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化|黄俊林:年味

来源: 编辑:李子韵 2025-01-29 14:16:47 查看数:0

(一)

年味,就是过年的气息和样子。

春节,是所有节中,最喜庆和热闹的节。年转四季,人长一岁,辞旧迎新,展望未来。民间有, 过了腊八就是年,等到了正月十八,年方告段落。总体,现在的年味已淡薄。因为,过去过年,就是吃好,穿好,走亲访友。现在,平时都能做到,访友,沟通先进了,微信,电话即可。在我老家泰州,记得这个时候,应是腊鱼,肉,鸡飘香,家家忙着灌香肠。到了腊月二十左右,蒸馍头,洗床单,购年货。人们见面,招呼也改成买年货了?

当今,以中青年为消费主力军的购买为网上。便捷省时,应有尽有。炮竹声声除旧岁,万花簇朵喜迎春。这就是人们过年的心态。门上贴对联,小孩跳,大人笑。厨房阵飘香,桌上色味型。江南,虽说有古朴的人文,但当下,确没有年味。平时啥样,过年啥样。就是多了放假在家,也不拜年,初一见面都不道一声新年好。春节期间,街上几乎看不见人,外地打工的都回老家了,当地人又不喜串门,更显冷清。老家泰州人的年味,奔腾,喜庆,豪放。江南人却矜持,涵蓄,内敛。不管哪一种,开心就好。不写了,上街,买年货去了。

(二)

久居异地,思恋乡土,是天伦之旅皈向之心。闲暇,弄点儿时的菜肴,聊补思乡无米之炊。儿时,家里经常吃的,大椒炒豆干,和吃冬瓜,丝瓜时,连皮也切成丝,炒大椒。丝瓜皮绵软,而冬瓜皮嫩脆。用俏皮的泰州话说,打个巴掌都不丢。泰州菜,属维扬风味,嗯,扬泰是一家。风俗相近,口味雷同。扬州炒饭,火遍全国,而我们泰州炒饭,是它的姐妹篇。泰州炒饭,就是米饭炒青菜,又名酸饭。炒时加上猪油(脂油),吃时挑上一筷咸酱,那感觉,乖乖弄里咚,不要不要滴。

过年,除包馒头,甜生姜,必不可少的水煮花生米。淋上麻油,洒上大蒜花,年味,尽在其中。这麻油,可是画龙点睛的神笔,不可狂浇,而是三鬃带一甩。鬃,猪毛,就是用猪毛沾上麻油三下,洒在菜上,最后还要甩一下。可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是何等的艰辛?泰州还有一名菜,用茨菇片,肉片,黄芽菜片,大椒,炒大蒜。这道菜,是正宗的泰州菜,又名泰州小炒。你若上饭店,对老板说,来盘泰州小炒。稍会,未见菜样,已闻其香的泰州小炒,令你唾涎三尺。也有朋友说,这是姜堰小炒,不是你们泰州菜。嗯,泰州姜堰本是一家,亘古都在一锅里吃饭,从前是泰州县,今天是泰州市。至于一个小炒菜,还分什么彼此?

(三)

说个笑话,过年,两友相遇,甲对乙贺好,新年好,恭喜发财。乙友无动于衷,擦肩而过。甲觉不爽,追上乙,说,亥,我刚才说的话,不算数。在苏南过年,并非笑话。当地人,毫无过年意识。大年初一,见面都不贺好,也不贴春联。至于买新衣服,包馒头绝无。平时啥样,过年啥样。热闹,是人多热闹。可苏南地区,一到过年,街上拿棒都打不到个人,只有汽车嗖嗖而过,如同防空演习,极目不见人。

苏南以外地人为多,逢节返乡。当地人又不喜串门,冷清是必然。记得我家乡泰州,那过年的场景,如腾龙庙会。街边琳瑯满目,小摊绵延,提蓝小卖。卖馄饨的,豆腐脑的,汽球,甘庶,罗卜,套圈,耍把戏,玩猴的。还有家乡有正月十三上灯的习俗,过年,手艺人就开始卖各式灯笼。虽然后来有了城管,但城管这几天,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民同乐,人性执法。反观江南苏州地区,本来春节街上就冷清,连个给人民拜年的标语都没得,更别提彩旗,粉带。过年,江南人只是放几天假而已。景区没有一处流动摊贩,商户卖的东西,贵得吓人。豆腐脑,二十一碗,只能喝几勺。臭豆腐,十元二块,只有麻将大小,撸串十元一串,只有可怜的三个肉钉。买东西不是剃头,是杀人。街上的城管,比游人多,个个沉黑着脸。年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乡愁,更是美好的萦怀。

(四)

小年已到,春节将近,打马光阴过新年,披雪归乡踏旅程。日子真的好快,还没想好如何喜度新春,就已来到小年门楣。

春风一夜到江南,落叶僻壤是过往,寒灯初上梨花雨,喜乐眺望眉宇唱,谁家冰心在玉壶?何曾几时追时光?

韶华远去,来日方长。时间从来没有偏爱,耐心就在弹指之间,儿时那些急切的盼望,如今已成为挽留不住的往事情长。一个转身就是一年,眨眼之间,白发不见青丝郎。

春光你好!岁月的路上与你相逢,来日的旅途与你握手。你是心所期望的来日方长,你是红尘里,不见不散的缘分注定。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那些来日方长,原来就是今天的缘聚缘散,后会有期。岁月留不住往事,美好挡不住流逝,一生的行程里,只有因果报应,没有在劫能逃的说慌。

一月两个年,明年两个春,好事成双,吉星高照。站在雨雪里,向往春天,一半烟火,一半诗意,我坚信:心若温暖,冬日也能婆娑生香。没有冬藏,哪来的夏放?擦肩而过的你,滚滚红尘中,是我难舍的希望。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李子韵

责编:刘丽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