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上马杀敌,下马学佛!泰州有支“水乡神兵”
编者按
八十多年前,山河破碎。烽火岁月里,泰州大地见证无数不屈的抗争。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推出《抗战烽火 血色记忆》专栏,带您回望烽火,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僧抗队,和尚兵。
一个个,如天兵。
菩萨保佑打胜仗,
神出鬼没是神兵……
八十多年前,这首童谣在里下河地区悄然传唱。童谣的主角是一群青年僧人,他们把木鱼换成长枪,袈裟化作战袍,组成了一支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水乡神兵”。他们,就是活跃在姜堰水乡的僧抗队。
抗日救亡就是普度众生
1942年,姜堰地区佛教兴盛,大小佛寺、庵堂多达380座。日军占领姜堰叶甸仓场后,将寺院作为行动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僧人们的强烈愤慨。东庙僧人巨川目睹一切,忍无可忍,1944年10月中旬,与受党组织委派来到叶甸的和尚法启(化名刚军)一同请示中共叶甸区委后,发动20多名僧人以做佛事之名集会,正式成立叶甸区僧抗会。
根据原仓场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金墀回忆的巨川画像
巨川俗名张春谷,1918年出生于叶甸仓西村,因家境贫穷,自幼被送到东庙为僧。中共仓场支部书记金丽泉常借革命书籍给他,让他逐渐明白“抗日救亡就是普度众生”的道理。巨川深受触动,冲破“不妄开杀戒”的清规,决心投身抗日斗争。1942年8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佛教徒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同年11月初,经区委批准成立叶甸区僧抗大队,刚军任大队长,巨川任副大队长,区委还特地选派盛必成到僧抗大队当政治指导员。
僧抗队队员站岗
叶甸区僧抗大队成立后发展很快,在很短的时间里便由最初的二十多人发展到百余人,僧人们压抑的怒气转化为高昂的抗日热情。僧抗大队逐渐成长为一支活跃在里下河芦苇荡中的“水乡神兵”。
芦苇荡里的神兵传奇
“他们扮渔民,化商贩,装菜农,个个是打游击的好手。”这是叶甸周边百姓送给僧抗队员的夸赞。僧抗队打的第一仗是配合区游击连攻打花庄日伪据点。1944年12月底,巨川与队员悟芝乔装成渔民,活捉了伪军哨兵,事先隐蔽在左右的队员立即聚拢过来,一举端掉了鬼子的花庄据点。
僧抗队当年水乡战斗的划子船
日伪军周庄据点里有个叫乔二的“扩充队长”,经常带领伪军下乡“扫荡”,绑票农民、勒索粮食。僧抗队决心除掉这个祸害。1945年2月的一天夜晚,巨川化装成收鸡蛋的小商贩埋伏在乔二每天路过的地方,乘其不备成功将其处决。既然是“水乡神兵”,自然更懂得利用河网密布的里下河。他们在河底钉暗桩,在水中拉铁网,在河面撒稻草,在里下河中构筑起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
僧抗队当年袭击日伪军汽艇的叶甸战场旧址
1945年4月3日夜,巨川组织僧抗队员和民兵50多人,娴熟地运用这些水乡的“土办法”,成功伏击了准备借水路“扫荡”溱北区的一个营伪军,俘虏100多人,缴获汽艇一条,长短枪100余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威名远扬。自1943年秋到1945年底,僧抗队这支“天降神兵”如星星之火,把抗战的火种洒遍了广袤的里下河水乡。
银杏树下的精神传承
日本投降后,僧抗队于1945年底整编:部分编入溱潼县独立团,部分转做地方工作。巨川调任溱潼县武工队排长,1947年在解放柏林(今属兴化)的战斗中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刚军任镇江佛教协会会长,中队长觉冶来到泰州光孝寺继续为僧,2011年圆寂。排长宝筏抗战后任姜堰“地藏庵”住持,后任姜堰市佛教协会会长,2005年去世,享年81岁……他们的故事,被当地老人一遍遍讲给后人,成为仓场村乃至整个里下河地区的精神财富。
祖师庙
僧抗队的活动旧址在俞垛镇仓场祖师庙。“文革”期间,大量庙宇被毁,而这座祖师庙幸运保存,2007年5月被姜堰市(现姜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祖师庙内,古银杏依旧枝繁叶茂,“苏中里下河叶甸区僧抗队旧址”牌匾分外醒目。这里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电影《香河》曾在此取景,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
僧抗队旧址牌匾
今天的新仓场村,稻浪翻涌连天际,河网纵横织锦绣,在时光长河的交汇处,僧抗队队员们用生命谱写的传奇愈发清晰——他们以经卷为舟、烽火为楫,将佛心的慈悲化作山河的壮歌。当信仰熔铸于家国情怀,当禅意升华为民族气节,这段用血火淬炼的精神图腾,早已化作稻田里拔节的希望,在每一代人心中留下永不褪色的红。
编辑:汤晨洁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船舶“检验+营运”联办机制2025-09-01
- 时政|万闻华主持召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委员会会议2025-09-01
- 开学第一课|感悟抗战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2025-09-01
- 开学第一课|形式新颖别致 内容精彩纷呈2025-09-01
- 燃情苏超|常州球迷打卡靖江 畅享球赛新体验2025-09-01
- 关注|江苏拟试行中小学春秋假!合计6天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