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50年守护红色民谣初心不改

2021-12-28 09:24:46 来源:凤城泰州网

——访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顾问顾知礼

王 健


摘 要:他对20世纪20年代流传在江苏泰兴刁家网地区的一句民谣情有独钟,他总是恭谨地站在一只“藤包”前,讲它的来历,讲它的主人——泰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县委书记沈毅的革命故事,他说,这句民谣,他一唱就是五十多年。

关键词:红色民谣;50年守护;初心不改;顾知礼


“穷人要解放,去找共产党;要找共产党,就到刁家网……”这是20世纪20年代流传在江苏泰兴刁家网地区的一句民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顾知礼成了最忙碌的人之一。着装整洁、朴素的他,总会恭谨地站在一只“藤包”前,讲它的来历,讲它的主人——泰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第一个县委书记沈毅的革命故事,唱一唱这句民谣。顾知礼说,这句民谣,他一唱就是五十多年。

一、担起责任:抢救历史文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年79 岁的顾知礼,出生在泰兴县(1992年撤县设市)古溪乡顾庄村,1964年当兵,1978 年底转业返乡,先后任横垛乡宣传委员、副乡长(2010年横垛与古溪合并为泰兴市古溪镇)。

江苏省苏维埃红色政权旧址之一的刁家网,地处泰兴、如皋、海安、泰县(1994年撤县设姜堰市)四县交界。彼时,高低不平的垛田,被纵横交叉的河道分割,如同湖中小岛屿。1925年初,年轻的共产党人沈毅来此,传播革命真理,团结开明绅士。先后创办了塾师联合会、农民夜校、醒农合作社。1926年初秋,成立了泰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以下简称“独支”,1928年成立泰兴县委)。1927年,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组织声势浩大的七二围城斗争。1928年,两万多人的震惊大江南北的五一农民暴动,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惊恐万状,泰兴、如皋、泰县、靖江国民党军警联手镇压……

红色热土上长大的顾知礼,对家乡的革命文化引以为自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刁氏宗祠,曾是“独支”旧址。然而,此时破损严重。刁九迁等老党员多次反映,请求维修,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没有如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顾知礼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担起责任来,可能那段历史真的尘封了,那我们就上对不起先辈,下对不起后人。”

上世纪80年代末,顾知礼和刁九迁等老党员,围绕横垛乡革命斗争史主线,开展“内查”,跑遍全乡29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以及周边十多个乡镇,召开座谈会八十多次,走访群众一千三百多人,并赴泰县、泰州、如皋、上海等地“外调”。抢救出大量第一手史料,文稿五十多篇,四十多万字。鲜活的革命人物、生动的战斗场景、通俗易懂的革命故事,跃然纸上。

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中,顾知礼概括为“三个一”:手提一只“小喇叭”,当好一名“宣传员”,乐做一台“播种机”。一辆自行车、一个手提包,几乎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渴了就在农户家喝碗水,累了就睡在办公室。抢救历史文献,得到了省市县领导支持。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戴为然专程来泰兴指导,将史料定名为《火焰》。顾知礼介绍,《火焰》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党史资料。

修缮刁氏宗祠、筹建纪念设施,水到渠成。1989年,泰兴县从党费中拨出一万元建造“独支”纪念碑,江苏省财政厅紧急拨款10万元。

1992年7月1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首次修复后的“独支”旧址对外开放,并矗立起“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碑”。作为牵头人和参与者,顾知礼无比欣慰:终于可以告慰先辈了。

二、倾身用情:收集革命文物

参观者纷至沓来,“独支”旧址成为苏中地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然而,场地狭小,设施简陋,显得捉襟见肘。

敢于直言的顾知礼请求横垛乡党委向市委打报告,提出一次规划、两步实施的扩建意见。泰兴市委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专题调研,同意扩大用地、财政拨款。不过,也担心搞成“半拉子工程”。办公会上,领导现场“沙场点兵”,责成顾知礼专门负责,重申“军中无戏言”。顾知礼坚定地表示:“文物只会堆不下,不会没有东西放。”

从此,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一丝线索,顾知礼总不放过。从泰兴来到姜堰里下河一带,辗转找到了沈毅被捕的地方——花家舍。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这,更增强了寻找文物的紧迫感。沈毅住过的老屋早已破旧,老房东刁九公也从西河边搬到了东河边。顾知礼顶着蜘蛛网、踩着满地灰尘走进老屋,抚摸着东倒西歪的破旧家具,在刁九公老人的讲述中,沈毅烈士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

突然,顾知礼看到了屋梁上悬挂着一只“藤包”,“没错,这是沈毅烈士的遗物。”刁九公确认。这“藤包”是掩护沈毅身份的工具,靠着这般装饰,他躲过了地主、民团及国民党顽固派的一次次检查,与塾师坐在一条板凳上,和农民站在一个屋檐下,星星点灯,度过漫漫长夜。生命赴使命,热心铸忠魂。“藤包”浸透了沈毅的汗水,是沈毅革命活动的生动见证。

文物无声,历史有痕。实地寻访的同时,顾知礼写信给《大江南北》杂志社,编辑回信推荐了毛泽东《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1926年,毛泽东写道:“泰兴东乡王家庄地方,今年因旱少收,农民要求减租,与地主起了激烈的争斗。地主不但不肯减租,反压迫农民。”顾知礼坦言,在筹办纪念馆过程中,加深了对党建理论的认识,对农民运动的了解。

走村串户中,顾知礼偶然听到了一句歌词“种田的弟兄们,快快起来……”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就是流传在百姓中的歌谣。于是,他一一拜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农民,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硬是从口述中,还原出了《醒农歌》。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民运动在刁家网能够兴起,星星之火迅速燎原?”顾知礼说,《醒农歌》给出了答案。1926年6月,沈毅组建刁家网农民协会,将刁家网村改名为“醒农村”,刁子宽、刁九善、刁春仁、刁学志等农民协会负责人,本着“互助自救、一切为民”的宗旨,创办“醒农合作社”,经营粮、油、盐、烟、酒、糖等,贫苦农民可赊粮度荒,深受各界人士好评。在当时,这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吸引农民、团结开明绅士的政治组织!“醒农合作社”就是黑夜中的一束光啊!相关专家指出,“醒农合作社”是江苏省最早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新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第二次扩建,纪念馆占地达到3亩;2001年,第三次扩建,纪念馆占地达到20亩。现在,馆藏革命文物已达六百多件。其中,省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10件。二级以上文物数,位居泰州所有纪念馆之首。

现任馆长李国祥告诉记者,《醒农歌》的收集、农民暴动大炮的修复、红十四军在泰兴古溪战斗史料的整理,浸透着顾老的心血。顾老还多次建言,邀请党史、军史专家考察、座谈,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泰兴刁家网革命斗争史的地位和价值。

三、赓续初心:一生只为传承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顾知礼获得了“光荣在党50 年”纪念章。他特别兴奋:“比起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们,我做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我这一辈子就交给‘独支’旧址,但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大家都在作贡献。”

顾知礼感慨地对记者说,“藤包”文物是刁九公捐赠的;1992年抢修“独支”旧址时,周边百姓为拓宽道路义务出工;1998年扩建,四户搬迁;2001 年第三次扩建,十二户搬迁和四百多棵挂果银杏树移栽;那一年,泰兴市委征集革命文物史料,一些老干部把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纪念馆……

2002年,顾知礼从原横垛乡副乡长的职位上光荣退休,领导再三斟酌,挽留他担任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顾问。

“我很庆幸,一直在革命老区从事宣传工作。有时,我在想,这些革命前辈依然活着,和我对话,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感谢参观者,感到工作价值。要传帮带,让一班人用心用情,讲解更有感染力!”虽然,顾知礼身体不如从前,患有轻度耳聋,但依然骑着电瓶车,赶十几里路,从黄桥镇来到纪念馆上班。这里,融入了他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情感。

经常,顾知礼与年轻的馆员们交流,作为红色守望者,不能因为纪念地位于农村偏僻地方而朝三暮四,要在人生方向上“扣扣子”;围绕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组织主题宣传,在干事创业上“担担子”;认真对待每一次研学、每一场讲解,在工作落实上“钉钉子”。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顾知礼表示,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

现在,沈毅的“藤包”放置在纪念馆展厅显著的位置。顾知礼说,这只“藤包”里虽空无一物,但凝聚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为民服务的情怀。沈毅、刁子宽等早期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坚定信仰和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尤其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对照和思考,这是一面革命的镜子啊!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级机关党性教育实境课堂,纪念馆已累计接待500万人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采访结束时,记者耳边又传来《醒农歌》的歌声,纪念馆内游人如织,顾老的身影并不显眼,却像一面流动的旗帜,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永不停息地飘扬。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