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劳动节来听劳动人民的歌声:茅山号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是亘古不变的时代主题。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兴化茅山号子,感受劳动魅力。
茅山号子丨奋斗精神永流传
茅山号子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茅山地区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生产生活。先民在劳动中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成为茅山号子的源头。有传说与孟姜女有关,讲修长城的茅山籍民夫将孟姜女所传号子带回家乡。清乾隆年间东台置县之后,茅山时隶属东台,范公堤西侧区域被称为东台西乡。据《东台县志增编本(1817-1911)》记载:“堤西水乡地区在栽稻季节有踏车、栽秧号子,山歌号子,另外有渔民的拉网号子,工人的打夯号子等。因大部分流行在西乡,故统称西乡号子。其中,最突出的有发源于茅山的茅山号子,流传很广。”历史变迁对包括茅山号子在内的方言文化有着较大影响。先秦时期,泰州一带先后隶属吴、越、楚,吴歌对号子带来影响。东晋时期,以及此后各个时期北方战乱引发北人南迁,中原文化和北方话的浸润自不可少,而洪武赶散又恢复了一些吴语的韵味。因此,茅山号子“刚柔相济”,融合了北方中原的高亢和江南水乡的柔美。
茅山号子有唱古代人物忠孝节义的,有咏农家四季悠然自得生活的,有歌颂男女之间纯朴爱情的,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旋律舒缓平实,节奏明快有力,速度快慢自由,形式分合有致,合唱部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春耕号子、车水号子、罱泥号子、挖墒号子、挑担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碾场号子、割稻号子、掼把号子、耘草号子、拉网号子、打夯号子等等,激越的歌声与劳动的节奏和谐交融。干活时打起号子,消除疲劳,愉悦身心;挑担时打着号子,健步如飞,精神焕发。每逢农忙时节,茅山一带田畔场头、圩堤渠边,时闻号子嘹亮,笑语飞扬,男粗女柔的嗓子,高亢悠扬,柔肠百转。
“打起号子不费难,牛角扳弓两头弯;二十四个车拐随轴转,十二只脚板跟车翻。”蓝天白云,青青田畔,水乡女子轻快车水,哗哗水声伴着嘹亮的号子,音画田园美不胜收。“东边那个太阳哎,照在那个茅山上呦,水田那个茫茫好栽秧,妹打号子哥搭腔,哎嗨……”一边栽秧、一边打号,一人起头、众人应和,悠长号子随风飘送,希望的田野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山号子打得较好的歌手们常到上海、南京汇演、比赛。茅山名歌手朱香琳曾随江苏省歌舞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她演唱的《中朝携手打败美国野心狼》倍受指战员们称赞。1954年,茅山业余剧团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与民主德国民间歌舞团联欢会,他们演唱的茅山号子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深得外国友人称赞。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音乐盛会。经过层层选拔,江苏省有12个节目参加此次活动。8月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朱香琳领唱江苏兴化民歌《茅山号子•小妹妹》,江苏省歌舞团合唱队和江苏省小型民族乐队伴唱。
茅山号子•小妹妹
音乐周于24日上午闭幕。下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林伯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组织、筹备、参加音乐周的人员,观看各省精选的节目,江苏选出的就是朱香琳领唱的茅山号子。
朱香林领唱的《茅山号子•小妹妹》,被灌制成唱片发行1986年,民歌手时彬一曲茅山号子荣获省青年农民“田野之春”歌手比赛一等奖。1997年9月,茅山镇首届“林星杯”茅山号子大奖赛成功举办,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纷纷披载。《人民日报》题为“赛茅山号子,唱茅山心声”,《光明日报》题为“茅山号子唱新篇”,对茅山号子予以高度评价。2002年,兴化籍独立制片人仲华拍摄《号子茅山》,于2008年第十四届马赛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2003年,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到兴化慰问演出,茅山号子代表本土特色节目参加演出。2005年,陆爱琴演唱的茅山号子荣获江苏省水乡青年大赛优胜奖。
2007年6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泰州”在泰州体育馆举行,周杰伦向陆爱琴(中)等学唱茅山号子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山号子在列。
2013年4月2日第二届茅山特色文化艺术节,朱香琳(左四)与当年的老姐妹再次唱起《小妹妹》2019年12月2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故事》栏目组来茅山拍摄以“茅山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爱琴为主人公的专题节目。传承“茅山号子”,筑梦“非遗”未来。如今,茅山号子已经从田间地头登上文艺舞台,走进校园,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劳动放飞歌声,奋斗谱写华章。茅山号子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在于任何时代劳动都是永恒主题,在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赋予新的活力。革命战争年代,茅山号子号召“当兵要当新四军,保家保国卫人民”;改革开放时期,“责任制是个宝,分田到户就是好,各显神通甩手干,粮食产量步步高”;步入新时代,茅山号子更是发扬光大,“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哪里有劳动,哪里就有或铿锵、或悠扬的号子。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时政|全省台风“梅花”防御视频调度会召开2022-09-13
- 省残运会|我市12名残运田径健儿节日刻苦备战2022-09-13
- 民生|新一轮“房地产政策”助推楼市升温2022-09-13
- 暖新闻|漫漫70年,他终于落了泰州户口2022-09-13
- 关注|江苏发布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安排2022-09-13
- 关注|市社科联深入企业找课题 为优化营商环境献策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