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聚焦|今年央视元宵戏曲特别节目缘何在泰州?

来源: 编辑:陆楚媛 2024-02-23 08:18:45 查看数:0

元宵佳节,梅郎故里,望海楼外,梨园盛宴。

“水韵江苏•梅香泰州”录制现场

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诞辰130周年。1月26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泰州望海楼录制的戏曲频道元宵特别节目——“水韵江苏•梅香泰州”将于元宵节当晚19时30分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百余位戏曲艺术家和演员,近20个戏曲剧种在凤城河畔轮番上演,泛舟循影弄清辉,清音一阙听不尽。

“水韵江苏•梅香泰州”众多节目精彩纷呈

泰州戏曲底蕴丰厚,有文字资料可考者上溯至宋代。数百年来,众多戏种结缘泰州,勾绘出独具魅力的戏曲文化画卷。

一梅独占百花魁——梅派京剧

台上,《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白蛇传》选段精彩纷呈,一幕幕梅派京剧经典剧目唱腔婉转动听、一幅幅梅兰芳先生京剧角色剧照定格舞台风姿、一套套他所诠释角色的服饰高贵吸睛。台下,梅香、兰魂、芳韵恣意绽放。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剧照

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汉剧和昆曲的优点,吸纳了梆子腔的长处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剧种,历经200多年发展,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国粹。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京剧艺术海外传播的先行者,梅兰芳一袭水袖定乾坤,一腔梅韵名天下,他的海外演出让京剧大放异彩,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成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1959年,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创排《穆桂英挂帅》,成为其收山之作,更是梅派剧目的巅峰之作。

“水韵江苏•梅香泰州”呈现京剧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梅兰芳这一生唯一一次踏上泰州故土是在1956年,他将代表剧目倾囊而出,演出六场,一时间,泰州城“万人空巷看梅郎”。也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归乡,在泰州播下了京剧艺术的种子。泰州以梅花为市花,成立梅兰芳研究会、连续举办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设立泰州“梅兰芳艺术奖”、成立泰州梅兰芳艺术中心和泰州梅兰芳京剧团、设立泰州梅兰芳京剧团京剧传承实践基地。数十年间,梅派京剧艺术之花在这里盛放,泰州成为不折不扣的“梅派之城”。

一方水土一方戏——泰州淮剧

“这班灯,好班灯,装的是一班菜名灯。黄芽菜当中为皇帝,无心菜本是保驾臣……”淮剧《杨排风观灯》选段灵动俏皮妙趣生,淮腔淮调戏韵浓。

淮剧又称江淮戏,发源于“门叹词”,孕育于“香火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泰州淮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泰州是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就有了淮剧雏形——行乞清唱民间小调的“门叹词”,随后逐步形成融合“门叹词”“香火调”和民歌小曲唱腔而成的“淮调”。因其丰富剧目,逐渐成为泰州百姓重要的戏曲娱乐形式之一。

泰州淮剧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泰州淮剧人的坚守和传承:淮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麟童及女儿马秀英、泰州淮剧艺术的拓荒者——泰州市淮剧团首任团长王少春,更有充满传奇色彩的陈德林一家。陈德林在淮剧生腔方面形成独立风格,是“陈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遗淮剧项目传承人,2001年获得第12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其妻黄素萍获得第8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是江苏淮剧界第一朵“白玉兰”,其女陈澄凭借担纲泰州市淮剧团创作的淮剧《祥林嫂》中祥林嫂一角,摘得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将泰州淮剧推上了更高更广的舞台,2018年、2023年先后当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9年11月3日,陈德林一家应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角儿来了》节目,现场与妻子黄素萍演绎淮剧《赵五娘》片段

泰州淮剧的发展更离不开驰而不息的开拓和创新,连台的好戏为人民演出,众多的创作为社会事业而生。2011年,大型新编历史剧《李斯》获江苏省淮剧艺术节19个奖项;2021年,以泰州市高港区徐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勤生的事迹为创作素材的一部原创农村大型现代淮剧《大喇叭开始广播啦》获文华优秀剧目奖;2022年,大型无场次淮剧《杨根思》获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23年,原创淮剧《潜行者》作为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会演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用淮剧的形式致敬我党隐秘战线的泰州人杨延修。

《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剧照

曾经主打以土味乡音赢得观众的泰州淮剧,与时俱进创排出精品现代剧作,艺术的生命力展现出了更强的时代张力。


一亭一扇一红楼——昆曲缘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出昆曲《惊梦》,杜丽娘扮相素雅、情态娴雅、身段端妍、唱念嗲甜。

在泰州桃园表演的昆曲《牡丹亭》庭院戏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形成于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末期,发源于十四世纪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风靡全国,自明代中期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前身)称号。

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前期,泰州地区曾经出现过十多个昆曲家班,其中就有冒氏与俞氏等的昆曲家班,以及诞生于泰州如皋的著名戏曲家李渔的戏曲家班。出现了以陆舜、孔尚任、仲振奎和汪宗沂等为中心的四个昆曲创作群体,创作的昆曲剧作五十余部。

康熙二十五年(1686),39岁的孔尚任奉旨到泰州督办治水工程。在任四年,他为《桃花扇》的创作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遍访遗老,深化对现实认识、积累重要思想和素材,陈庵留下了他的深入思考。《桃花扇》这一中国古典传奇剧数易其稿,历经十余年完成,泰州功不可没。可以说,泰州是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重要灵感汲取地,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肥沃土壤。

泰州桃园内孔尚任旧居——陈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清朝泰州戏曲家仲振奎一生写了16部昆曲传奇,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根据《红楼梦》改编谱写了昆曲折子戏《葬花》一折,后又于嘉庆三年(1798)谱写了五十六出的昆曲《红楼梦传奇》,成为将《红楼梦》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并成功搬上舞台的第一人,《红楼梦传奇》也成为第一部改编自《红楼梦》小说文本并真正全本演出过的“红楼戏”。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其作者汤显祖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的入室弟子。泰州学派将对“情”与“真”的感性追求与“主体性的凸出”“理由心得”“赤子良心”“率性则自知自能”相结合。罗汝芳对汤显祖传授的泰州学派思想,成为塑造杜丽娘追求个性、良知、平等形象的关键。


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道情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板桥道情》词意境界高远,曲调有板有眼。

《板桥道情》“老渔翁”工尺谱影印件

道情,又称“竹琴”“渔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起源于唐代道士在道观布道所演唱的道教“经韵”,是道士抒发情感胸怀布道的一种“道曲”和“道歌”,内容多贴近民众生活。

《板桥道情》是泰州人郑板桥将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升华提炼成的艺术作品。1725—1743年间,他反复修改,创作出十首《道情》,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直抒胸臆,道出民间痛痒,也是他自己历尽曲折后向往自由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堪称道情经典中的经典。《板桥道情》在江苏风靡一时,泰州道情从“劝世文”发展成说唱艺术,丰富了道乐的内容,板桥先生堪称中国文人将《道情》还其本来面目的第一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梨园春色关不住,戏说泰州“泰”精彩。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陆楚媛

责编:悦鸣

审核:戚翔 闻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