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精彩讲述新时代中国春节故事

2018-04-25 10:05:59 来源:凤城泰州网


——春节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及其表达

金震茅


摘 要:春节作为悠久的传统节日,既沉淀了古老文明,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本文分析春节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指出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春节题材纪录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把新时代的春节故事讲述得生动精彩,诠释了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春节;纪录片;内容构成;表达

春节是中国人生活最重要的日子,“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形容中国春节的一句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已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台。本文分析春节题材纪录片的内容构成,指出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春节题材纪录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把新时代的春节故事讲述得生动精彩,诠释了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全景式呈现阖家团圆的春节图景

春节作为悠久的传统节日,既沉淀了古老文明,又融入了时代精神。春节题材纪录片讲述着中国家庭关于“归乡”、“团圆”和“欢庆”的故事。

1.一趟返乡路诉说回家过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团圆是今天中国人过春节时最大的主题,无论相隔多么遥远,一家人都要在春节团聚。无论时序如何转换,春节总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集中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春节题材纪录片深入地观察和记录行进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地域间的流动性变大,“回家过年”这一行为本身变得尤其具有社会性意义,可以承载中国人的情感、奋斗、梦想、艰辛等诸多元素。先后在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大奖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记录了中国普通农民工春节返乡征程。张昌华和陈素琴,来自四川广安农村的一对夫妻,在广东打工,16岁的大女儿张琴也跟着父母来到广东。2008年春节,一家三口回家过年,结果遇上雨雪冰冻灾害,在火车站跟其他乘客一起滞留了三天,才挤上了回家的列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的10集纪录片《回家过年》第1集 《回家的路有多长》,讲述在佛山打工的广西人蒙俊源、林发乾和老乡们一起骑摩托返乡回家过年的故事。“回家过年”应该有路途的漫长与崎岖,也应该有等待的焦虑与兴奋,该片用线性故事讲述蒙俊源和林发乾两个主人公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完整过程。

2.一顿年夜饭充溢家的味道

家让每个人眷恋,过年就是带着乡愁与牵挂回家团圆,一顿年夜饭充溢家的味道。湖北卫视首播的4集纪录片《舌尖上的春节》第1 集《湖北年夜饭的混搭风》,介绍在湖北有“无汤不成席”一说,家家年夜饭,藕汤必不可少,其貌不扬的土吊子煨出美味排骨藕汤。素有“长寿乡”之称的湖北钟祥,在那里特产的蟠龙菜更将混搭之风登峰造极,至今已流传了近500年。而沔阳三蒸更是历史悠久,竟让张学良十里闻香九回头。纪录片《舌尖上的春节》第2集《年年有“鱼”》则介绍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毛主席的名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令武昌鱼闻名遐迩。但武昌鱼的美名早在三国时期之前就已誉满江南了。然而古今武昌已不同,现在的武昌古称江夏,古代的武昌是现在的鄂州。在三国时期名满天下的武昌鱼是指在梁子湖生长的团头鲂。中国人在年夜饭喜欢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之意,食鱼头也是中国人特殊的饮食爱好。再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5集纪录片《过年》第二季第5集《团圆的味道》,该集叙说年夜饭中一道道年菜,包含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对味道的追寻、对故人的怀念。鸭绿江畔的冷水鱼、蒙古族大块头手把肉、大兴安岭的散养野猪、额尔古纳的俄式菜品、近海不靠海的珲春大板蟹,经过时间沉淀的特色干菜。这些熟悉又遥远的味觉记忆,在冬尽春来的自然时节里,年夜饭就是和记忆、成长、离开、归来有关的故乡的味道。

3.一个老手艺找回春节仪式

手艺人传承着家族和民族的故事,传承着手工技艺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传家本事》寻味春节系列,以中国传统民俗为切入点,选取了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和画面,在最微小、最细节、最日常的生活中,找回中国人的春节仪式。如《桃花坞年画》是纪录片《传家本事》寻味春节系列的第2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四百年前,有驱凶辟邪、祈福迎祥的寓意。年画艺人乔麦将这种繁琐的工艺传承下来,把一层层的色彩印在宣纸上,用清丽的画作,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最动人的暖色。再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向全球观众呈现了20多种春节民俗,包括濒临失传的老手艺“打树花”。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蔚县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暖泉镇人传承了全国仅有的300多年绝技——“打树花”。春节期间,蔚县出现了“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打树花”表达人们欢度节日和对甜美幸福生活的向往。

4.一个普通人表达新年祈盼

在春节的节庆氛围中,人们传递惦念与怀想,寄托祝福与祈愿,送达企盼与畅想。纪录片《乡村里的春节》讲述大年之际,72岁的农民赵本林仍然过着一个平凡中国人传统的新春佳节,沉浸在家人团聚、上坟祭祖、寻亲访友、迎接新年的幸福中。期间,在寻亲访友的过程中他得知亲友钟延书身患重病,他和妻子钟秀珍都为钟延书的儿子钟武林和同村大龄青年陶二娃的婚事着急。这一切都集中反映了一个平凡中国农民的期盼——渴盼健康、渴望孝道、渴求团圆的情怀,也提醒着在外奋斗的儿女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5集纪录片《春节》是中央电视台为马年春节特意制作的纪录片节目,第1集《团圆》介绍黑龙江鸡西市的翟家是一个有着六十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除夕都会举办一台自己的春晚,去年开始又增加了评选“最佳儿媳妇”环节。孟雪等10个儿媳妇跃跃欲试,为此做着各种努力,她们的新年祈盼就是能当上“最佳儿媳妇”。每一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多一些平安吉祥,能最大心愿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纪录片《春节》第4集《祈福》讲述在广西元宝山元宝村,已经34岁的苗族祭司董明良,至今还没娶上媳妇。董明良与三弟董干良一起赶坡,他们希望,在这个被称为苗族相亲会的活动中,依靠他们的芦笙,找到中意的姑娘。

5.一场联欢会寻找记忆情结

春晚,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备感亲切的字眼。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影像典型,寄寓着国家的身份认同和集体信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晚的“初心”,是团聚、交流、陪伴。春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电视综艺联欢晚会,而是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情结。每一届春晚都聚集了一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每一届春晚都背负着亿万观众共同的期待。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集纪录片《春晚》以2012年央视春晚为切入点,跟踪拍摄春晚的创作过程,同时穿插30年来春晚的变化成长,并融合有关的人物故事,从中折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第1集《相约三十年》中,一张泛黄的春晚节目单,一把陈旧的木手枪道具,一张张老照片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春晚》。片中重点回顾了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中的诸多难忘往事,通过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和对包括老导演黄一鹤、老演员李谷一等第一批春晚亲历者的采访,带领观众了解1983年、1984年春晚的社会背景、开场设计、节目设计以及春晚为中国社会带来的强烈影响。再如第2集《回家过大年》介绍随着春晚在海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台晚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张明敏和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费翔和他演唱的《故乡的云》,把现实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诠释了30年“春晚”让海内外华人从小家的团聚升华为家国一体的不变情怀。在岁月的记忆中,春节联欢晚会给我们的生活留下可以寻找的痕迹,时代在影响着春晚,春晚也引领着时代。一场春节联欢晚会不仅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表达,更因为它承载了几代海内外华人的集体情感。

二、新时代勾勒春节画卷的表达方式

春节题材纪录片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细节故事演绎美好情怀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春节题材纪录片展现祖国大江南北的过年氛围,在真实丰富的春节画面符号中,用细节故事演绎出美好情怀。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的10集纪录片《回家过年》第4集《和奶奶过年》,该集以满语歌手阿克善为主人公。14年前,音乐人阿克善为了学习濒临消亡的满语、探寻散落在各村屯的满族传统歌谣,开始了采风之旅,也因此与被誉为“满语活化石”的何世环老人相识,并开始跟老人学习满语口语及当地满族传统歌谣。何世环老人已90岁,他们说着只有彼此能听懂的满语,哼唱古老的歌谣,渐渐找到了亲人间相互依靠的感觉。片中,阿克善与何奶奶深夜聊天,也一起哼唱了不同版本的满族传统歌谣《摇篮曲》。这一细节,让本不相识的两个人,在这个春节,为大家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如纪录片《春晚》第4集《我要上春晚》,通过讲述春晚幕后一系列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让受众感受到春晚在每一位演职人员心中的分量,也展现了无论明星还是草根,每一位演员登上春晚舞台的时候,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欢乐祥和带给亿万家庭的美好情怀。

2.国际话语表达东方价值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在开篇,几位外国主持人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中国的农历新年,他们强调了中国人在过年时,就算是排除万难也要回家过年的决心。如第1集《回家》中,长居英国的一位华人已经多年没有回家,在春节里,她带着一对子女回乡看望罹患帕金森综合症的父亲,久别重逢的一大家人在机场喜悦地相拥。纪录片创作者们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去观察和记录,纪录片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独特却又有着与世界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在原有纪录片《春晚》的基础上,经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团队浓缩精编的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春晚》国际版),经过全新剪辑摄制的国际版,与原5集纪录片《春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国际版在原有5集基础上,选取了最具国际性的、海外观众最感兴趣的人物及故事,通过他们,展现了春晚的意义。这个国际版本,为全球电视观众呈现出中国最大电视晚会的盛况,向世界展示这台晚会背后的、许许多多真实生动的中国人和全球认同的价值观。纪录片《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让正在进行时的人物故事与过去时的历史影像快速穿插,现实与回忆的密集交叠,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极具观赏性。

3.视觉符号凝聚欢乐年味

灯会传承千年古老民俗。春节期间,大江南北光彩熠熠、形态各异的花灯,点亮了年味十足的春节,将大街小巷映照得亮丽多姿。纪录片《热闹的春节灯会》介绍万紫千红,流光溢彩的花灯,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和视觉符号。再如5集纪录片《春晚》第5集《永远的春晚》,该集以2012年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的变化过程为主线,通过春晚的舞美设计和“龙凤呈祥”等节目,让受众感受到每一届演播室空间设计,都凝聚了当时中国最新的视觉符号表达方式。通过对一号厅的记录,第一次揭秘了2012年春晚的舞台是如何构造,这个构造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如歌舞《龙凤呈祥》中国红的色彩传播,舞蹈《雀之恋》的美轮美奂,歌舞《舞动冰凌》的晶莹梦幻,灵动的金龙,大红的灯笼,光影变幻流动,视觉符号精彩纷呈,带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些视觉文化符号也由此形成一幅缤纷多彩的画卷,这画卷的底色便是浓浓的年味。

参考文献:

[1]郑娜.BBC如何记录中国新年.春节题材纪录片火爆网络.人民网,2017年1月26日.

[2]应妮.纪录片《春晚》推出国际版.大年初一全球首播.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31日.

[3]曾祥敏 周笑盈.从BBC播放纪录片《中国春节》说起 “借船出海”讲述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6年3月18日.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