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关注丨《中国民政》杂志聚焦靖江“靖晚美”养老“馨”模式

来源: 编辑:徐涛 2022-10-27 19:57:55 查看数:0

2022年第18期《中国民政》以《靖江市打造“靖晚美”养老“馨”模式》为题,聚焦报道靖江市民政局用“家”的理念统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报道图

全文如下

为切实解决养老不离“家”的难题,靖江市民政局用“家”的理念统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以“家园”般的温馨氛围为基础,以“家庭”般的亲情服务为核心,以“家人”般的爱心力量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起了养老服务的大家庭,不断实现老年人在“家”“靖心享老”的梦想,绘出“靖晚美”的养老幸福愿景。

突出服务功能的提档升级,着力营造“家园”般的温馨氛围。坚持“家园”建设标准,促进功能转型升级,让老人体验“家园”温馨环境。以改革激发“机构养老”活力。聚焦乡镇敬老院小、散、软等问题,引入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聚力提高特困老人供养质量,率先建设失能(失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成一城四片区五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施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支持专业性强的民营养老机构承接公办养老机构运营,全市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实现公建民营(民办托养)全覆盖,向社会开放养老床位近千张,公建民营后的养老机构在床位利用率、专业护理人员配比、护理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36家,其中公建民营(民办托养)8家,医养融合型13家,共有养老床位数2900余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达到2000余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9%,每年市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机构的建设运营补贴。以品牌丰富“社区养老”内涵。探索养老资源整合路径,通过与涉及养老服务和消费的银行、医院、超市、通信等企事业单位进行磋商,大力拓展养老服务半径,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养老大格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全覆盖的基础上,创新市场运作思路,以“12349”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通过引进成熟的品牌,实施积分兑换礼品等方式,实现55%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融合发展,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成功打造15分钟供给式养老服务圈。以阵地拓展“互助养老”路径。聚焦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率先提出睦邻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村民宅基地、居民自有房屋、村集体闲置房屋等场所,进行基础设施再改造,打造睦邻点基础阵地,设置养老睦邻点388个,依托睦邻点将社区各项惠民服务政策向居民小区延伸,丰富睦邻点活动载体,使党员活动在小区、惠民服务进小区、睦邻友好遍小区,促进了社区和谐;同步探索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构建10分钟互助式养老服务圈。

紧扣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着力打造“家庭”般的亲情服务。瞄准“家庭”服务要求,促进服务提档升级,让老人获得“家庭”亲情服务。聚焦个性需求,实现“惠服务”。创新建设12349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市、镇、村三级管理架构,设置智慧助餐、能力评估、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功能模块,将个人、家庭、社区、机构进一步有效融合。提供点单式居家上门服务,服务套餐达到18个,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三年来,服务超100万次且零异常,惠及4万余人,占比达18%。开发手机端“江阳晚晴”公众号,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可根据实际需求,通过公众号反映家政、助医、助餐、助洁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设置社会化为老服务资源清单,实时将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清单定向推送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其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聚焦舌尖幸福,实现“暖服务”。“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高龄、失能、独居等老年人居家用餐需求,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引入社会餐饮企业开展助餐服务,按照“挑选食材规范化、菜品制作标准化、膳食营养合理化”的要求,为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老年餐。全市共建成1家中央大厨房和113家助餐点,服务半径可辐射8万余名老年人。同步开发老年助餐手机APP建成智慧食堂,实现线上订餐、预约送餐和自助办理助餐卡一站式服务,实现“舌尖+指尖”的幸福养老,从“舌尖”到“心尖”全方位关怀老年人。出台《助餐服务补贴制度》,为助餐服务提供政策保障。聚焦品质提升,实现“优服务”。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作用,开展“幸福来敲门”老年人关爱专项行动。聚焦老年人安全、便捷、健康等需求,量身定制适老化改造项目,推广首个农村适老化集成卫浴产品,完成近12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创新引入慈善资金,将困难对象的改造标准提高到10000元,为“慈善资金找项目、养老项目找资金”搭建了桥梁。为所有散居特困老人安装了红外人体感知仪和一键紧急呼叫器。启动“牵手夕阳”慈善保险项目,为全市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综合意外保险,大大提高了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狠抓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着力锻造“家人”般的爱心力量。紧扣“家人”素质养成,促进能力优化升级,让老人感受“家人”爱心力量。拓展专业人才供给。构建以护理员和专业社工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依托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常年开展护理员培训,持续对养老服务人才赋能增智。率先在泰州地区建立养老护理员、社工师一次性职称奖励政策,全市养老护理员、专业社工已超2000人。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配齐配强养老机构一线人员,医护人员与入住失能(失智)和自理老年人比例分别不低于1:4、1:10。引领社会组织参与。依托市、镇、村三级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增量发展为老服务社会组织61家,其中5A级为老服务社会组织达到3家,登记(备案)村(社区)级600多家。市级层面成立老龄协会,镇(街道、园区、办事处)一级均成立老年协会,村(社区)一级均成立老年协会分会,自成立以来共开展养老服务活动3000余次,服务对象达十万余人次,成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补充和支撑。率先在泰州地区打造“江阳晚晴”为老服务品牌,依托公益创投项目,引导全市社会组织在传统节日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打造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有效弥补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缺口,建立90余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形成了1+1+N(一名社区工作者+一名志愿者+N个邻里)的关爱模式,全年累计服务5万余次,实现关爱服务零距离。建强“以老养老”的志愿主力军,在各镇街设立老年大学分校,以镇街、社区、老年协会等单位为途径,吸引老年人报名参与社区老年大学,在课堂上挖掘有一技之长、有空余时间、热心公益的老人,以课程培训、技能传承、长者顾问等形式,帮助其实现从“被服务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推动老年人在志愿服务中提高社会参与,共挖掘培育老年志愿者15.6万名。

来源:中国民政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