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虎年泰州说虎

来源: 编辑:徐佑阳 2022-02-01 20:04:11 查看数:0

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老虎因其威猛,素有“百兽之王”的美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虎极具阳刚之气、力量之美、勇敢之神,是四大瑞兽之一,跻身十二生肖之列。泰州虽处平原,但却不乏关于虎的传说与习俗。


孤山伏虎禅师雕像


在泰兴市广陵镇,有个“禅师村”,相传为“伏虎禅师”法响的出生地海陵葛冈。靖江、泰兴一带,法响伏虎传说很多,清道光《泰州志》、清光绪《靖江县志》、《孤山镇志》等均有记载。法响禅师俗家姓李,于隋唐年间在泰兴广福寺出家。其人仪貌魁杰,聪慧过人。当时泰兴有一猛虎经常伤害人畜。法响设立斋会,将该虎招引而来。老虎趴在法响面前一动不动,法响狠狠数落它并施念咒语,用禅杖敲打其胫背。它在法响的感召下深受教诲,从此不再攻击人畜。老百姓非常感激,尊称法响为“伏虎禅师”或“伏虎罗汉”。后来,法响听闻长江中的孤山清静幽远,便至孤山修行。他在孤山建正见寺,香火旺盛。他在参禅悟道时,座下常有二只虎听经。法响还曾变猫为虎,惩戒敲诈他的船工,促其行善。法响涅槃后,唐贞观四年(630),其弟子在孤山山顶建伏虎禅师祠,立法响灵塔(后因山崩,迁至泰兴广陵莲子荡),遗像供于孤山寺。每当大旱,乡人向其祈雨,相传颇为灵验。往事越千年,伏虎禅师的美好传说就这样流传下来。




老虎糖是靖江有名的传统小吃。将熬制好的麦芽糖倒入事先准备的铁皮盒子里,盒子生粉铺底,待糖稀全部出锅后,又在其上面撒上一层厚厚的生粉,再用手揿平搓圆,这便是绵软香甜的“老虎糖”了。靖江人习惯叫卖糖人为“老虎糖担子”。在商品短缺的年代,“老虎糖担子”穿梭在城乡的各个角落,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的童年。


人们崇拜虎的威猛、刚强,久而久之,一些地名也带了“虎”字,泰州带“虎”字的地名也有几处,如老虎巷、老虎埭、新虎村、翟虎村等。老虎埭曾有2处,均在靖江:一处为马桥镇九一村老虎埭,一说此埭上的人力气比较大,遂称老虎埭;另一说是村里有一个人较凶狠,人们称他为“老虎”,因此得名。另一处老虎埭(现名盛家埭),在孤山镇通太村(原属普光村),传说该村有一富户的女人很凶,人们给其绰号为“老虎”,由此得名。老虎巷,位于泰兴市鼓楼西路北侧,原中华巷的西北边。名为巷,实为小西门河西面的一段堤岸,全长仅百米。传说此处曾有猛兽出没,一天,住在此处的一位寡母的儿子被老虎吃掉了。这位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连吃她儿子的老虎也受到了感动,于是每天将捕捉到的獐、猫、鹿、兔等动物送上门来,供老人食用。老人对老虎既恨又怕,后见它并无恶意,这才放下心来。天长日久,老人与老虎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平时,老人为它梳毛拔刺,喂水喂食;炎炎夏日,用井水替它洗澡。慢慢地,人虎相处如母子般融洽,老人一见它,便唤作儿子;老虎听到喊声,就在她面前摇头摆尾,作出乖顺听话的样子。后来,老人还通过这个老虎“儿子”,教育规劝了欲去县城抢劫的5个强盗,促使他们改邪归正。民间传说此巷内有人养过老虎,大概来源于此。


位于兴化市新垛镇的施耐庵陵园


在兴化,流传着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为写好英雄打虎故事,冒着生命危险观察老虎的传说。在施耐庵笔下,打虎故事特别精彩,如景阳冈武松打虎、沂岭李逵杀四虎、解珍解宝捕虎等,作者通过生动惊险的情节描写,完美地展现了英雄打虎的事迹,更加衬托出了他们英勇无畏、顶天立地。古时候,英勇善战的武将被称为“虎将”。在水泊梁山108将中,绰号带有“虎”字的好汉有9人,分别是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绰号间接与“虎”字相关的好汉有3人,分别是病大虫薛永、母大虫顾大嫂、金眼彪施恩(“彪”为小老虎)。在梁山泊好汉排座次后,宋江又任命了各位好汉的职务,其中,有马军五虎将5员、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16员。4位打虎英雄、12位绰号与虎相关的好汉、21个与虎相关的职务,体现了作者对虎文化的钟爱。


武松打虎


日常生活中,虎元素也随处可见。在泰州民间,小孩出生不久要玩布老虎、戴虎头帽、穿虎头鞋,高港口岸虎头鞋制作技艺入选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岸虎头鞋


虎头鞋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一双地道的虎头鞋采用全手工缝制,包括打袼褙、剪鞋样、包鞋边、纳鞋底、绣虎脸、上鞋帮、扎虎须等基本步骤。虎头制作工艺复杂,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虎脸造型生动丰富,常见的有母子虎、麒麟虎、王字虎、雀虎双喜等,还有的绣上蝴蝶、蜻蜓、喜鹊等小动物,花样繁多,寓意吉祥。虎头鞋针脚细密,凝结了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外婆送上几双虎头鞋,以此来表达对娃娃们的期盼和祝福。幼童穿虎头鞋的时间,通常在一周岁生日前后,此时的宝宝想要走路,但又离不开大人的搀扶。传说给孩子穿双虎头鞋,能驱鬼、辟邪、保平安,长得虎头虎脑。



老虎灶是一种烧开水的大灶,其炉膛口开在正前方,似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尾巴,所以被称为老虎灶。在没有煤、煤气等燃料的年代,老虎灶专门供应热水,节省了成本,曾经十分盛行。起初,老虎灶采取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烧火,全部是人力来操作。


海陵区苏陈老街上的老虎灶


新中国成立后,老虎灶逐步变成“国营经济”并进行了改造,有自来水、出水龙头,装水的是一个大水箱,整个看起来像一个锅炉,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老虎灶原有的特征,所以人们仍旧称它为“老虎灶”(又称茶业炉)。“灶开多眼虎状形,提瓶携罐打热水,街头巷尾茶水炉,家长里短笑声盈,”老虎灶曾经遍布泰州城的大街小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烧开水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老虎灶逐渐成为城市记忆。在海陵区苏陈老街上,还有一家尚在营业的老虎灶。为了保护泰州市区仅存的这个老虎灶,苏陈镇文化部门正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申报非遗项目。



在姜堰区烈士陵园,有一“勇敢队之歌”群雕,刻画的是抗战时期,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老虎团”奋勇杀敌的场景。新四军刚成立时,湘赣、赣粤边、皖浙赣三支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该团集中央红军留守部队的精华,史称“老二团”,因其作战顽强、战功卓著而被誉为“老虎团”。1940年9月,新四军东进黄桥后,该部参加了营溪反击战、解放姜堰的战斗,产生了徐绪奎、肖忠庭等著名烈士。在解放姜堰的战斗中,英勇无畏的官兵冒着枪林弹雨,组织勇敢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一举攻克姜堰,谱写了荡气回肠、广为传唱的《勇敢队之歌》。如今,姜堰区与已驻防北京卫戍区的“老虎团”结成了双拥共建对子,续写军民鱼水深情。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徐佑阳

责编:邵晓霞

审核:唐   波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