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没有硝烟的战场

2017-06-26 10:19:41 来源:凤城泰州网

没有硝烟的战场

——谍战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及其表达

■ 金震茅



〔提要〕谍战题材纪录片一直以悬念丛生的情节、紧张危机的场景、机智勇敢的人物设置等特点,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谍战题材纪录片反映的是硝烟背后隐蔽战线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和事。本文分析了谍战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通过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秘密,探寻解读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缘由脉络;告诉受众谍报战场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关键词〕谍战题材纪录片 内容构成 表达

谍战题材纪录片一直以悬念丛生的情节,紧张危机的场景,机智勇敢的人物设置,以及善与恶、生与死、信仰与背叛种种考验面前的人性深度诠释这些独有的类型特点,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爱。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谍战题材纪录片反映的就是在硝烟背后的隐蔽战线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和事。本文分析了谍战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通过解密档案中的历史秘密,探寻解读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缘由脉络。通过故事化的叙事表达,告诉受众谍报战场上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一、现代历史事件中隐蔽战线的影像文存

谍战题材纪录片通过大量史料方面的查证与档案资料的挖掘,用影像反映谍战战线上的人们在硝烟背后的生死角力,让枯燥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与英雄主义情怀。

1.惊心动魄的卧底生涯

在我党与敌人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有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是他们却因深入龙潭虎穴而步步荆棘、处处陷阱。他们不用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但是他们传递出的一张纸片、一句话可能更胜于千军万马的厮杀。熊向晖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后三杰”之首,在1937年至1948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一直潜伏在国民党胡宗南的身边,为我党传递情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5集纪录片《暗战——硝烟背后的较量》第3集《潜伏传奇》就介绍在1937年,一个名叫熊向晖的清华大学学生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来到了国民党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身边。熊向晖进入胡宗南部后,获得了胡宗南的赏识,成为了他的机要秘书兼侍从副官。从此,胡宗南部大量珍贵的情报通过熊向晖送往了中共中央。“党国栋梁”实为中共特工;千钧一发之际他让国民党“闪击延安”的计划破产,毛泽东盛赞他“一个人可顶几个师”。在这期间,熊向晖多次经历生死时刻,却最终都化险为夷。解放战争胜利后,熊向晖全身而退,离开了胡宗南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长期战斗在党的统战和外交战线上,为党的统战和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9月9日,熊向晖去世。波诡云谲、暗战无声,熊向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就像“向晖”一样,面对黑暗仍怀揣光明,用他的机智,为共产党传递着国民党的情报。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战役中,都会有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投诚,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将领中有些是弃暗投明,有些则是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共党员,他们在关键时刻策动起义,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纪录片《暗战——硝烟背后的较量》第4集《卧底将军》介绍的原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纪录片《卧底将军》讲述了他们凭着非凡的智慧,胆量和胸怀,卧底敌营,处变不惊,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勇斗日寇的谍报智谋

战争,人类进化史不曾停顿的游戏。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鲜血与火光,组合成战争的旋律。在战争的交响乐中,有明火执仗,炮火硝烟,也有谍报智谋,隐形杀戮。1932年的冬季的呼伦贝尔地区,一群荷枪实弹,面目狰狞的日本关东军入侵呼伦贝尔,一个原本圣洁宁静,美妙祥和的草原遭受突如其来的蹂躏。然而,有一群激情澎湃,豪气冲天的热血青年,心中燃起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火焰,他们凝神思索,斗智斗勇与日寇展开巧妙周旋,谱写了一曲悲壮感人的乐章,发生了一个充满理想,浸满鲜血的真实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3集纪录片《马背谍影》介绍在70年前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一支由苏联共产国际领导的红色秘密情报组织呼伦贝尔情报小组,围绕诺门罕战争和海拉尔日军北山要塞工事,与敌周旋,斗智斗勇,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英雄精神,用生命谱写了胜利的凯歌。他们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不论是在世界共产国际史上,还是中国抗战史,苏蒙军事史上都是重要的闪亮的一笔,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为共产国际提供的情报对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如《马背谍影》第2集讲述1939年6月,狂妄的日本关东军在中蒙边界突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诺门罕战争。不断增加的兵力使苏蒙联军毫无喘息的时机,苏联派出朱可夫元帅亲临指挥,然而没有情报战局依然没有改观。在这一时刻,额尔登必利格做出勇敢的决定,同意了自己的女儿玛如昔打入日军后勤部窃取情报。哈斯巴特尔作为接应一次次完成了搜集日军情报的任务。几个月后苏蒙联军逐渐掌握了日军物资信息,在战场上朱可夫重新部署,调配军队,艰难地打开了局面。呼伦贝尔情报小组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加速了二战东方战场胜利的进程。

3.走向新生的特工传奇

国民党中统少将郑蕴侠,解放后在四川和贵州潜伏达8年之久,其逃亡经历离奇。郑蕴侠直到1958年才落网,是在大陆最后被捕归案的国民党将军。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拍摄的7集纪录片《迷徒》再现了郑蕴侠传奇般人生中的人和事。郑蕴侠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老人,他的手上不仅有着在台儿庄战场上手刃日寇的功勋,还有校场口惨案中亲手捧喝民主人士所留下的鲜血。作为全国解放后遗留在大陆的国民党高级特务,周总理曾亲自下令一定要将他逮捕归案。凭借专业素质,孤身一人的郑蕴侠与我公安部队展开了长达8年之久、辗转西南数千里的暗战,最终落入法网。在共和国的改造下,他重新检视了自己的前半生,从此洗心革面,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2009年7月10日,102岁的郑蕴侠走完了他传奇一生;他的亲属曾言:“他(郑蕴侠)还有最后一个心愿没有实现,就是回重庆校场口看看,他想站在历史面前忏悔。”纪录片《迷徒》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上世纪前半叶政权更迭之际几十年间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历程。

4.“双面间谍”的情报生涯

“双面间谍”又称“双料间谍”、“两面间谍”,即具有双重间谍身份的间谍。其中主要是一国间谍情报人员因某种关系,为另一国情报机关服务。007系列电影的原型就是人称“千面间谍”的波波夫,他是前苏联派出的双重间谍,二战时期在苏联西线的对德战场,波波夫可谓大名鼎鼎,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苏联在东线的对日战场也派出了一个波波夫,而且一度让日本关东军闻之色变,他就是代号“波波夫”的齐齐哈尔东线情报站负责人张永兴。重庆卫视播出的纪录片《红色国际特工——代号“波波夫”》掀开了中国谍报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一页。1935年4月,齐齐哈尔的日军经常探测到异常电波,于是他们采取紧急行动,在整个城市开始断电排查,但排查了很久也查不到电台的位置,其实这异常的电波是一个代号为“波波夫”的情报组织发出来的,二战期间,他们搜集到大量的日军情报,有些甚至是绝密情报,他们通过秘密电台发送给一江之隔的苏联远东情报部门,这个情报组织像一根鱼刺,插在日本人的咽喉。这个神秘组织的负责人代号“波波夫”,他的中国名字叫做张永兴。1936年关东军宪兵队在中国北部城市齐齐哈尔,破获了一起“张惠民特大通苏间谍案”,时任关东宪兵司令官的东条英机,秘密处死了化名为“张惠民”的张永兴以及同案的8位情报员。1988年国家为张永兴和张克兴两位烈士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并在齐齐哈尔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树立了他们的铜像。几年之后,日本老兵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亲自来到张永兴墓前并找到张永兴的后人磕头谢罪。纪录片《红色国际特工——代号“波波夫”》首次披露了大量的当时日本关东军机要档案,通过数十位当事人亲属以及专家的倾情讲述,穿越重重迷雾揭开了许多历史真相,让张永兴这个为中苏两国情报部门工作的“双面间谍”,重新展现在受众面前。

5.谍报女杰的萍踪侠影

影片《风声》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谍战女英雄的怀念,这些传奇的女英雄大多容貌美丽,出身名门,同时又胆略过人,对革命满腔热忱,其实在《风声》中顾晓梦的身上重叠了多位谍战女英雄的身影。顾晓梦面对死亡的决绝,让人们不难联想到现实中的谍报女杰,张露萍,她领导的“红色电台”犹如一柄利剑,插向敌人的心脏。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集纪录片《密战:魔窟女杰》上集讲述1939年,一个名叫黎琳的女共产党员从延安来到重庆,秘密执行一个潜伏计划。她化身成国民党军官张蔚林的妹妹,在国民党军统电讯总台内部秘密组建地下党支部,领导潜伏在其中的地下党员张蔚林和冯传庆展开情报工作。为了配合潜伏计划的需要,黎琳从此改名张露萍。1939年12月,通过张露萍等人发出的情报,党中央破获了戴笠亲自部署的一个针对边区的潜伏计划,这件事为张露萍的特别支部安全埋下了祸根。纪录片《密战:魔窟女杰》下集介绍到1940年,张蔚林在值班的时候不小心烧坏了电台的真空管,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国民党会关张蔚林禁闭,更会对他进行审查,整个特别支部都可能暴露。张蔚林乱了阵脚之后找到自己的上司和老师董艺三求救。在这个举动下,国民党军统头领叶翔之发现了张蔚林的反常,更从他家搜查出了绝密情报的纸条,张蔚林被捕。当天夜里,戴笠亲自主持了电信部门的搜捕,大批共产党特工被捕,冯传庆侥幸脱逃,将情况报告给了叶剑英。但在转移过程中仍不慎被捕。在严刑拷打之下,安文元叛变,供出了特别支部的情况,让国民党得以设下圈套,逮捕张露萍。张露萍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异常勇敢,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的信息。直到1941年,张露萍等7人被转移到息烽集中营,1945年抗战胜利,张露萍等7名烈士被国民党军统杀害。

二、影像呈现的叙事张力及其故事表达

谍战题材纪录片中的谍报人员个个身怀绝技,通过变换身份,使用各种特殊手段打入对方核心机构,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情报以极隐秘的方式传递到本国情报机构。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重大的战役结局得以改变,许多重要人物的命运从此转折,整个战争的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间谍成为各国不为人知的高度机密,随着战争的远去、大批档案的解禁,他们当中的部分故事被公开,间谍工作与生活的片断才为世人所了解。谍战题材纪录片通过解密档案,告诉受众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事件和传奇背后的真实故事。

1.真实还原的叙事策略

谍战题材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毛泽东第一次国事出访,潜伏在大陆的敌特突然活动频繁,神秘而又诡异的电波在首都上空如风随行。一件建国初期的反特大案,一场与敌人特务的斗智斗勇。北京卫视首播的纪录片《智擒“0942”》揭秘1950年北京破获敌特万能潜伏电台的经过,生动再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惊心动魄的交锋。纪录片《智擒“0942”》讲述了从神秘女子牵出背后潜伏的敌特电台,杀害江姐的凶手直接指挥特务行动。最后潜伏特务被公安干警入室逮捕,同时查获了枕边密码本和一把上膛手枪,该片运用珍贵现场影像,真实还原了抓捕瞬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系列纪录片《隐蔽战线》通过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再现了曾经在隐蔽战线上战斗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记录了那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在纪录片《隐蔽战线2》第5集里,主角就是一位曾经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一位美丽可爱的女性——张露萍。片中除了表现她与军统作斗争的过程,还再现了她的婚姻和情感经历,请到她的丈夫讲述他们的故事,用口述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再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为了革命理想离开新婚丈夫奔赴情报工作一线的画面。张露萍身着红衣服拉歌的场景、寄给丈夫的水果糖、表达思念之情的信,这些细节更真切地还原了历史,也更立体地再现了一位青春活泼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的忠诚。

2.主持讲述的表现艺术

法国著名叙事理论家日奈特在《论叙事文话语》认为,叙述者可以说明文本的叙事结构,可以在某种元语言的话语中起作用,以标志出话语的衔接、关连、内在联系,总之,即内在组织。谍战题材纪录片努力在“说”好故事上下功夫,故事的编织又做到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种主持叙述的表现形式现在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所采用。《档案》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纪实栏目,由一个特定的,极具个性化的讲述者(主持人)现场讲述和展示为基本形态。如《档案》播出的纪录片《谍战上将李克农》《雪原谍战》等,重视和强化主持人的讲述力度,使得故事情节起承转合,错落有致,推动了纪录片中故事的发展。再如由上海纪实频道播出的19集大型历史纪录片《谍战揭密》,内中具体收录了:《霞飞路侧的枪声》《生死四十八小时》《爆竹声中的穷途末路》《不是我,是风》《揭密“二·六”轰炸》《牡丹花后的万能台》等。这些纪录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节奏更快一些,带有海派特色。这些优秀的纪录片的共同特点是:在不违反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的原则下,借鉴影视剧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主动挖掘、记录事件或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原本真实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好看。这种主持者叙述故事的方式不仅仅是出于谋篇布局的需要,客观上还起到了把握叙事节奏的作用。

3.悬念设置的叙事方式

悬念手法的使用使得谍战题材纪录片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它的每一集都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由一个引子引出人物和事件,再由一个接一个的悬念铺陈整个故事。尤其是每一集里面总有一个焦点情节,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重重悬疑,调动了受众的紧张和期待情绪,使之充满了扣人心弦的纪录张力,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7集纪录片《隐蔽战线1》中的《龙潭三杰》(上下集)里,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中共组织因核心情报人员叛变而差点被彻底摧毁的事。1927年,4·12政变后,中共上海党中央被迫转入地下,而在周恩来的巧妙安排之下,一个三人情报小组也在这时潜入敌人心脏,龙潭三杰这个名字,是源于周恩来对李克农、钱壮飞、胡底三名中共中央特科情报人员的总称。三人共同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利用自己在国民党政权中的职位便利,为中共的地下工作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这个情报小组乃至整个上海党中央都在1931年4月25日被推向绝境。纪录片《龙潭三杰》在情节安排上,不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将时间线打乱。先是交代黎明被捕,黎明是谁?设置了第一个悬念。从受众的接受心理上来看,设置悬念,面对悬念的神秘或危机感,会促成受众的担心、猜测和心理期待,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加观赏欲望。化名黎明的中央特科重要负责人之一顾顺章在武汉突然被捕叛变。因为顾顺章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而顾顺章对于中共地下党的全部组织了如指掌。这就抛出第二个悬念,也是最重要的悬念:中共如何度过面临着一个关乎存亡的巨大危机?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使故事叙述充满了紧张、刺激等视觉和听觉元素。《龙潭三杰》片中讲述一个机要员把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卷宗送到机要秘书钱壮飞手中。钱壮飞翻开卷宗,里面是绝密电报,电文内容是: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并已投降,如能迅速转到南京,三日内可将中共机关全部肃清。钱壮飞焦急万分,立即吩咐交通员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去上海,将情报送到李克农手中。李克农将情报连夜通知了领导人陈赓、周恩来。根据这一情报,党中央采取了断然措施,废除了顾顺章知道的全部暗号和接头方法,中央机关全部转移。纪录片《龙潭三杰》讲述的整个故事悬念迭起,险象环生, 始终以曲折惊险的叙事,带领受众在“悬念”与“解谜”之间游走。直到最惊险的最后一刻才破除悬念、化解危机。这种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观赏积极性,引发了受众的追看与共鸣。

参考文献:

[1]李炳钦.故事推手:纪录片叙述者的叙事功能探析.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6期.

[2]兰景婷 郭伟.意义坚守下的暗战 ——以《隐蔽战线》为例看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声屏世界,2011年第8期.

(作者系常熟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