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国
摘 要: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7周年、梅兰芳省亲祭祖访问演出65周年。37年来,泰州以梅兰芳为骄傲,持之以恒地打造“梅兰芳”城市文化标识,不断增强了泰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梅兰芳;城市文化标识;泰州文化自信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7周年、梅兰芳省亲祭祖访问演出65周年。梅兰芳故乡的泰州人民爱梅、学梅、研梅、唱梅、写梅、颂梅坚持了37年。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已故著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曾经说过:“就一个地方、一个人物把梅兰芳的文章做得如此延续、如此精到,绝无仅有,只有泰州。”
泰州出了个梅兰芳,这是历史对泰州的馈赠。泰州以梅兰芳为骄傲,持之以恒地打造“梅兰芳”城市文化标识,不断提升了泰州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泰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打造“梅兰芳”文化标识
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书法评论家张怀瓘、教育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一代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剧作家丁西林、教育家吴贻芳、实业家刘国钧、书法艺术家高二适等,均是泰州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此外,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英雄岳飞、农民领袖张士诚、评话宗师柳敬亭、《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等,都曾在泰州主政或兴业,在泰州历史上写下了璀璨的篇章。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谁能最好地代表泰州的城市文化标识?经过多年来的探讨、比较和借鉴,最终选定梅兰芳为泰州的文化标识。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和辉煌成就,永远载入世界戏剧史册。梅兰芳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打造“梅兰芳”文化标识,对于扩大泰州知名度,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自信,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4年以来,泰州先后在凤城河风景区的凤凰墩上,兴建了梅兰芳纪念亭和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树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的梅兰芳大型汉白玉全身塑像。梅兰芳史料陈列馆馆名由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市委、市政府更是加大了创建梅兰芳文化品牌的力度,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和修缮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并将史料馆更名为梅兰芳纪念馆。
如今,梅兰芳纪念馆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名胜。许多戏剧著名演员、票友更是把参观梅兰芳纪念馆,当作朝拜梅兰芳大师的圣地。37年来,这里观者不断,贵客盈门。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国内外学者、友人,更有大量慕名瞻仰的全国各地游客。每年都在17万人左右。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曾在馆内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2002年11月,泰州投资六千多万元建造了梅兰芳大剧院,许多文艺团体都以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为荣。
37年来,梅兰芳的名人效应,为泰州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丰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每逢梅兰芳诞辰日,泰州都要举行相当规模的研讨纪念活动。2004年纪念梅大师诞辰110周年,CCTV空中剧院江苏行泰州演出盛况空前,“永久的梅兰芳——中国泰州国内外京剧名家名票纪念演唱会”精彩纷呈。2005年举办了梅兰芳返乡(泰州)五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2008年泰州市政府就开始举办“梅兰芳艺术节”,已连续12届成功举办。2008年举办 “梅兰芳——永远的大师”大型京剧演出,与央视戏曲频道联合举办《梅绽千秋·京剧梅派戏迷挑战赛》,泰州举办了两届小戏迷——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梅兰芳华”全国少儿京剧大赛和首届“梅兰芳杯”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以赛聚友,使泰州成为京剧票友的交流展示集聚地。
近年来,泰州利用梅兰芳艺术节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创新办节理念、办节内容、办节模式,把梅派精品演出与群众性的京剧演唱活动相结合,梅派艺术学术研究与推进“文化泰州”建设研讨活动相结合,艺术节与旅游、经贸活动相结合,政府主办与民间协办相结合,使艺术节真正成为“艺术的盛会,百姓的节日”。在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上,组织全市文化生产和制造、文化艺术、工艺美术、文化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和影视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项目、产品的展示及展销,搭建起一个全市文化产业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扩大泰州文化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梅兰芳艺术节期间的新亮点。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已经成为推动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助推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出台了《关于推动泰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实施意见》。国内外城市文化实践经验证明:文化品牌的响亮与否直接关系到优秀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泰州要突出国内国际相结合,打造梅兰芳文化标识,擦亮这块国际性、唯一性的金字招牌。应该说,梅兰芳文化标识给故乡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泰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梅兰芳是泰州人民的文化自信。泰州有了更多的京剧爱好者,有着三市三区上百个票房,有了更多的票友和戏迷,还有了一批爱好京剧并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的人才,泰州的文化人对梅兰芳研究的热情在不断升温,梅文化在泰州方兴未艾。
打造梅兰芳文化标识,除了动态性纪念活动外,泰州还一直致力于梅兰芳京剧文化理论研究,借助梅兰芳京剧文化研究这一平台,广泛联系国内外知名文史和京剧研究专家来泰,一批批高层次、高素质、高资历的文化学者云集泰州,为泰州深层次的文化建设和梅派艺术研究献计献策。
1988年泰州市成立了梅兰芳研究会,马少波、冯牧、黄佐临、刘厚生、梅葆玖等专家分别担任顾问或名誉会长。2001年该会创办了国内唯一的以研究和宣传梅兰芳为主要内容的《梅兰芳》杂志,为国内外梅派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阵地。2005年,泰州梅研会还分别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长三角地区京剧组织联手,创办了长三角地区梅兰芳研究社团交流演唱基地。
有耕耘,才有收获。泰州梅兰芳研究硕果累累,已经问世的主要著作有:卢文琴著《京剧声乐研究》《戏曲声乐教学谈》,储晓梅记谱整理《梅兰芳唱腔选集》,王长发、刘华合著《梅兰芳年谱》《中国文化使者梅兰芳》,泰州市政协汇编《梅兰芳与泰州》,刘华等选编《咏梅诗抄》,还有沙黑著《冰雪精神》梅兰芳的艺术世界、居涌著《梅兰芳生平纪事》、徐同华著中英文版《梅兰芳》,梅兰芳研究会还把泰州30多年来纪梅文化活动的各种形式,如纪梅诞辰活动、印制纪梅邮品、撰写纪梅文章、诗词、举办票友演唱等10个方面内容编印成《梅绽千秋——泰州纪念梅兰芳文化活动三十年图文集萃》及姊妹篇《泰州纪念梅兰芳文化活动三十年资料选编》,汇编了梅兰芳先生弟子撰写的纪念文章,出版了《梅门弟子忆恩师》等等。一个地区有如此突出的成果,国内少见,正如马少波、刘厚生、梅绍武等专家说,泰州出这么多成果,有些成果填补了我国戏曲研究方面的空白,这令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刮目相看。
研究梅兰芳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泰州人民更从梅兰芳的高尚行为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谦逊好学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成为家乡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1984年开始,泰州就掀起了学习、研究、宣传梅兰芳精神的热潮。从每年举办纪念梅兰芳诞辰活动到举办以梅兰芳命名的艺术节;从建梅兰芳纪念亭、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梅兰芳汉白玉雕像、梅兰芳大剧院到建立梅兰芳研究会、梅兰芳故乡京剧票友联谊会、梅兰芳艺术研究所;从创办《梅兰芳》杂志、《京剧票界》报到出版《梅兰芳年谱》《梅兰芳唱腔集》;从发起组织长三角梅研社团联谊活动、全国高校京剧票友联谊演唱会到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联合举办《梅绽千秋·京剧梅派戏迷挑战赛》,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办《梅兰芳艺术展》;从在全省泰州最早实现京剧进校园全覆盖到成为全国印制纪梅邮品最丰富的城市;从生产纪念梅兰芳文化产品到以“梅兰”命名道路、企业及产品名称。泰州到处洋溢梅兰芳文化热,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泰州打造梅兰芳文化标识的另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全市营造浓郁的梅兰芳文化氛围。一些企业以“梅”或“兰”或“梅兰”命名,寓意纪念梅兰芳,学习梅兰芳,以“梅魂兰质”激发员工民族气节和创新精神,如春兰集团、梅兰集团、梅兰花都等。有些企业用“梅兰”作为产品品牌,如梅兰春酒、梅兰香烟、梅兰系列化妆用品等。泰州还以梅兰芳名字作路名(梅兰路)、公园名(梅兰芳公园)、社会团体名(梅兰芳商社),结合烹饪文化,泰州宾馆还推出了以《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曲目为名的“梅兰宴”。泰州华侨城水岸商业街,推出特色国家奢侈品牌“梅府家宴”。主营梅兰芳私房菜,多年来在京城名人、贵人之间已经是颇有口碑。由于其独特的烹饪口味与梅兰芳先生的巨匠光环,也因此而获得美食圈内奢侈品牌的美誉。
泰州梅兰芳文化活动影响从国内到国外。2015年,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会长陆镇余特地远赴日本,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池田大作发聘书,聘他为市梅兰芳研究会名誉顾问,以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建起又一座新的桥梁。池田大作还题写了一首赠送给市梅兰芳研究会的汉诗:“江淮自古泰祥州,梅色鹤鸣谁匹俦;兰草迎霜鬓似剑,芳姿英发照千秋。”日本第三大报《圣教新闻》两个整版对此次文化交流活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泰州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戏曲资源的名人故里,梅兰芳就是泰州的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文化标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持续擦亮“梅兰芳”这张名片,把泰州打造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秘书长)
作者简介:吉祥国 生于1957年10月。原泰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现为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秘书长、《梅兰芳》杂志编委、《创意泰州》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在《中国京剧》期刊、《声屏内外》上发表《不朽的是梅兰芳精神》《梅门弟子忆恩师专辑》《千古一梅 流芳百世》《让泰州的梅兰芳文化声名远扬》等文章。参与编辑出版画册《梅韵千秋——纪念梅兰芳活动30周年图文集》《梅葆玖与泰州》《梅兰芳弟子忆恩师》专著,协助修订《梅兰芳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