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远去的盐场读书声

2021-01-04 14:38:02 来源:凤城泰州网

严 勇


摘 要:在古泰州境内,有两个“安丰”,一个是兴化市安丰镇,俗称“北安丰”;另一个是东台市安丰镇,俗称“南安丰”“安丰场”,也是古泰州安丰盐场的所在。王艮故里,即为今天东台市安丰镇。作为串场河畔的一座千年古镇,这里曾是里下河与沿海交接处,明清时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这里不仅是两位泰州文化名人王艮、吴嘉纪的故里,还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寓居的读书处。时过境迁,当年盐场上的名儒大家们的朗朗读书声已早远去,但繁荣的泰州盐税文化和教育文化在此却留下很多踪迹和动人的故事。

关键词:古泰州;安丰盐场;王艮故里;读书声

早在500多年前,我国东南一带就崇尚“家有王氏之书,人传安丰之学”。其中,“王氏”指的是盐民出身的明代哲学家王艮,“安丰”则说的王艮故里。

在古泰州境内,有两个“安丰”,一个是兴化市安丰镇,俗称“北安丰”;另一个是东台市安丰镇,俗称“南安丰”“安丰场”,也是古泰州安丰盐场的所在。王艮故里,即为今天东台市安丰镇。

作为串场河畔的一座千年古镇,这里曾是里下河与沿海交接处,明清时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仍流传着“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说法。这里不仅是两位泰州文化名人王艮、吴嘉纪的故里,还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寓居的读书处。

时过境迁,当年盐场上的名儒大家们的朗朗读书声已早远去,但繁荣的泰州盐税文化和教育文化在此却留下很多踪迹和动人的故事。

一、范公堤下的东淘盐场

从泰州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出发,经610省道、弶溱线一路向着东边大海方向,转向当年范仲淹主修的捍海堰(今204国道),便可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台安丰古镇。

远远看去,安丰古镇的老宅新楼,就沿着串场河南北,一字排开。一进入古镇,就会被它古老的建筑所吸引。老街入口,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上书“东淘古南街”。今日的古南街,只是明清时期安丰东淘七里长街的一部分。两边立柱上,书写着一副楹联:“石街信步,寻几阙明清古韵;闾巷悠游,拂千年唐宋和风”。其后,是一座古朴雄浑的照壁,题写着“圣土和韵”,展示着老街和风古韵的独特气质。

安丰,古称东淘,因东临大海,大浪淘沙而得名。唐贞观十八年(644),薛仁贵东征时,在这里巧设约2平方公里的水系八卦阵,初步改善了这里的生存环境。

唐开元年间,东淘村落已人烟稠密。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至海陵修筑了一条捍海堰,经过东淘。南唐升元元年(937),设海陵监,驻东台场,监管南北各大盐场,东淘村的盐场始为小淘场,亦称小淘浦。此为安丰场的前身,该盐场西至泰州分司140里,南至富安场17里,北至梁垛场7里。

宋天圣五年(1027)至天圣十年(1032),兴化县令范仲淹主持修成一条近200里的捍海堰,世称范公堤。范公堤东淘段长约9.5公里,堤底部阔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壁身用砖砌成。范公堤将安丰地区分为堤东和堤西两大部分:堤东为冲积平原,土壤多沙;堤西属里下河水乡,河网纵横,多缠泥,土壤肥沃宜耕种。范公堤的建成使得东淘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从此“东淘盐场”更名为安丰盐场,即安丰场。

万历年间,安丰场成为名扬天下的“淮南中十场”之一。盐业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繁华。一时间,商贾云集,店行坊馆,星罗棋布;商铺近千家,从业人数两千多人。街市上开满了徽州茶叶、油漆,江浙绸布、江西瓷器,中原旱烟店铺等。在安丰古镇,至今仍流传着“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说法。由此,从侧面说明了古镇经济繁华、寺庙之多,镇区规模之大,人文历史底蕴之深厚。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至此安丰场不再隶属泰州。

如今,这条七华里的商业老街,北起下灶星月桥,南至盐坝盈宁桥,见证着古镇发展中每一段历史进程。行走在安丰老街,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一步之间,就从现代穿越到古代。

二、盐文化深入古镇肌理

信步走在一块块麻石铺就的百年老街,昔日的繁荣虽然不再,但巷名、祠堂旧名、百年老店的字号,却在历史中得到了延续。

这里有以庆仁堂命名的药材店;有以华林书院命名的书店,它们都是老街历史的见证者。这里还有中华壶文化博物馆、稠州钱庄、古街发绣馆,远远近近,勾勒出一幅幅清新、淡妆浓抹的古镇画卷。

沧桑斑驳的鲍氏大楼,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依旧站在岁月深处,无声诉说着东淘的陈年往事。马头墙、青砖黛瓦,镂花格窗,雕刻质朴,巧妙地将古代徽州建筑和苏北地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随处可见的民间技艺,让老街多了一份怀旧的天空。手工花灯、虎头鞋、麦秸画等物品,既美观又实用,仿佛从没有在时空里失去它们的鲜活。

抬盐巷处的那口古井,特别引人注目。此井名“显卿古井”,是东淘布衣诗人吴嘉纪的四世祖吴显卿任满回乡时所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它旁边,就是百年老字号“老街茶馆”。一壶茶、一袋烟,茶馆内的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讲述着古盐场的故事。雅致的茶馆,回廊曲折,雀替门楣,足见匠心独妙。

老泰州早茶代表——鱼汤面,一直于此代代相传。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据说这里的鱼汤面,最早是一位被赶出皇宫的御膳厨师所制。如果晨间路过,不妨一品御厨美味,不枉到此一游。

安丰盐课司,是明清征缴盐课等税务的办公场所,也是盐官处理民间纠纷的地方。主衙门为审案公堂,陈设着张仁芬、汤伯儒二位盐场大使事迹,西厢房沙盘模拟了古代烧盐流程,东厢房设有范仲淹主题馆。

小镇的古戏台,每天上演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见证了老街繁华与落寞,也见证着千百年来一代代盐民灶丁的艰辛奋斗史。

戈湘岚纪念馆,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下立有戈湘岚先生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布置了戈湘岚先生生平简表。郭沫若曾赞誉戈湘岚先生为“今之曹霸”。1940年,戈湘岚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尤以画马见长,终于成为与徐悲鸿齐名的画马大师,是安丰人民的赤子和骄傲。院中的石榴树,是戈湘岚先生幼时亲手种下,至今已百余年。

安丰古街的南尽头,是一座牌坊,上题“社安稷丰”。牌坊对面,为四水汇聚的码头,称“八卦水系”,是一块风水宝地。东西方向为安时河,南向为通往海安仇湖的一条河流,北向即是浩浩荡荡的串场河,不远处还有三仓河、通榆河等水系。

这些河流,都可称为盐运河的支流,承载着运盐的重任,它们是安丰古镇走向繁华最有力的功臣。

三、盐场书声已逝去

这里,是明代哲学家王艮的出生地、悟道地、讲学地、归葬地。

王艮(1483—1541年),及其子王襞,将毕生的大多数心血都献给了安丰盐场。王艮出生于安丰场的一户盐民家庭。38岁时,王艮离乡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去世后,时年47岁的王艮和王襞,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安丰老家,开门授徒。

明嘉靖十五年(1536),明御史洪坦在安丰场建“东淘精舍”,讲堂名曰“勉仁堂”。在“东淘精舍”,王艮开门授课不收一分钱学费,而且还管吃住。这些福利惠及了安丰场许多盐民家庭的孩子,对培养本地有学之士,促进当时泰州地区文化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此,王艮再也没有离开过安丰,一直讲到58岁去世。

王艮和王襞培养了大批弟子及再传弟子,诸如王栋、徐樾、韩贞、颜钧、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近500人,前后绵延100多年。这些人跟安丰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徐樾,他在继承王艮“泰州学派”思想上领悟得最深,王艮授之以“大成之学”。徐樾后在云南布政使任上,不慎中了土司的诈降计,战死在沅江城下,死后被归葬在安丰场王艮墓一侧,足以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明末清初,泰州安丰场,儒风蔚然,四方文士咸来访学、辩论,这里形成了以吴嘉纪为核心的东淘遗民诗人群体。当时泰州安丰场独特的遗民诗人群体,对整个文坛都有深远影响。

吴嘉纪“一生不出东淘路(安丰场),自有才名十五州。”他一生隐居乡里,“闭门二十载”,支持抗清志士,与季大来、沈亦季、王石袍、周元度、王鸿宝、王衷丹、王水心、徐蓂阶、周洊吉、王大成,结为传承王艮学术的“东淘十一子”。又与郝羽吉、吴仁趾、孙枝蔚、汪楫、吴雨臣、吴后庄、汪虚中、程云家、王又华、方文等十诗友结为莫逆之交,时称“海陵十一子”,为后世称赞。

在安丰老街的南尽头,还有一座串场河上的水码头。水码头旁为大悲庵,兴化才子郑板桥就曾在这里寓居读书、修行,并为大悲庵写下了一篇留存至今的《重修大悲庵记》。

顺治、康熙年间,有僧人悟明在安丰场驻锡修行,修建了最初的大悲庵。悟明圆寂后,徒弟法树遵师嘱完成了大悲庵的后续工程,使之成为一方名胜。其后,法树和尚游学四方,行至天宁寺时,恰逢郑板桥在天宁寺里借住读书。两人一见如故,于是诚邀郑板桥来安丰小住。

郑板桥来到安丰后,潜心研读王艮、吴嘉纪作品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志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此后,他带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抱负走上仕途。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从山东辞官后的郑板桥,再访阔别多年的安丰古镇。大悲庵已重新修葺,但好友法树已圆寂。郑板桥心生感叹,应大悲庵新住持之请,写下570多字的《重修大悲庵碑记》。

如今,这座安丰古镇上已复建、新建了盐课司、范仲淹主题馆、王艮纪念馆、郑板桥生活馆、吴嘉纪纪念馆等名儒大家的纪念场所。虽然这些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布衣诗人、一代名宦的读书声早已经逝去,但当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吴嘉纪的盐民情怀……都能在这片盐场故地上找到印记。

(作者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