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攻姜堰!新四军“老虎团”显神威……
编者按
八十多年前,山河破碎。烽火岁月里,泰州大地见证无数不屈的抗争。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抗战烽火 血色记忆》专栏,带您回望烽火,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勇敢队,勇敢队,
姜堰战斗显神威,
哪怕顽军硬如铁,
勇敢队好比打铁锤,
谁敢抵抗和反对,
铁锤砸他粉粉碎……
在这首旋律激昂的《勇敢队之歌》背后,是85年前新四军主力团“老虎团”在泰州姜堰战日伪的故事,这首歌不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支英雄部队与姜堰生死与共的传奇篇章。
“老虎团”这支有着85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前身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1938年6月,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成的二团挺进苏南茅山敌后,先后进行数十次战斗,连战皆捷,创下新四军江南首战日军、首俘日军、首克日军据点、首夺日军占领县城的纪录。
姜堰战斗显神威
1940年,陈毅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北,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盘踞兴化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不断制造摩擦,指令驻防姜堰的保安九旅张少华严密封锁新四军粮源。张少华依靠运盐河,在姜堰四周水陆要道口构筑有三十六座硼堡,四周有电网、铁丝网、鹿岩等防御工事,吹嘘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为粉碎韩德勤反共阴谋,打破给养封锁,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攻打姜堰。
9月12日晚,新四军攻击部队开始进攻。“老虎团”所在的二纵担任主攻,挑选优秀干部战士组成勇敢队,泅水过河,越过沟堑,举起大刀向电网砍去。由于电网带电,加之敌人火力交错,攻击受阻。指战员们分析情况,研究战术,连夜从铁匠铺借来长柄铁钳,用轮胎内胎包裹着铁钳柄和刀把去剪电网,再用门板压上去,顺利突破镇东北角。
13日晚再次发动攻击,二纵司令王必成亲率“老虎团”攻进镇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顽军指挥部,再向四面开花。
△“老虎团”老照片 左二:王必成
14日凌晨战斗胜利结束,歼灭敌人1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张少华落荒而逃。
姜堰攻克后,当战士们以整齐的步伐走进街头时,夹道欢迎的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敲锣打鼓,欢声雷动。在岱岳寺小学举行的欢迎会上,陈毅即席讲话,表示为抗日救国,新四军愿与人民一道共赴国难,感谢姜堰人民箪食壶浆,热情接待。新四军文工团在岱岳寺广场演出文艺节目,秧歌队、口琴队街头表演宣传抗日救国。家家户户红灯高挂,街头巷尾簇满人群,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这次战斗中,“老虎团”一营副营长萧忠廷等人壮烈牺牲,战士们用刺刀镌刻了纪念碑。
1941年,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公开投降日军,新四军发起讨伐伪军李长江的战斗。“老虎团”作为前卫团,一营作为主攻先头部队,于2月18日进攻姜堰,直插敌指挥机关,出奇制胜,19日攻克姜堰,20日攻克泰州。
“老虎团”精神传承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文艺工作者李增援、章枚创作《勇敢队之歌》,歌颂参战部队特别是勇敢队员的大无畏精神,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词作者李增援在歌词中误将“姜堰”写作“江堰”,却让这首战歌随着新四军的脚步传遍华中大地,成为抗日军民心中的精神图腾。
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1993年4月,泰县(今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制作了“勇敢队之歌”的雕塑,先后立在通扬河畔,后移至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无数人前往祭奠和吊唁,唱响那首穿越战火的战歌,借以寄托哀思。
其实当年“老虎团”离开姜堰后,就继续征战大江南北,也因战事频繁,逐渐与姜堰失去联系。转机出现在2002年7月。姜堰区委工作人员在整理党史资料时发现,二纵二团正是后来被授予“老虎团”称号的警卫第三师第十三团。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史料,慰问团跨越千里奔赴北京,终于在京郊军营找到了这支英雄部队。
从此,姜堰与“老虎团”的情缘翻开新篇章。每年“八一”前夕,姜堰区都会赴京慰问。如今,这座英雄的城市与这支英雄的部队,就像亲人一样紧密不可分开。
当《勇敢队之歌》的旋律在姜堰烈士陵园再次响起,群雕前摆满了市民自发献上的鲜花。83年过去,这首歌早已超越了战歌的范畴,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丰碑。从血火硝烟到太平盛世,“老虎团”与姜堰人民用行动诠释着:英雄的血脉永不褪色,军民的鱼水情深愈久愈浓。
海报:唐顺平
编辑:汤晨洁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 正在直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海俊2025-09-04
- 12345·政风热线2017-11-27
- 关注|“苏超”要改名?江苏足协副主席回应2025-09-04
- 聚焦|见证盛事心潮涌动 泰州干部群众反响热烈2025-09-03
- 聚焦|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团结奋斗新征程2025-09-03
- 关注|难忘烽火岁月 感怀今昔巨变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