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方式
金震茅
摘 要:园林,又称“城市山林”。中国古典园林,既有绝句小令般的精雅,又有古风歌行般的大气,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纪录片呈现的千百年来独特的园林文化,通过影像解读文人骚客的诗性雅趣和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同时通过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版图上永恒的古典园林,寄予了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与诗性审美。从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受众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题材纪录片;文化内涵;表达方式
园林,又称“城市山林”。中国古典园林,既有绝句小令般的精雅,又有古风歌行般的大气,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纪录片呈现的千百年来独特的园林文化,通过影像解读文人骚客的诗性雅趣和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同时通过纪录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版图上永恒的古典园林,寄予了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与诗性审美。从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受众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一、园林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全部风雅
静谧雅致的中国古典园林,折射出的是中国人对至美生活的理解和华夏民族在园林建构上曾经的高度。在那些通幽曲径、小桥流水、拱门花窗、梅兰竹菊里,在那些文人墨客和琴棋书画里,透过纪录片的光影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纪录片几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全部风雅。
1.园林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而且体现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将自己对诗意生活的理解和所有的想象,一并融入了园林构建之中。
优雅、悠闲、幽深的园居生活。风叩门环、蕉窗听雨、临窗赋诗的园林生活,浸透着无穷的诗意。江苏省苏州电视台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的6集纪录片《苏园六纪》,该片在第3集《深院幽庭》介绍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这是苏州园林里游廊中的杰构。廊的艺术,水的韵致,在这里融合成一种轻柔、一种律动,形成了园林艺术曲径通幽的范例,迂回曲折的游廊造成了园林的幽深。片中说:“明清时代的园林主人,大多曾经显赫过,当然也失落过。他们归隐之时,也的确做过农夫梦、渔夫梦,但绝不是真的要去种豆南山、寒江独钓,而是要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两个生活层面集中在园林里,便是优雅、悠闲的园居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苏州园林里的曲径通幽,其实也正是优雅、悠闲的园居生活的一部分。
舒适、惬意、情调的生活空间。旖旎的美景,安逸的环境,无忧的衣食和温婉的情调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生活。古典园林早已超越了以温饱、庸常的生活要求和思想制约,生活空间变得情趣盎然、韵味悠长。如扬州除了有瘦西湖、个园,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何园。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江苏卫视播出的纪录片《晚清第一园:何园》介绍何园的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回廊东南两面墙上,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何园的“串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考虑人的舒适惬意,楼上楼下都是一字排开的房间,给家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方便。而三门一梯的户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何园1500米复道回廊,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富有情调。再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8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中介绍的苏州桃花源,片中说:“在苏州桃花源,你能嗅到空气里弥漫的花香,你能穿行在太湖石堆叠的假山,你能感受到空间层次的变幻,你能触摸到花街铺地的质感。这样细腻的诗意,不必刻意寻找,便在不觉间融入你的生活,汇入你的心底。”确实,“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品茶,读卷,听曲,游园,苏州桃花源的时光是柔软的,这样舒适、惬意、情调的生活空间充盈在园林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花窗、走廊、石鼓、门头,让人陶醉其间。在中国古典园林里,感受到的是园林里舒适自在的生活。
和谐、自然、优美的人居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谐、自然、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美好、富裕、精致生活的文化符号。6集纪录片《苏园六纪》第4集《蕉窗听雨》说:“苏州园林,在古代是宅第园林,即文人雅士们的住宅。除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它的宅与园的有机结合,巧妙地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当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和自然情趣,恰是这种人与自然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的和谐体现。片中还举例说“植物是融合园林建筑与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室内陈花、案上插瓶固然是一种手段,但还不如使各种花木探窗、翠色倚门更有生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苏州园林的一些厅堂与轩廊之间,在建造的时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让人感到花石在建筑中,建筑在花石中,几无室内室外之分”。这种营造出来的人居环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再如常熟市融媒体中心拍摄的纪录片《遐想燕园》是这样介绍燕园的:“燕园是常熟园林中山景园的杰出代表,它做的是山的文章,不仅借景虞山,园中更有两座假山,一座是太湖石山,一座是黄石山。”对此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在《常熟园林》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常熟为倚山之城,其西部占虞山的东麓,城内造园均考虑到对这一自然景色的运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因此燕园沐浴自然的人居环境,展现出园林主人渴望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正如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第1集“仙境在人间”说的那样:“人终究不能脱离自然,园林也是源于人对山水的依恋。”
2.园林是一种雅致的审美情趣
从园林题材纪录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艺术在园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精雕细琢的玄妙设计。中国古典园林造化神妙,移步换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中央电视台拍摄的7集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第6集“无锡园林”,该集对寄畅园的园林建筑给予高度评价:“寄畅园的美,在其幽雅精致而巧夺天工的构思。用料再普通不过,一片诗心才是要领,黄石叠山,掘土为池,环绕锦汇漪那一池碧水,建了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清御廊,立刻就有了姿色,探入碧波之中的知鱼槛,方亭翼然,更是寄畅园令人瞩目的景物焦点。从惠山潺潺流泻而出的‘二泉’,被巧妙引入园内那曲曲折折的沟涧,一路潺潺有声,得了‘八音涧’的美名。”与苏州那些城里的园子不同,当年的寄畅园乃山麓别墅型园林,既有江南园林曲屈宛转、布局精妙、注重空间变化的特色,又巧借山势,融和自然,独一无二的借山、揽月、引水之法,使园外的山月与园内景物气韵相承,浑然一体,内外呼应,相映成趣,可谓“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同样纪录片《苏园六纪》中呈现出的苏州园林,高台曲池,美石嘉树,沉静雅致、清幽宜人,以其精雕细琢的建筑设计,成为一片最令人心仪的诗意家园。
文人墨客的雅韵逸趣。古城苏州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私园,建园之风于宋元蔚起,明清尤盛,至清末共有园林800余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名园”。这些园林以文人雅士之情趣,寓唐诗宋词之意境,精巧构建出一幅幅玲珑俊秀的文人园景。纪录片《苏园六纪》第4集《蕉窗听雨》对文人墨客的雅韵逸趣作了精彩的描述:“文人画讲究诗意,也看重题款,那些画面上的诗句,或是富有诗意的品题,使作品的内涵丰富了许多。在苏州园林中,也有大量的品题。这些品题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它们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寓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象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在第5集《 岁月章回》中介绍说:“苏州园林,是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吟诗作画的理想场所,向来为画家所青睐。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最适合琴棋书画的环境。著名画家张大千是四川人,但成名却是在产生过吴门画派的江南。在上海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绘画地位之后,为了躲避太多的应酬,他选择了网师园作为自己潜心创作的地方。这一座精致的江南名园,对陶冶画家的气质,也的确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画境。”纪录片《苏园六纪》还这样强调:“再小的园子也要有水,有水就一定要有亭台楼榭,就要有石栏曲桥,特别少不了临水戏台,这样昆曲的水磨腔唱起来才澄明婉转清亮。”确实,苏州古典园林只有和戏曲弹词一起,只有与诗词歌赋雅集,才算完整地构成了它的雅韵逸趣。
朴质无华的山林野趣。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山石嶙刚,树木葱郁,小亭古树,高低相扣,极富山林野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8集纪录片《诗画江南》和央视播出的8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都介绍江苏无锡寄畅园这一座建于明朝时期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具有的城郊野趣的特点。“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驰名中外的避暑山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延绵起伏、层峦滴翠的燕山深处。纪录片《承德避暑山庄》讲述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继承中式古建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避暑山庄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达到了回归山野的目的。
3.园林是一种高洁的精神境界
园林题材纪录片探究人与园林、与自然、与家国的关系,折射出园林的人文价值,就是一种高洁的精神境界。
避世的隐逸心态。明末苏州计成在《园冶》中说:“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说的正是造园的原因。大隐于市,士族南迁,官员退隐,巨贾歇业,成就了众多私家园林的诞生。园林题材纪录片反映的园林化的诗意生活,是文人士族阶层的生活梦想与地域文化审美结合的产物。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向往,又有不放弃现世物质享受的俗欲。特别是纪录片中表现的闹中取静的江南园林,往往是园林主人亦仕亦隐、身隐而心不隐的真实写照。“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居尘出尘,拈花而笑,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是诗意人生,也是士绅阶层隐逸生活的理想家园。
蕴含的自我情怀。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隐逸文化的结晶。他们的隐逸,不是隐在深山老林,而是隐逸于艺术中,把自己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这是对园林纪录片这个符号的一个深刻解读,8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从历史的跨度探究解读呈现中国千百年来独特的园林文化,可以说中国的每一座宅院,每一座楼阁,寄予着中国人的精神和蕴含的自我追求。在园林题材纪录片中寻觅到的是延续着千百年来以文修身的情怀,触摸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从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生活的精致、精神的丰满,背后隐藏着人生的自我情怀。借用《苏园六纪》第6集“风扣门环”在结尾处说的那样:“花不言,月不语,但你心中自会有悠长的乐声响起,如清风,如春澍,如甘泉,苏州的神韵就这样荡涤你的灵魂。”入情入怀,流连忘返,让心醉在清灵雅致的臻美中,回归原本的恬静和淡然。
崇高的内心诉求。古典园林主人既有“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也有都市人超越尘俗、放情山水的心灵诉求。这种诉求需要一池碧水洗濯俗垢,需要一所静轩品味人生,需要一方静土憩息红尘归客。荷,“出污泥而不染”。因为丰富的寓意,人们栽种了荷花,也栽种了自己!纪录片《苏园六纪》第4集《蕉窗听雨》说:“因为园林的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质,荷花便成了一些园林的传统花卉,但不是唯一,主人们也爱别的花。只是因为拙政园是著名的山水之园,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吴下名园花卉话题的首选。拙政园的荷花向来是一大景观,而与荷花有关联的建筑,竟早就建了许多处,芙蓉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藕香榭,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像是一根节节相连,段段同体的藕。”这与其说是描述荷花,不如说是园林主人内心诉求的自然流露。正如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第1集“仙境在人间”中说的那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园,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这座花园就会自然生长。”
二、寻找最适合园林气质的表达方式
尽管每部园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和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是,每一部园林题材纪录片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它的表达方式。
1.以直接性设问激发受众思考
园林题材纪录片中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受众的好奇心,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受众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受众思考的波浪。8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在片中时常直接向受众提问,激发受众的思考。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古人的生活多少还在影响我们?我们的心将安放于何处?这种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神往,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不安情绪,在《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后面几集中越发强烈和集中。这些追问如狂风巨浪引人深思、冲击心灵,让人们产生一种迫切求得答案的冲动,从而加深对园林文化的认识。再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舒乙:趣品北京历史名园》,这部纪录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欣赏一个城市,除了城市建筑、博物馆,为什么还要看园林?如何从北京园林中品味出历史、文化与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石头如何承载历史?颐和园的巨石“青芝岫”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亭子如何体现文化?北京北海公园有多少座亭子?亭子里写有多少首诗?纷繁浮躁的当下,如何在山水园林中寻找到宁静与从容?这些园林题材纪录片中提的问题可以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让受众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审美观。
2.以历史性回望叙说园林故事
中国古典园林带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带着历代的风流人物,一步一步历经岁月流淌、打磨、沉淀,变得更有味道、更有内涵。中央电视台播出的6集纪录片《颐和园》用故事支撑结构,用故事串联历史,用故事塑造人物,用故事引出风景、文物。发生在颐和园中的最为完整的故事集中于慈禧时期。如第4集“风雨梦乐园”讲述慈禧太后曾下懿旨加快颐和园工程进度,就是为了在这过六十大寿。可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主战大臣反对大办庆典,慈禧大怒,由于战事节节败退,慈禧的六十大寿只是在紫禁城中草草了事。三年之后天下仍不太平,然而慈禧太后不能再等了,终于在六十三岁大寿时在颐和园举行了万寿大典。1900年8月12日凌晨,八国联军攻陷通州,本应处处灯火的颐和园异常惨淡,1900年8月15日紫禁城沦陷,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开始了清政府的第二次流亡。由于有了故事情节的描述,使得纪录片的情节生动明快,引人入胜。再如华清池是一座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园林,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纪录片《中国古典园林之旅》第4集“西安华清池”介绍了风流皇帝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历史的叙说中为这座园林平添了许多浪漫和传奇。
3.以创新性拍摄图解园林影像
园林题材纪录片用震撼奢华的视觉盛宴,揭秘一座座园林的前世今生。
特殊摄影还原园林。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建造的清漪园,乾隆时期的清漪园距今年代久远,史料大部分缺失,不但形象资料几乎空白,就连文字记载也少得可怜。6集纪录片《颐和园》运用特技、再现,复活清漪园久已消失的绝世风景,如依据照片用动画复原了昙花阁等一些乾隆时期的建筑,还尝试了三维特效与真实景物相结合的方式,在颐和园实景的基础上用特技合成出清漪园当初的样貌,让受众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清漪园。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力求用中国式的审美,运用航拍、水下摄影、微距、高速摄影等特殊摄影,再现经典园林,还原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特别是像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2集纪录片《圆明园》,如果缺少了运用三维动画和数字特技进行的虚拟再现技术的支撑,也就无法再现昔日皇家园林“万园之园”的盛景。
现代艺术对话园林。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中有4集涉及业已消逝的园林。对这些内容,纪录片采取了现代艺术家、匠人的作品,去跟这些消逝的园林进行对话。用今人的思维去想象,并升华那些消逝的园林,从而更冷静地丈量出古今跨度的差异感,也更具价值观。
统一风格美化园林。颐和园既是皇家建筑又是顶级园林,它集传统建筑艺术以及南北造园艺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6集纪录片《颐和园》的影像运用很注重与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的风格相统一,注重中国美学意境的营造,比如山水草木、自然风光是颐和园独有的特色,也是拍摄的重点。但是,雨雪霜雾、彩虹晚霞等自然景观可遇不可求。在纪录片《颐和园》拍摄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捕捉到了多年不见的西山晴雪、柳枝雾凇等珍贵的画面,充满气韵,如诗如画,从而使该片尽显东方文化神韵和艺术美感,这也是《颐和园》影像画面要达到的目标。
4.以细节性工艺讲解园林知识
园林题材纪录片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讲解普及园林知识。常熟融媒体中心拍摄的纪录片《遐想燕园》介绍园中有两座假山,一座是太湖石山,一座是黄石山。介绍中国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而能体现千山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燕园太湖石山有个名字,叫“七十二石猴假山”,假山峰峦状似玩耍的群猴,或搔首,或蹦跳,或伫立,或打斗,似与不似之间,体现出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燕园黄石山,名叫“燕谷”,所用黄石全部取材虞山,是清代叠石名家戈裕良目前仅存于世的黄石假山杰作,片中介绍了黄石山别出蹊径的叠石技巧。黄石假山制作是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再如纪录片《颐和园》科普一些建筑、园林方面的知识,让受众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画面直观形象地领会其中的知识点,真正领略颐和园建筑园林艺术的精妙、设计建造技术的高超。比如:修建清漪园时为什么要拆除已接近完工的延寿塔改建佛香阁?原因之一可能是延寿塔过于高大突兀,不符合园林艺术中“点景”的要求。而对于清漪园来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58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纪录片《颐和园》借助一系列画面,受众对“借景”的作用一目了然。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参考文献:
[1] 蒋昕宇.天地自然心物交融——电视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的唯美意境.新闻世界,2015年第11期.
[2] 赵微.纪录片《颐和园》总撰稿人赵微: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颐和园”.澎湃新闻,2019年8月12日.
(作者系常熟市广电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