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展示新业绩》之七:深耕文化之脉 筑牢文明之基
- 21-09-22 17:07:20
- 阅读量:0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泰州市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让文化滋养每个市民,让文明浸润整座城市,为文明城市创建汇入强大文化凝聚力。系列报道《喜迎党代会 展示新业绩》今天请看第七篇《深耕文化之脉 筑牢文明之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泰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强化文化引领,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以优质文化服务熏陶人,以特色传统文化涵养人,更好构筑人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在吴同甲故居的基础上新修建的吴同甲故居纪念馆位于海陵区海阳东路与海陵北路交叉口。该馆根据吴同甲回乡之后生平事迹修建,形成了吴同甲故居、蒙学馆、医馆等“1+4”的展馆格局。
吴同甲,清末泰州人,翰林院讲学士。晚年吴同甲回到泰州后,以出色的医术造福百姓,在民间留下不少佳话。2020年起,海陵区收集、甄别大量文献资料,修缮吴同甲故居纪念馆,将吴同甲开设蒙学馆教授幼童识字、为百姓看病等生平事迹设置主题展厅,以“1+4”的展馆布局免费向公众开放。
吴同甲故居纪念馆讲解员王佳丽:“以实体空间为依托,以公益性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入街道、医院、文化馆、图书馆等各类资源,将其植入到一个个活动、讲座、现场体验等活动中,为市民提供不同的文化体验方式,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乃至再创造。”
泰州不仅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还有红色文化、江海文化、盐税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泰州各地深度挖掘历史积淀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修缮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文化游园等。这些建筑既兼顾基因延续、文脉传承,又强化城市现代化功能、特征和品质,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钱成:“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是新时代城市文明创建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特别是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与创新,能够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同时也是百姓生活的新体现。”
文化让城市更文明,让百姓生活更幸福。最近这段时间,海陵区城南街道莲花社区居民陈建梅十分开心,她组建的“快乐舞队”从露天广场搬到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舞蹈房。莲花社区退休职工较多,在相关部门帮助下,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从原先的500平方米升级改造成2400平方米,增加了图书室、多功能室、中老年文体活动室等,成为社区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
海陵区城南街道莲花社区党委副书记袁婷:“现在有8大类服务项目,日接待量达到300人次。”
像这样的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目前泰州市有近2000家。
在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同时,泰州市还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源,打造集信息发布、资源融合、服务惠民等全方位多功能于一体的“掌上文化馆”,真正实现让市民足不出户尽享公共文化服务。
泰州市文化馆馆长徐振斌:“线上服务这一块,我们是加大服务内容的建设,开设网上展厅、网上剧场、网上课堂一系列网上服务栏目,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
如今,泰州正在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力争到2023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让水城一体、形神兼备、古今辉映的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泰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杨松杰:“下一步,我们将以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为抓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首先,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奠定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加大公共文化向基层倾斜力度;再次,进一步丰富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的产品,满足人民文化获得感。”
全媒体记者:王彬彬 翟旭阳
编辑:徐佑阳
责编:邵晓霞
审核:莫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