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秸秆变“金肥” “田头工厂”破解回收难题
眼下,小麦收割已经接近尾声,金黄的麦田里,农机列队轰鸣而过。打捆机“吞”入散落秸秆,“吐”出紧实草捆——而就在这一吞一吐间,一场秸秆变肥料的魔法已悄然启动。姜堰区大伦镇的农田里,一项创新技术正让昔日令人头疼的秸秆,转身成为滋养土地的“生态黄金肥”。
在姜堰区大伦镇一处千亩家庭农场,几台大型机械协同作业。搂草机将收割机粉碎的秸秆迅速归集,打捆机则同步将特制腐解菌剂精准注入草捆,这些“加料”后的草捆随后被运至田头空地集中堆放覆膜。经过90天的发酵,这些秸秆会变成黝黑疏松的有机肥,还田助力秋季丰收。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刘红军介绍:“通过我们南农大的核心专利,利用菌株的技术,把它做成这个堆肥,大概是一亩地250公斤,我们把这个肥料再施到我们的农田当中,连续使用的话可以提高5%到10%的产量。”
南京农业大学这支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这项技术今年首次推广,他们对此充满信心。秸秆变“肥料”,不光解决了秸秆回收难的问题,还提高了土地肥力和质量,最重要的是保障生态环保。
姜堰区农业农村局耕保站站长许爱霞告诉记者:“过去秸秆直接还田,存在秸秆腐解慢、与作物争氮、影响汛期水质、病虫草害发生率增加等问题。现在我们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采用了新技术,通过菌剂催化、机械作业、错峰发酵组合,让秸秆从农业废弃物转型为土壤‘营养库’,据科学测算,该技术可使耕地有机质三年内提升10%,化肥使用量减少15%以上。”
当地农场主徐小平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秸秆离田每亩成本约200元,如今300亩秸秆仅需1亩“发酵厨房”,机械化作业节省70%人力和60%运费。腐熟后的肥料相当于每亩增施200公斤商品有机肥,配合减少的氮肥、农药投入,综合效益显著。
当打捆机的轰鸣替代焚烧的噼啪声,当腐熟秸秆的清香取代化肥的刺鼻,一道“科技转化”的桥梁正连接起农业废弃物与生态资源,在藏粮于技的田野上,“包袱”已变成了财富。
记者:陈小康 黄俊
通讯员:许爱霞 于倩倩
编辑:陈欢
责编:悦鸣
审核:戈俊巍
- 速看|江苏拟试行中小学春假、秋假!2025-06-07
- 高考|刚刚!泰州考场外这一幕……2025-06-07
- 悦读•师者说|愿你执笔为剑,梦想开花!2025-06-07
- 高考|晒晒我的高考记忆:一位泰州学子的追梦之旅2025-06-07
- 时政|姜冬冬调研就业创业和促进共同富裕工作2025-06-06
- 聚焦|2025年高考明天开考 各地各部门强化服务保障暖心护考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