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泰州
10月21日至2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和省主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泰州,开展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深入探访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进展、新成就,宣传展示“十四五”以来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
采访团首站来到扬子江药业集团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实地探访企业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近年来,该企业积极融合现代科技,首创中药整体物流与机器人投料系统,实现生产执行系统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构建了从中药材前期处理到提取的现代化整体解决方案。今年,企业又实施环维车间沼气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解决了行业顽固性废弃物处理难题,为同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资源化利用方案。一系列创新举措赢得了采访团成员点赞。
中国新闻社记者孙权说:“我感觉泰州的企业自动化或者是智能化这种程度还是蛮高的,特别是扬子江,一方面是智能化比较先进,另外一个它又有环保理念。至少从一两个企业可以看出,整个泰州绿色发展的理念应该还是贯彻比较到位的。”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绿而兴。近年来,泰州聚焦“大海新晨”四大产业标志,不断做大做强以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8+13+X”链群体系,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采访团深入探访亚洲规模最大火电二氧化碳捕集及综合利用项目,了解煤电行业减排的新技术路径。该项目2023年6月满负荷投运以来,已连续稳定运行800多天,累计完成二氧化碳销售44.4万吨。
在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团走进企业展厅和锂电铝壳电芯车间,解读高质量发展“密码”。今年,双登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出国内首款通信低温智能钠离子电池,成功实现了钠离子电池零下20度的满功率充放电,循环寿命超过4000次,成本降低30%以上,有效解决了行业难题。
经济日报记者蒋波说:“这次来到泰州调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泰州市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一个是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一个是能源产业的绿色突围。这两个产业看似在不同的赛道,但是它们都在强链补链上有着共同的创新逻辑,也在深度推进着泰州的高质量发展,这也给我们采访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扬子晚报记者薄云峰说:“不仅仅是医药城,还有新能源,还有环保,我想在下面高质量发展中,能看到它更加广阔的前景,能给泰州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溱潼镇河橫村和湖南村,以及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采访团深入一线,实地走访,了解当地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活力的生动实践,切身感受乡村振兴试验田里结出的累累硕果。
光明日报记者朱张蕊说:“泰州这两天的行程作为我们‘活力中国调研行’非常重要的一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光明日报》可能会更加关注,首先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这个点,在我们整个调研过程当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一个点,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泰州的样本。”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杨雯说:“东罗村为什么可以吸引到国际的眼光?一方面它做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可以延伸农产品的价值,让农民得到增收,同时它也搭建了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能够为乡村振兴输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另外一方面,就是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我想东罗村也只是泰州的一个缩影,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个也是我们这次报道的重点的内容之一。”
泰州泰美,泰想你来。经过两天密集采访,采访团的记者们挖掘到了一大批真实鲜活的素材,记录下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展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刘媛说:“在泰州采访的这两天,我走到了各个企业,来到了泰州的乡村,到处都让我感受到了泰州发展的活力,也给我自己的采访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回去之后,我会把自己采访到的素材好好地整理一下,把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好地展示出来。”
记者:梁军 徐晨曈
编辑:钱宇璇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 祝贺|中建钢构一项技术获省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认定2025-10-23
- 关注|泰兴“琴韵小镇”亮相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2025-10-23
- 聚焦|央视报道兴化:干垛菊海迎霜降 河蟹肥美正当时2025-10-23
- 关注|江苏省2026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办法公布2025-10-23
- 速看|试点取消中考?回应来了!2025-10-23
- 慈善|六份爱心暖重阳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