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铭记|探访红色地标:兴化永丰镇红色基因馆

来源: 编辑:钱宇璇 2025-07-07 19:20:18 查看数:0

88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事变导致全民族抗战爆发。民族存亡时刻,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空前高涨,筑起了一道道不屈的精神长城。从此,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在泰州,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和抗战遗址遗迹,其中在兴化市永丰镇初心园红色基因馆内,一份占据整面墙壁的名册引人注目,墙体如碑,记录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长眠于此的英魂。今天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探访红色地标》系列,带您走进兴化市永丰镇,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

骄阳似火,今年七一建党节,永丰镇桑富村党总支组织年轻党员,在抗战烈士张存山墓碑前重温入党誓词,了解烈士生平事迹。贫苦农民出身的张存山年少时,亲人相继被日伪军杀害,19岁那年,他毅然参加革命,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家乡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英勇顽强与日伪军作斗争,为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抗战胜利后,年仅35岁的张存山因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永远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兴化市永丰镇桑富村党总支书记征明军说:“常态化开展对年轻党员的党性教育,通过缅怀先烈,激励年轻同志铭记历史,进一步强党性、守初心,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更加有为。”

永丰镇地处兴化东北部,战争年代是苏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新四军、解放军指挥战斗和召开会议的聚集地,素有“苏北小莫斯科”之称。战火中的永丰涌现过很多豪杰英烈。距离桑富村不远的捷行村,是烈士王捷行的长眠之地。1927年,25岁的安徽泾县人王捷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41年初,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王捷行随新四军突围转战到江苏。在兴化,他1942年调任陆荡税务所所长。1943年10月14日夜里,在又一次护送税款时,王捷行遭遇日伪军偷袭,英勇牺牲,时年仅41岁。

永丰镇徐扬庄是抗战时期兴化市第一所培养教师和革命干部的学校所在地。1944年初,为纪念在兴化牺牲的朱廉贻和严昌荣两位烈士,兴化市将成立的第一所简易学校命名为“朱严师范”,校址设在永丰镇徐扬庄的西隐寺内。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为适应战争环境,学校与县文教科合署办公,以便统一行动。学校发扬延安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学员们不畏艰难困境,坚持游击教学,冬睡草铺、夏睡门板,既要养猪、种菜,实现自给自足,又要时刻提防日伪军,黑暗中可供读书的油灯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撑。短短一年多时间,朱严师范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革命战士和文教干部,为建设根据地、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后来寺庙因破损严重被拆除,旧址现为永丰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原先学校里的三棵柏树和一棵冬青树依旧枝繁叶茂,见证着朱严师范学校开办的光辉历史。

如今,伴随着红色记忆不断被重新唤醒,承载着历史的红色地标已然成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永丰镇初心园内,绿竹掩映下的“红色基因馆”如丰碑耸立,馆内一行行记录着抗战时期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

从抗战时期的星火到和平年代的炊烟,红色遗迹早已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水乡兴化人民群众血脉里的精神基因。当暮色中的永丰镇亮起灯笼,老街上的石板路映着灯火,那些嵌在砖缝里的红色记忆,正化作新时代的微光,照亮每一个前行的身影。

记者:徐小仲(兴化台)

编辑:钱宇璇

责编:陈丹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