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水云楼,翰墨与人文的仰望

2021-03-03 14:50:51 来源:凤城泰州网

田秀明


摘 要:水云楼位于古镇溱潼南郊,为古寿圣寺大雄宝殿后面的藏经大楼,始建于明代。水云楼矗立在溱湖北岸,楼伴水漾,水映楼影。细微处,无不渗透着一种翰墨的味道,一种人文的气息。水云楼就像是镶嵌在古镇溱潼的一块老玉,温婉似水,圆润如珠,美丽在古镇溱潼人的心里,也美丽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关键词:水云楼;古镇溱潼;翰墨味道;人文气息


众所周知,举凡名楼高阁,大都与湖、与江、或与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是名楼高阁的魂,静如处子也好,汹涌澎湃也好,有水在,名楼高阁的魂就在,仿佛一下子给静止的楼阁注入了流动的生命,瞬间活泛了许多。譬如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譬如南昌的滕王阁,“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譬如南京的阅江楼,“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再譬如泰州的望海楼,“海色苍茫见十洲,乾坤此地一登楼”。

古镇溱潼也有楼,名曰“水云楼”,光听名字,便能嗅到一股水淋淋、湿漉漉的韵味。水云楼位于古镇溱潼南郊,为古寿圣寺大雄宝殿后面的藏经大楼,始建于明代。《东台县志》曾记载,“水云楼在古寿圣寺内,明吏部左侍郎储巏青少年读书处。乾隆年间镇人朱廷琛重建,宣统二年,邑绅李凤章改建加楹有碑记。”清朝韩子野有《溱潼水云楼》诗云,“寿圣楼高枕水隈,柴墟会此读书来。元灯谁续琉璃古,凭眺犹能照客怀。”

溱潼古镇素有“岛镇”之称,因其四面环水,民间一直有把“溱潼”说成“存中”的说法。古镇溱潼南面有喜鹊湖,以“昔多喜鹊飞集”而得名,喜鹊湖又名溱湖。溱湖形似玉佩,湖光涟涟,云水茫茫,登高眺望,九条支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湖中,景色之美之壮观,有“九龙朝阙”的赞誉。

水云楼俗称南楼,清代举人孙乔年在其溱潼八景诗之《南楼读书》中云,“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水云楼矗立在溱湖北岸,楼伴水漾,水映楼影。濒水临风的水云楼,像一座傲立在海岛上的灯塔,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守望着溱湖,守望着古镇溱潼。

古镇溱潼走过了千年,历史久远了,古镇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建筑,细微处,无不渗透着一种翰墨的味道,一种人文的气息。

古镇溱潼的这种翰墨与人文的韵味,水云楼也有。从水云楼建起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水云楼的这种韵味。这种翰墨与人文的韵味,属于古镇溱潼,属于水云楼,连接着古镇溱潼的古往今来。

曾经,储巏来过。一个长衫袂袂的少年,乘一叶扁舟,客居水云楼,读书吟诗。“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苹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凭栏而望,万顷溱湖,堆蓝砌绿,波憾云蒸,储巏脱口而出一句上联“一眼望三湖,湖南湖西湖北口”,后虽冥思苦想,终不能得出下联,只得抱憾而去,为后来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曾经,“扬州八怪”之黄慎和郑板桥来过。“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他们在水云楼上泼墨挥毫,留下了字,也留下了画,郑板桥写给水云楼的一副对联至今为古镇人津津乐道,“得来湖水烹新茗,买尽芦滩作画屏。”

曾经,蒋鹿潭来过。蒋鹿潭乃清代词坛大家,与纳兰性德、项鸿祚并称清代“三大词人”,有“倚声家老杜”之誉。蒋鹿潭中年去官之后,一度携妾黄婉君寓居水云楼,“携君船过,帆小入菰蒲,谁识天涯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愁余空自把,乡心寄雁,泛宅依凫。”,蒋鹿潭平生所作收录《水云楼词》和《水云楼词续》,皆以水云楼命名,足见其对水云楼的钟爱,楼前所书“水云楼”三个擘窠大字,亦出自蒋鹿潭手笔。

曾经,明代书画家赵子昂来过,清代书法家谭延闿、袁阜存来过,近代书法家于右任来过……

也曾经,常州书法家庄蕴宽来过,兴化名士徐嵩俊来过,海安书法家陶冠国来过……

水云楼是溱潼古镇文化的一个标志,从千年百年的历史中走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在一个个烟花三月里,或是在一个个天青色烟雨里,走一趟溱潼古镇,走一趟水云楼,为瞻仰,为朝圣,更为寻根。

因为,古镇溱潼文化的根,就在水云楼。

历史,似乎总是垂青于溱潼这个水乡古镇,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清朝走来,从明朝走来,从久远的过去走来。或羽扇纶巾,或竹杖芒鞋,缓缓走过古镇的巷,趟过古镇的水,留下翰墨流芳的氛围,留下人文氤氲的韵味。

青花瓷一样的古镇,天蓝如洗,水碧如镜,树绿欲滴,花红欲燃,古镇一切的一切,恍如箫声笛音里的世界。

时光流转,一去千年。

老去的是光阴,不老的是风景。

古镇溱潼,依然如诗如画。

泱泱溱湖,依然波光潋滟。

还有水云楼,依然矗立在那儿,矗立在柳絮飞扬中,矗立在烟雨如织里,飞檐高翘,盔顶流金。矗立着的水云楼,仿佛在等待着,等待那一曲绝唱,在渔歌唱晚的袅音里,在夕阳微醺的暮色里,悠然唱响,空灵激昂。

曾经的水云楼,一度横遭毁圮,化为了一片废墟。倒下的是躯体,不倒的是灵魂,在古镇溱潼人的心里,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文字里,水云楼一直矗立在那儿,矗立在岁月里,矗立在诗词中,冥冥之间触手可及。

矗立在岁月和诗词里的水云楼,支撑起古镇一部悠远的历史,成为古镇一段文化的筋骨。

水云楼,一度被誉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一方胜迹,化作了岁月里的冷烟寒灰。即便只是一堆废墟,可水云楼的灵魂不古,幻化成了铜板铁琶中的一首诗,一阕词,恢弘而豪放,虔诚的文人墨客,游离月夜怀古,伫立西窗长叹。

2004年,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专程来到古镇溱潼,考察水云楼旧址,写下“烟水依旧而名楼荡然,不胜沧桑之感,惟望名迹重建再传后世耳”的感言,并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明清史研究员王春瑜教授一起,联名向全国发出了重修水云楼的《倡议书》。在冯其庸大师和王春瑜教授的倡导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06年水云楼得以在原址重建,2006年5月4日落成之时,蒋鹿潭后裔以及海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古镇溱潼,参加水云楼重修落成暨蒋鹿潭铜像揭幕仪式,空前盛况成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2011年,泰州“十四大丛林”之一的古寿圣寺落成于溱湖风景区内,水云楼再度移址重修,并且遵其旧制,楼顶盖有数平方米的金瓦。重修后的水云楼,位于古寿圣寺大雄宝殿的正后方,雕墙峻宇,干霄拂云。由会稽名士朱文懿撰写,锡山华人德书写楹联,“淮左好楼台倚阑干但碧水苍茫青天寥廓,吟边新结构遗想像是名臣寄寓词客飘零。”

或许,今天的水云楼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水云楼了,但在每一个古镇溱潼人的心里,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里,水云楼并不曾遭受毁圮,从水云楼建起的那一刻起,一直矗立在那儿。多少年来,泱泱溱湖,无论是天高云淡,风平浪静;还是电闪雷鸣,风高浪急,水云楼一直在那儿,高高矗立。

踏着古人的足迹,一步一登临间,恍惚中又回到了清朝,回到了明朝,回到了久远的过去。古人已矣,而水云楼一如当初,依然矗立着,矗立在岁月里,矗立在诗词中,矗立成了一方胜迹。

一座古寺,几杵钟声,在绿树碧水间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在这样一种充斥着佛性与禅意的境界里,一个人,捧一册书卷,伴一豆灯火,吐纳之间,萦萦着挥之不去的翰墨与人文的气息。这种翰墨与人文的韵味属于古镇溱潼,也属于矗立着的水云楼。

站在水云楼上,仿佛在追随当年的文人墨客们,沿着时光的脉络,在翰墨与人文的景致里,寻找遗失在楼台深处的点点滴滴的过往。这里的蓝天碧水,曾经是他们挥毫泼墨的意境,这里的绿树红花,曾经是他们吟诗颂词的韵律。岁月如云烟,一去不复回,留下来的那一道道高旷的背影,淡淡地看着白云来去,明月低徊,只有那翰墨与人文的韵味还在,从久远的过去传来,也必将传向久远的未来。

抬头仰望,“水云楼”三个彩绘描金大字,纵然侵染了千年的风霜,纵然落满了岁月的尘埃,依然不改光鲜秀色,或许是溱湖的一汪碧水在为它冲洗,也或许是一代代文人墨客用温润的心在为它擦拭。水云楼就像是镶嵌在古镇溱潼的一块老玉,温婉似水,圆润如珠,美丽在古镇溱潼人的心里,也美丽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水云楼,注定不朽。

不朽的水云楼,是对翰墨与人文的仰望。

(作者系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