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城市笔记之里加(上)】拉脱维亚的苏联印记和反苏思潮

来源: 编辑:杨帆 2017-04-12 11:02:19 查看数:0

从立陶宛一路向北来到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这个2014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有着“北方巴黎”之称,尤其是extensive城市建筑,唯有巴塞罗那、维也纳、布拉格这样的城市与之媲美。然而,今天并不是要聊这些杰出的建筑成就,而是谈一谈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首都的苏联印记。

一件斯大林式的礼物

如果你的年龄四十往上,那么游走于前苏联国家的街头,你会有种共产主义春风迎面吹来的感觉,高大上的建筑、宽阔略显空洞的马路、偶尔散发出的肃穆氛围总会让你联想到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即便像拉脱维亚这样竭力洗刷苏联烙印的前苏联国家,也会在某个转角让你记起曾经看过的苏联老电影。虽然,苏联已经解体四分之一个世纪,但是百年的统治犹如纹身一样伴随这些国家。

我在里加的旅馆位于俄罗斯市场旁边,虽然紧靠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里加老城,但是风格完全不同,集体村庄般的布局、红砖仓库式的建筑仿佛置身于苏联时期,倒是与它的名字极其搭配。

在这片区域,抬头总能看到一座神似纽约帝国大厦的土黄色塔尖,这是拉脱维亚科学院的一部分,相当于中国的两院(社科院、工程院)。走近建筑主体,才发现与帝国大厦风格完全不同,是座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的斯大林式建筑,类似于莫斯科的七姐妹,苏联气质一览无遗。我惊叹于这座文艺城市还有这类风格的建筑,所以它成了我在里加城市笔记中选择“苏联印记”作为文章主题的原因。

拉脱维亚科学院的由来颇为有趣,它建于二战之后的1953年到1956年,是苏联召集各苏维埃共和国送给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礼物。这一出手是相当豪气,直接就是一座高达108米的拉脱维亚首个摩天大楼。

旅行过很多前苏联国家,这等规模的建筑少有,即便在当时,也是全世界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能为拉脱维亚送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做礼物,看起来苏联给足了面子,然而拉脱维亚人民并不买账 。拉脱维亚科学院有个小广场,下午有片刻暖阳倒挺舒服,旁边的大爷懒洋洋地发表对于这栋摩天大楼的态度:“苏联想用个钻石戒指就想打动拉脱维亚的心?把拉脱维亚给娶了?且不说他已经有那么多老婆,这钻石戒指还想刻他自己的名字。”还想刻他名字?这又是一个典故,斯大林在建造这栋摩天大楼时,被提议安放他的巨幅画像,所以拉脱维亚人一度把拉脱维亚科学院称之为“斯大林的生日蛋糕”,好在这个动作最终并未成行。

怕其伤筋,恨之入骨

若非亲身经历,很难想象拉脱维亚人对于苏联、对于俄罗斯没什么好感,甚至是厌恶。这样的情绪在前苏联国家是普遍现象,自东向西,这样的倾向愈来愈明显。而位于最西边的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态度尤为强烈。

通常来说,一国对于另一国的态度在大众民意、相关政策中便可充分体现,必要时拎一拎民族主义这根弦非常好使。而拉脱维亚对于苏联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态度还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我们看看这部枯燥的《拉脱维亚共和国国籍法》,在“第十一条 入籍化的限制”里你会发现相当有趣的现象:

“一、不接纳下列人员通过入籍化加入拉国籍:

2、法院判定1990年5月4日后发表法西斯、沙文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其集权主义思想,煽动民族或种族仇恨或冲突者;

5、1940年6月17日后从苏联武装部队或内务部门转业并选择拉脱维亚作为居住地,应征入伍或入部之时未在拉定居的。此限制不适用于第13条第1项第6、7款和第5项所指人员;

6、经法律有关程序被确认曾是苏联克格勃或其他国家安全机关、侦察机关及其他特种部门的工作人员、情报员、间谍或秘密联络点联络员;

8、1991年月1月13日后参加苏联共产党(拉脱维亚共产党)、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国际阵线、工人集体联合委员会、战争和工人老战士组织、全拉社会拯救委员会或各组织在地方分部或拉共产党联盟从事反对拉脱维亚共和国活动的人员。

二、如申请人在办理入籍化手续时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被立案调查其是否有与克格勃合作事实,其入籍申请的审查工作暂停,直至法院判决生效或调查结束。”

你看,在第一项不接纳入籍的八种人员中,与前苏维埃政权相关者就占据了一半,可见拉脱维亚苦头是真怕了,同时也算是给北约一表忠心。

这样的忠心表得相当有必要,回头看看2014年普京豪夺乌克兰克里米尔时,毫不掩饰地说:“只要我愿意,俄罗斯军队两天之内不仅可以占领基辅,也可以出现在里加、维尔纽斯、塔林、华沙或者布加勒斯特。”你说这排在第一个的里加能不慌吗?就这么一只熊天天在你家门口,而且它还不像中国至少口头上是爱好和平,它就这么赤裸裸地告诉你:“哥们,只要我想,怎么都能玩死你!”你怕不怕?这时候就到了抱大腿,欧盟、北约挨个加入个遍,然后向美国交投名状。

有用没用暂且不说,靠得这么近,该灭还是灭。格鲁吉亚抱美国大腿那么紧,阿布哈兹、南奥塞梯该独立还是独立,这就是有个战斗民族做邻居的恐惧。

小国的“两害相遇取其轻”

在《拉脱维亚共和国国籍法》中有个名词反复出现,那就是“克格勃”。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个前苏联情报机构不算陌生,它位列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即便苏联解体,江湖还一直流传着它的传说。为了维护其统治,前苏联在各加盟共和国中都设立了克格勃机构。这也是我在里加旅行时的重要一站。

拉脱维亚克格勃总部便位于市区一家还算显眼的古典主义的蓝色五层大楼内,如今是作为拉脱维亚被占领时期博物馆的分馆而存在,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被占领时期博物馆就在里加标志性建筑黑头宫的旁边,里面详细记载了从1939年被苏联占领到1991年拉脱维亚独立期间的历史。当然,这里的基调以控诉为主。关于这样声泪俱下的控诉我并不理解,直到半个月后我在亚美尼亚旅行时一位来自德国的历史教师向我借读亚美尼亚大屠杀时我才明白。亚美尼亚大屠杀发生在整整一百年前,土耳其对于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实行种族灭绝,屠杀150万亚美尼亚人,前后还对希腊种族、亚述种族以及色雷斯犹太人进行屠杀,其结果是土耳其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在1913年占了八成,如今高达99.8%,这样的大屠杀是土耳其穆斯林立国之本,所以百年以来承认大屠杀的事实,但从未向亚美尼亚道歉。相应的,苏联解体,拜托极权统治,也是拉脱维亚的之本,所以血泪控诉苏联成了拉脱维亚以及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整体基调。

在上期介绍“立陶宛的独立抗争”时,小国,尤其是在大国之间夹缝生存的小国,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在风雨摇摆中近乎抽签式选择未来。这个未来未必有光明的选项,也可能是“两害相遇取其轻”,波罗的海三国就是这样的状况。断臂,还是断腿?没得选,还得选!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最痛苦莫过于此时的拉脱维亚领导人。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占领了独立不过20年的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三国,每过两年,纳粹德国撕毁条约打了过来,民众是夹道欢迎,那场景,可谓是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虽然后来的境遇证明纳粹德国对三国并不待见,不仅没有拒绝了他们独立的要求,并且实施吞并,此时的拉脱维亚人自然是厌恶纳粹政权。然而他们更讨厌谁?接下来的进程一目了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苏联由守转攻,竟然激发了拉脱维亚人民加入纳粹军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拉脱维亚人是真怕了,并且发自内心地恐惧并厌恶苏联。悲剧的小国寡民,他们有选择权吗?有!他们可以选择是被狮子吃掉,还是被老虎吃掉。

很幸运,身为独立自主的大国子民,无需感受这种诚惶诚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