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周平红的“5颗心”
——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创作谈
■ 徐 平
〔提要〕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采用全现场记录、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素材精心选择,画面精致剪辑,实现了声画同步,张弛有度。
〔关键词〕媒体人 创新 工匠精神
2016年10月3日,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于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向全国播放,本片讲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周平红,祖籍江苏泰兴。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从原泰兴县长生中学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6年制),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17日下午2:00,泰兴市广播电视台《泰兴人》栏目组编导记者前往上海,准备第二天上午采访“泰兴之子”周平红教授。根据预约,周平红只有上午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中午十二点的航班就得赶往沈阳参加一个会议。为在第二天上午7点前准确地赶到周平红的科室,我们在上海中山医院附近的宾馆安顿好后,在偌大的中山医院找到了周平红科室的位置。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专题片《“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一片中,第三届雅典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大会主席评价周平红教授“是POEM领域,世界上最重要的医生”,法国内镜专家称赞他为“非常神奇的人,是我们的榜样,他脑子里有很多点子,是内窥领域里伟大的发明家”。
为做好《“大国工匠”周平红》一片,我们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工匠”之大巧破难》进行了多次观摩学习,并通过网络了解周平红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周平红的专题片,主要讲述了周平红在POEM领域的巅峰成就,其中没有采访他的同事,没有采访他的病人,没有涉及周平红成就为POEM领域世界级专家背后的故事。为此,本片编导确立了讲述周平红成就为世界级医疗专家背后的故事的主题,在采访拍摄前期,本片编导拟定了采访提纲发给周平红。
2016年12月18日上午七点前,摄制组赶到了周平红的办公室,这时候,周平红已经在巡查病房。紧接着,采访拍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跟随着周平红匆匆的脚步,摄制组摄制了大量鲜活生动的镜头,掌握了第一手属于自己的素材。
2016年12月29日,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长16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在泰兴电视台新闻、综合、生活频道播出,并通过“泰兴网”、“泰兴人”微信公众号、“智慧泰兴”APP向全社会播放。在2016年度泰州市、江苏省电视社教专题片评比中,该片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虽然近距离采访拍摄“大国工匠”周平红只有短短的三个多小时,但这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农家子弟,这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国际著名教授,这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国工匠”,给摄制组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摄制组深深体会到了周平红在医界攀登,杏林求索的道路上不寻常的“5颗心”。
奋进之心。周平红出生在原泰兴县长生乡一个普通农家,1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在父母亲和老师们的教导下,从小就天资聪颖、好学上进的周平红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高中毕业那一年,周平红以高于重点大学录取线48分的优异成绩,考取6年制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山医院工作,并于2003年取得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梦想照耀着周平红奋进的心灵。
工匠之心。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食管肌肉与黏膜间毫米级夹层打开手术隧道,这是国际推崇的 “神奇”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手术,周平红就是创造这种“神奇”的中国医生。POEM手术,又称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目前全世界共完成5000多例,周平红和他的团队完成了2500多例,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1个月,年龄最大的98岁。周平红匠心独运,妙手回春,手术后病人平均2.4天就可以出院,效果好,恢复快、花费少,让世界各地的患者重拾生命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而在十年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最先进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中国还落后于日本,十年后的今天,周平红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却成了包括日本医生在内的国际内镜医生学习的标杆。
仁爱之心。在上海中山医院采访拍摄虽然仅有几个小时,但摄制组深切感受到了周平红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了他的医者大德。巡查病房时,他耐心细致,问长问短。对远道而来的病人,他总是尽快地为他们做好手术,为他们节省生活和医疗费用,让他们早日回家。
创新之心。2016年这一年,周平红担任主任的科室完成内镜检查十一万五千多例,病人来自世界各地,病情各有不同,周平红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不断总结提炼,并写成论文发表,著书立说。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周平红才能不断精进内镜技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化“一般”为“神奇”,从一个左撇子,潜心苦练到 “双手互搏”的境界,成了“匠人中的匠人”。
师者之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1986年7月周平红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算起,这位外科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博士生导师,已经成长为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ESD学组组长,上海市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技术委员会主任。每年周平红都要参加多场次各类国际消化道肿瘤会议,现场演示手术,发表演说,把自己宝贵的知识技能无私地传授。十多年来,周平红几乎到过国内所有三级甲等医院和30多个国家推广微创技术,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医生在他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
奋进之心、工匠之心、仁爱之心、创新之心、师者之心。周平红凝聚一身,创造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神奇。如何在短短的16分钟专题片中表现这种神奇呢?
一是全现场记录。2016年12月18日上午九点,根据安排,周平红将为来自福建省的一位患者做内镜下食道平滑肌瘤切除手术。手术开始,周平红双手灵活娴熟运动,电子显示屏上清晰地反映着手术过程,周平红不时轻声交代助手。肿瘤切除,伤口缝补止血,前后共23分钟时间。患者家属在接受本片编导采访时由衷地说:“周教授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又热情,又真心,对病人非常好。而且简单,手术也很爽快,不会拖泥带水。”手术现场的全记录,是这样真实可信,周平红高超精深的医疗技艺是如此令人敬佩叹服!
二是多角度反映。为立体地表现周平红的工匠精神,本片采访了周平红的多位同事和他的病人。内镜中心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姚礼庆教授说:“他的工匠精神,对我们科室的影响很大,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非常受鼓舞的。”内镜中心主治医师李全林博士说:“周平红主任充分把中国的内镜事业,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内镜中心护士长王萍说:“这个主任,我们每一个员工都引以为傲的。”本片编导记者采访拍摄时,见到了一位即将出院的小伙子李琛,上海本地人,贲门上长有十五公分的肿瘤,疼痛得连水都不能喝,来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就诊后,周平红亲自为他成功手术。周平红介绍李琛的病情说:“他那个十五公分的肿瘤长的位置不好,长在贲门,以往要外科开刀的,他贲门就保不住,贲门保不住,他这一辈子就不能吃不能睡。为什么?他一吃了就反流,一反流就呛到气管里。” 李琛感慨地说:“没有周主任,我完了。我要是开外科手术,那我这个食管贲门全部都被切掉了,我下半辈子不知道怎么过了。”多人物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平红“大国工匠”的风范和影响力。
三是精心提炼剪辑。在上海中山医院的采访拍摄,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但每一分钟的时间摄制组都利用得充分完全。周平红巡查病房,参加护士组的晨会,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亲自手术,各类奖状证书,抓拍……摄制组拍摄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与提炼,这考验着摄制组的功力。撰写解说词前,摄制组看了一遍素材,所有的同期声与采访都整理成文字,解说词写好后,后期编辑精心耐心细致剪辑画面,做到声画同步,节奏张弛有度,背景音乐切合主题表达。
摄制专题片《“大国工匠”周平红》的过程,是摄制组向“泰兴之子”周平红学习的过程,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媒体人也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唐代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发明家爱迪生六千多次实验, 最终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磨出了脚印。对于媒体人来说,有了工匠精神,我们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主流媒体的新突破、新境界。
(作者单位:泰兴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