影,用平凡中的坚守,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时间飞逝,虎年春节转瞬即至,但是新春走基层的步伐并没有停止。2月5日是农历正月初五,在大家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氛围中时,姜堰南绕城快速化改造工程施工现场已经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声和工人的吆喝声不断,该项目作为泰州市重点交通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泰州主城区与姜堰区快速路网的重要一环,提升我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能力,极大方便老百姓出行。
45岁的鲍尚生来自湖南省湘潭市,见到他时,正忙着与工友们配合默契地搭建钢架,一边干活一边叮嘱大家务必拧紧每一颗螺丝,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自从姜堰南绕城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工以来,鲍尚生已经连续两年在工地过年了,也许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并没有太多不适应,看到我们来采访,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堵”得慌,“你们记者这么辛苦,过年也不休息啊”,是啊,当时我心想,跟你们一样辛苦,过年也要加班,可就在接下来的采访过程中,我却发现,我的辛苦跟鲍尚生的辛苦完全不一样。
钢架搭建是道路桥梁施工最基础的工作,主要是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便利和保障,大小不一的钢结构材料,重量不一,轻的三五斤,重的几十斤,采访中,我发现,一天下来,鲍尚生需要搬运2000多根钢管,才能完成任务,不误工期,下工后,手臂累得生疼,一边说着,鲍尚生卷起袖子,给我看了他比常人肿胀的胳膊,这是长年累月干活形成的,可就算这么辛苦,鲍尚生却乐此不疲,似乎有种力量支撑着他,“小孩今年16岁,读初三了,老婆一人在家带孩子,这个月发了工资就把钱寄回去,不能耽误孩子学习”,朴实而又温馨的话让我感受到他的真诚与渴望,家人是鲍尚生工作的原始动力,让家人过得好是他最大的心愿。
鲍尚生是春节坚守施工一线的工人代表,春节期间,姜堰南绕城快速化改造项目350名一线建筑工人和70名管理人员放弃休息,连续作战,争分夺秒赶工期,保证了施工的连贯性,鲍尚生说,“跟我同来的湖南人有十几个,我们春节都没有回家,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工期紧,我们得抓紧干。”
路途漫漫,收获满满。尽管对鲍尚生的采访时间不长,但在春节这一特殊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他对待工作的严谨细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在新闻稿件中,我这样写道,“随处可见的一线工人,彰显了姜堰这座城市的奋斗与进步,他们脚踏实地在坚守岗位中汇聚着前行的力量”。
透过镜头汇聚新力量,通过笔触展现新魅力,是新春走基层的意义所在,无论是王燕,鲍尚生,还是朱文智,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普通人,却有无数闪光点为我的新闻采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的镜头更加有温度、文笔更加接地气,在知耻后勇、永不服输、争先进位的新时代姜堰精神的指引下,姜堰处处都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
近期,电视剧《人世间》成为虎年开年的收视焦点,因为它以满满的中国式人情世故,触动了中国观众的心灵,《人世间》的成功源于尊重生活。回想春节期间我采写的几篇新春走基层稿件,我体会到,新春走基层,大抵就是为了倾听人民心声,传递真情实感,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而这些也正是最能打动受众的地方。几位同事在闲聊时也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要学会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与他们心贴心、面对面地交流,真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报道才更加真实,更加有“嚼劲”,正如一位影评人评价《人世间》说:美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作为记者,新闻作品的温度就是有温度地新闻采访。
(作者单位:姜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