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照亮每一个稚嫩心灵

2020-09-07 10:42:34 来源:凤城泰州网

——新时期儿童纪录片的品质及其内涵

金震茅


摘 要:什么是儿童纪录片?儿童纪录片就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反映6周岁至14周岁年龄段儿童生活、学习等成长历程,准确地触摸和把握儿童的思想、心理特点并加以真切表达,具有一定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纪录片。本文分析新时期儿童纪录片具有的品质和内涵,强调要以纯真的童心、诚挚的情感和充满智慧的哲思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激发全社会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反思社会进程中儿童成长的真实话语,进而完成对儿童主体的影像关怀与利益发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纪录片;品质;内涵


儿童纪录片承载着用影像传达儿童生命世界的使命。我国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规定,年满6周岁至14周岁的儿童,均可加入少先队。什么是儿童纪录片?儿童纪录片就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反映6周岁至14周岁年龄段儿童生活、学习等成长历程,准确地触摸和把握儿童的思想、心理特点并加以真切表达,具有一定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纪录片。本文分析新时期儿童纪录片具有的品质和内涵,强调要以纯真的童心、诚挚的情感和充满智慧的哲思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激发全社会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反思社会进程中儿童成长的真实话语,进而完成对儿童主体的影像关怀与利益发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一、品质:童心、温情和哲思

新时期儿童纪录片应当充满积极向上的光亮,抱持向善向美的信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受众进行品德上的引领与浸染。一般说来,一部优秀的儿童纪录片应具有三种品质,即童心、温情和哲思。

1.童心

冰心曾经说过:“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对儿童纪录片来说,此话同样适用。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如果说,一个人的童年是记忆深处的一颗火种,或者说是辽阔苍穹下的一个纸鸢,那么,儿童纪录片便是照亮童年、光映童心的一抹和煦阳光,是点燃儿童智慧与梦想的一簇火把。只有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受众才能在儿童的天地里发现更多生活的美好,收获到更多童真的快乐。“小人国”是孩子们热衷玩的游戏,也是儿童放飞心灵的天堂,孩子们在“小人国”里快乐幸福地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导演的纪录片《小人国》,该片讲述的是在一所普通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在片中可以看到回归自然状态的孩子们,他们可以自由的结识小伙伴,自发的组织群体,孩子们在“小人国”里天真地笑着,放肆地哭着。这部纪录片选准了观察的角度,捕捉到了体现儿童内心世界的精彩瞬间。借助“小人国”这个窗口,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那晶莹剔透的童真、童心、童趣的一面。该片不仅展现可爱的童心,也为成人打捞起了记忆中正在消失的童心。再如华东交通大学“52聆侗”大学生公益团队拍摄的纪录片《芦苇》,该片为什么会在受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反响?就是因为该片在记录的过程中洋溢着童心,并善于撷取生活中富有童趣的片段或温馨的画面。如片中画面“小女孩在山坡上采集野花,然后小女孩站在高高的山岭上,目送着大家离开的背影,把摘下的花朵挥手抛向天空。顿时,空中纷纷扬扬的花雨随风飘舞,依依不舍之情和着花雨在天地间回旋”。该片在影像中给童心以最美好的回忆,让纯洁的心灵在快乐中尽情飞扬。

2.温情

新时期儿童纪录片不仅要讲故事,还要用故事传递爱、传递正能量。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人意甚至阴暗的一面,儿童纪录片应该蕴蓄“爱”与“美”,把温情带给儿童,让孩子们从小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养成拥抱阳光、蓬勃向上的乐观心态。

首先,走出伤痛、快乐成长。让儿童走出伤痛,重建信心,继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当下儿童纪录片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儿童纪录片《伤痛的童年》讲述有个孩子叫彭文乐,被拐卖后父母为寻找孩子吃尽了千辛万苦。后来经过多方寻找,彭文乐被解救回来。但是彭文乐一直处理不好与家里人的关系,而这些问题,在那些被拐卖后经解救的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让这些不幸的年幼孩子走出内心的伤痛,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快乐的生活?这也是该片所要揭示的问题。再如由中国人寿与北京焦波光影文化公司联合制作的国内首部聚焦汶川地震孤儿成长的纪录片《川流不息》,该片记录了以6位孩子为代表的汶川地震孤儿成长历程。讲述在社会各界关爱下,地震孤儿感受到了社会的亲情,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孩子们有了自我疗伤的勇气,重新树立起了生活和学习的希望。祝愿地震孤儿们能够走出伤痛,快乐前行,这也是纪录片《川流不息》的主旨所在。

其次,播种爱心,传递温暖。儿童纪录片润物无声地传递了善良、温暖、和睦、友爱的感情,像春风化雨一样润泽孩子的心灵。芭蕾是一种贵族的艺术,她是优雅与高贵的象征,学习芭蕾的一般都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女孩子们。可是在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端村的田野里,几个十来岁女孩穿着芭蕾练功服,在田埂上优雅地跳起了芭蕾……这是儿童纪录片《田埂上的芭蕾》呈现出的美好场景。纪录片《田埂上的芭蕾》讲述了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开展乡村艺术教育,通过“美的教育”影响农村孩子成长,改变农村儿童命运的故事。片中介绍已经考上专业的舞蹈学校的小女孩利用假期,在村里义务教其他小朋友学跳芭蕾舞,把爱心传承下去。播种爱,传播爱,这是艺术的力量,更是爱的力量。该片带着纯朴的温暖,把满满的正能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如福州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儿童纪录片《婷婷的烦恼》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婷婷的女孩,今年只有12岁,但是这个小女孩却承受着多数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家庭磨难,母亲离家出走,姐姐被大水冲走,家中只剩下患有疾病没有劳动力的爸爸和奶奶,以及还处在学龄期的弟弟和妹妹,婷婷不仅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还要照看家中仅有的几亩地。学费和家人的生活成了婷婷挥之不去的烦恼。但是,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这个女孩退缩,婷婷依旧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热望。该片用温暖的镜头捕捉那一个个灿烂温暖的瞬间,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机构的帮助下,这个苦难的家庭逐渐好转起来,婷婷的烦恼也随之渐渐烟消云散。

其三,爱与陪伴,亲情呼唤。城市化进程让普通家庭的常态生活成为留守家庭的一种奢望,因为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缺少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有关部门在四川省53个县实施为期3年的“童伴计划”项目。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呵护明天》讲述童伴妈妈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在童伴妈妈的帮助和爱心照看下,那些边远山区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爱心的吹拂下,逐渐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内心世界,童伴妈妈给儿童以真切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找回了家的感觉。旅游卫视播出的儿童纪录片《和你在一起》主题就是爱与陪伴。该片记录12个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特别是片中介绍受到全程免费资助的留守儿童来到父母工作的城市,让父母能够好好陪孩子一次,让孩子可以依偎在父母身边,完成爱的团聚,从而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纪录片《呵护明天》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内心渴望,同时也是期望更多的家庭温馨幸福。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亲情陪伴是永远无可取代的。

3.哲思

除了童趣和温情之外,新时期儿童纪录片绝不能少了哲思。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儿童纪录片要追求“以善为美”的精神高度与隽永的哲理。湖北电视台张以庆编导的纪录片《幼儿园》,该片对现实与理想的永恒矛盾作出了哲理性的思辨。如片中5次出现的舒缓的童声合唱《茉莉花》就是一个典型。纯真可爱的孩子如同芬芳洁白的茉莉花,他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瑕。可是生活在当代的儿童是否还能像花儿一样,在阳光雨露下自由成长呢?该片的主题寓意发人深省。再如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跟踪拍摄的纪录片《零零后》,这部纪录片通过对儿童以及他们家庭的记录,引发对当代教育制度、亲子关系、二孩政策等热点话题的思考。纪录片《零零后》让每一位正在成长的孩子以及家长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孩子正在成长的道路上,什么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我们应该授予孩子怎样的价值观?纪录片《零零后》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寻和反思,充满着生活的智慧和教育的哲理。

二、内涵: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儿童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新时期儿童纪录片必须要照亮世间的美好,照亮儿童前行的成长之路,做到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

1.引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拍摄的一批真实记录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纪录片,也开始进入受众的视野。

首先,诉说留守儿童真实生活。儿童纪录片的真实性特征,使其更有力量,能让更多的受众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纪录片《候鸟的孩子》讲述的是江西省新余市留守儿童现象。对于很多落后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屈指可数,甚至几年才能见一次。儿童的成长本该享受着爸爸的教育,妈妈的叮咛,可是这一切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往往成了奢望,父母的陪伴成了留守儿童心中期盼的念想。该片透过留守儿童的视角解读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表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再如荣获第四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类最佳创意奖的纪录片《加一》,该片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最真实的留守儿童加一的生活。对于只有7岁的加一来说,除了上学,还要负担繁重的家务。7岁的加一本该是享受童年快乐时光的年龄,而片中加一的脸上很少有那些天真烂漫的童真笑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其次,表现留守儿童乐观向上。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纪录片记录当今中国留守儿童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另一面。张艺谋执导的反映偏远地区儿童教育与发展现状的纪录片《180台DV的故事》,该片展示了孩子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和愿望,表达他们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在课间地头、家里家外,孩子们通过分发到的DV,自由记录自己和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镜头中受众可以看到,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挑战,贫困地区的儿童并没有退却,依然保持着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再如取景于福鼎市贯岭镇西山村德源学校的公益纪录片《栀子》,该片讲述在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意志坚强而又可爱善良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怀感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理念指引下,对生活保持着乐观与自信。片中有坚强懂事的春桃姐妹、活泼开朗的孩子、坚守乡村教育的教师,他们共同构成了留守儿童群体中的“正能量”,也正是有这样一种“正能量”的存在,受众才有理由相信:留守儿童的美好未来是可期可待。

其三,展示留守儿童怀抱梦想。儿童世界是一个神秘的王国,童年生活充溢着斑斓的色彩和盎然的生机。新时期儿童纪录片展现出了留守儿童怀抱梦想、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讲述在贵州省大方县对江镇元宝小学内,有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经过刻苦训练最终夺得冠军,这是儿童纪录片《奇遇人生》表达的内容。该片反映留守儿童因喜欢足球,热爱足球,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人生命运也出现转折。足球队中的留守儿童尽管从小没有父母的陪伴,但是因为有足球,未来就充满了希望与梦想,该片用影像呈现的是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拼搏精神。同样是表现儿童热爱足球的纪录片《踢球吧孩子》,这部由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拍摄的纪录片,讲述兰州市榆中县中连川小学在艰苦环境下开展校园足球教育,从而激励儿童自立自强的感人故事。该片充分展示了一群热爱足球的山区儿童,在简易的绿茵场上用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铺就自己的人生风景线。尽管在镜头中这些儿童的梦想在受众看来有些“原生态”,但是它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闪闪发光。片中的儿童用行动告诉受众,无论今后的挑战有多难,前面的路有多长,他们都会勇敢面对,因为梦想,正扬帆起航。

2.引发社会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众所周知,对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而童年的教育是人生迈出的第一步。 生活是土地,教育是水,每个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那样渴望长成参天大树。如何让儿童更好地迈好方向性的人生第一步?由北京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起跑线》,站在时代、家庭、孩子三个维度上,将镜头聚焦到了中国最早的独生子女一代。该片真实记录了近30个“00后”儿童及其家庭的成长故事,展示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父母群体为孩子铺就起跑线时的所思、所惑、所为,从而引发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当下的中国,把孩子送去国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由优酷与所以然工作室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这是一部通过观察国外的儿童教育实践,引发受众思考和分析的纪录片。放飞心灵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的?该片反映了多个国家不同形式的儿童教育,给受众以最真实的答案:童年没有教科书,童年生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童年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怎样才算是最好的儿童教育?片中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自由、尊重、平等,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对教育的基本期待。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勇敢,懂得独立,更懂得善待身边的人和这个世界,这是世界通用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毕竟,受教育的是孩子,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未来。

3.激发社会对少儿心理的重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对儿童而言,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北京卫视《博览》栏目首播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这是一部反映儿童独有的内心苦恼和宣泄个人情绪的纪录片。该片跟踪记录了18个孩子在小升初的压力下所产生的焦灼心理和外在言行。这些小学生面临小升初的压力,个人爱好和兴趣被扼杀,奥数、英语等课外班占领了周末时间,学习成绩成为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一场心理战争。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壮的体质,还应当具有健康的心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安全问题。获得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对看》描绘了两个生活轨迹不同却有着相似身份的孩子——林森和欣媛的故事。生活在湖南省湘西的一座深山里的林森,7岁那年母亲离他而去,父亲自那以后一直处于颓废。恶劣的自然条件、窘迫的经济现状,再加上学校老师对他的粗暴批评,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林森的价值观、人生观被严重扭曲。该片镜头多次捕捉到林生谈论生死的问题。他认为死没有什么,活着干什么呢,语气中充满了一种绝望心理。而片中欣媛虽然在北京一家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但欣媛母亲在欣媛1岁时就去西班牙谋生,直到欣媛7岁时才第一次见到母亲,却始终无法叫出“妈妈”二字。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两个留守儿童的命运在这部纪录片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或许,他们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4.表达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爱

智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更需要社会的关怀和慰藉。有人形容孤独症患者就像是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一生都无法逃脱冷漠和沟通障碍。也有人说孤独症患者就像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在各自的星球世界里独自生活着。但不管怎样,他们渴望有充满柔软的爱意,希望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由台湾金钟奖导演沈可尚执导的4集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该片从医学、伦理、道德、家庭等多种角度,讲述孤独症患者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用平等的视角,走近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如在第3集《遥远星球的孩子之我是蔡杰》中,有这样一幕:“橘黄的夕阳下,父子俩沐浴在温柔的余晖中。蔡杰和他爸爸一起骑车,一前一后,爸爸高大魁梧的身躯,蔡杰稚嫩瘦小的背影,在大自然里享受着骑行的乐趣”。在片中蔡杰的爸爸对蔡杰用心呵护,给予温暖。因为他认为:蔡杰虽然是孤独症患者,但是蔡杰的快乐很重要。只要有爱和阳光,蔡杰一定能成长为独特的自己,而不是所谓社会正常标准下的他。再如读写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读写障碍儿童主要在阅读与书写上存在困难。这些读写障碍儿童聪明可爱,却常常被老师和家长误解为是“笨”,或者是学习不努力。其实,读写障碍儿童学习很努力,却总是得不了高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讲述余心懿和文文都是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他们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做功课,学习很用功,但是成绩却很差,父母不理解,只会简单的把“笨”和“懒”的标签往这些孩子脑门上贴。作为家长和老师,如果有这样的错误认知,那么孩子内心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严重的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正视读写障碍儿童面临的教育缺失,探究家庭与学校的职责和义务,目的是帮助更多的读写障碍儿童走出阴影,重新踏上快乐学习的成长征途,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能够开放出属于自己最美丽的绚烂夺目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田颂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呈现.新闻世界,2015年第8期.

[2]黄小河.纪录片《小人国》里的孩子们长大了,十年后成了《零零后》.澎湃新闻,2017年8月20日.

[3]李满福.踢球吧,孩子!一部本土纪录片让足球飞舞.每日甘肃网,2019年11月1日.

[4]李俐.纪录片《零零后》:用12年跟拍“什么是好教育”.央视网,2019年9月6日.

[5]范英杰.纪录片《对看》:留守儿童的两种样本.财新网,2016年7月13日.

[6]范陈春  叶伏国.用镜头为留守儿童“发声” 纪录片《栀子》引关注.东南网,2019年3月2日.

[7]杨茜.纪录片《茨朗的孩子》封镜 追踪贫困山区孩子十年成长历程.中国新闻网,2017年2月8日.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中心总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