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问,请拨打我们的联系电话:0523-86891000 网站首页

“把关人”需要新出发、新追求、新作为

2017-08-21 10:28:29 来源:凤城泰州网

■ 陈庆国


〔提要〕县市级融媒体改革风起云涌,作为媒体把关人,有着全新的内涵,肩负更重的责任。着力点在于把握新角色、增强策划性、多元讲故事,从而提升县域全媒体的传播活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把关人 崭新定位 策划为先 讲好故事


老报人陆炳麟说,新闻传播过程中工作的记者、编辑等,都称作“把关人”。对信息进行选择,删节或者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决定信息的取舍,观察信息传播以后的影响。在舆论环境、媒体态势、传播手段深刻变化的今天,站在融媒体的高度,“把关人”今非昔比,如何真融合、强策划、讲故事,理论与实践、挑战与机遇、困惑与希冀并存。置身县市级融媒体改革征程,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融合大幕开启,“把关人”崭新定位的“三个一”

一声令下三军随。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今年初,泰兴市委市政府决定,文广分设,广电台隶属市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全面接管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智慧泰兴,将过去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闻记者、编辑、制作、主持人、负责人等整合为一,以融媒体指挥中心为龙头,统一策划,分媒体平台和具体栏目组织实施。这与上级媒体单纯内部融合改革不一,在市县媒体中,也比较罕见。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革的期待引人关注。舞台大了,角色变了,熟悉而生疏的面孔又聚在一体。作为局中人,观望、等待、迟疑后的寻找与焦虑,五味杂陈,难以避免。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培育,泰兴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涌现出一批骨干人才,他们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经受了各种考验、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泰兴作出了贡献。

一张蓝图徐展开。面对媒体融合的崭新课题,在市委宣传部坚强领导下,台党委担当核心“把关人”,坚持“移动优先、全媒发力、内容为王、用户至上”,整合场地,集中办公,以融媒体新闻中心为试验区、示范田,使传统平台注入新的动能。衡量媒体融合,很大程度上看是否实现了新闻生产能力的生成与提升。依据这一标准,一切刚刚起步。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我们发现“移动优先”适应了融媒体的要求,链接易,创特色内容难,网言、网语不够流畅、不够鲜活,发弹幕、短视频、锐新闻尚需发力;“全媒发力”涉及重组资源、盘活存量、再造优势,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初现,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艰难,路径依赖根深蒂固,时常穿新鞋走老路;“内容为王”本质上要求质量至上,但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与观众及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老调重弹,似曾相识,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用户至上”,浅层次要求线上线下互动,把媒体变成对话、沟通、引导的平台,永远在路上。

一马当先勇作为。对此,台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清醒地看到困难与不足,及时研判,亲历亲为,随时推送分享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以问题为导向,思想和业务问题两手抓、两手硬。深入剖析“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心态,究其实质是部分人员思想钝化、工作虚化、情感沙化。以松不得、慢不得的心态,以主题宣传、典型宣传、重大活动、新闻行动为重点,项目化主导、工程化推进,促进媒体融合走向深入。抓住干部骨干这个关键少数,牵头负责、挂图作战、分工实施,要求别人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同时,实施量化的绩效考核。导向鲜明,奖罚有据。让能干事、干成事的理直气壮,扬眉吐气。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砥砺奋进的五年——全媒体空中看泰兴》大型新闻行动,采取分区域、多层面,高空鸟瞰与地面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各地五年来城镇建设、生态景观、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工业经济、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全媒体呈现,多平台展播与汇集。通过实践来锻炼队伍,提升战斗力。相信,随着“中央厨房”的投入使用,美好的顶层设计变成操作性的程序,责任和担当将进一步传导和压实。一篇篇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逐步展现出媒体融合的力量。

二、坚持策划为先,“把关人”任重道远的“七+ N”

新闻策划,说开来就是对新闻七要素的开拓与延伸,事件“what”为要,尤其在系列节目中,关注四种形式之一二:以时间为单位(截取一个时间段,将报道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以事件为单位(抓取事件从开始到结束中的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分头报道)、以空间为单位(通过不同区域就同一事件的反应来报道)、以人物为单位(与事件相关的系列人物,凸显事物的主脉络)。当然,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事因(why)、过程(how)、意义(meaning),都可以成为策划的侧面和环节。只有系统性的思维,才能抓纲举目,事半功倍,才能迈向智慧新闻、快乐新闻。不至于瞎子摸象,也不至于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就重大活动报道,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即使类似北京深圳招商等时空距离比较远的,智慧泰兴图文并茂,几乎同步推出,电视、报纸、广播依靠移动工作站,负责人还在高铁上,电视、报纸、广播已经同受众见面,较好地体现了工作作风和能力,赢得了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满意。比如,我们“冲刺双过半”,既是重点报道,也是常规报道,我们以时间为节点,比较重视园区、乡镇、骨干企业,也展示了创新、转型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从系列人物的角度,还缺乏操作经验,缺少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再比如,全民创业的人物报道,是一个常年开设的栏目,有效地展现了各行各业创业者的风采,但是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原因何在?我以为,依然缺乏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背景解读,时效度上模糊,平均用力,手法单一;从融媒体的角度说,几乎各说各话,没有形成呼应式、关联式、集中式报道。

新闻策划,还要着眼于特色鲜明、定位不一的各类媒介,注重差异性和协调性,防止“千媒一面”,以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做好整档栏目,注重精选头条、刺激频率、有序组合,“七+ N”。结合媒体特点,做好各自的加法。尽力增加突发性新闻的插播,增加文化类、三农类的报道,增加现场报道和重大新闻的后续报道,善用言论、编后,深化栏目节目思辨色彩。既要防止四平八稳,又要防止结构性缺稿。今年上半年,我们对民生类新闻节目《直播泰兴》进行了改版,每天三十分钟的日播,当日新闻当日播出,既着眼于民生小事、我在现场、小宋帮你忙,又注重公众话题,引导舆论,策划了“城市单车”“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不”“啄木鸟行动”“入夏第一场暴雨来袭”等系列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重视受众理论,“把关人”讲好故事的“三新三实”

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既涉及前期记者,也涉及后期编辑,特别是运作衔接的问题。目前,这三个方面的短板都十分突出。“一次采集”有时误以为一人采制,囿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几乎不可能,双人一组将是全媒体记者(尤其电视)的必然要求。加之加工的粗放和“木桶效应”,导致“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了折扣。经过反复磨合和试验,每天下午五点左右的编辑(各平台制片人)和记者的“圆桌会议”,围绕选题和平台(电视、广播、网络)特色,面对面磋商,供需洽谈,更加务实有效。这里,编辑已经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匠”,变成了不同媒体把关人,记者也逐步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全媒体记者。

实现有质量的传播,需要适应新环境、尝试新呈现、动员新力量。必须重视经典传播理论,从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到两面提示、使用——满足、拟态环境,受众从原来的“靶子”,成为今天有充分主动权的参与者。这有助提升规律性认知,让我们“怎么看”、“怎么干”更加坚定和自觉,让“小屏”更新颖、“大屏”更丰满,让版面形神俱佳。新闻无程式,呈现无止境。在全民创业报道中,我们关注了“富二代”。《“创二代”樊苏湘:“改造一幢老房子比改造一幢毛坯房更难”》,以主人翁的引语提炼贯穿,生动形象。比如动画故事,在一般人的心中,这是儿童绘本,却成为兄弟台价值观宣传形式;比如经济报道,数据一大堆,能不能做成数据新闻?一些供给侧改革名词,能不能做成名词解读?目前,在电视新闻中,我们有意增多了文字、图表、现场同期声,压减了万能画面。这需要电编、美工等人员,强化编导思维和新业务能力。融入团队当中,释放创新活力。我们正在组建航拍兴趣小组、视觉中心、APP直播小组、语音小组。

文体是文章之骨,要义在于踏实做功课、事实讲道理、平实见真情,真正讲好故事。要善于运用矛盾的思维,构建合理的叙事关系结构,设置好冲突、悬念和节奏;营造好叙事对话的语境,用好质疑的访谈和线上线下的互动;实现情感的共叙,始终以人为焦点,以人文关怀,达到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交融。把案头工作做足做实。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把大事说生动、把要事说清楚、把难事说透彻,力求篇幅短些、图片多些、语言活些;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多采用“陌生化”策略,常换视角、放低语态。以文风和作风改进,推进版面、荧屏出新,更好地适应大众化语言体系。连续报道《3岁幼儿被烫伤》,牵出了一个81岁爷爷和三个智障子孙的特困家庭。而主人翁爷爷又固执坚持抚养的曲折故事。在当地镇村、民政部门、好心人多方努力下,一家人终于得到妥善安置。一波三折,不禁潸然泪下。社会民生类新闻,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今年三四月份,泰兴汽车上房、下河、撞墙,一度引发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社会的调侃和吐槽,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传播。在这方面,几大平台、媒体的融合,也达到空前的水平。看来,我们也不是不能为,更多的是自我的思想禁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上,还有一批把关人在转型中徘徊,甚至陷入“失去的自我”的窘境。老行当干不好,新业态干不了,在岗不在状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转型之痛,相互叠加,不容回避。需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四向四做”的要求,特别是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补好精神之钙。需要借力队伍管理、文化建设、进阶培训,提升精气神,焕发新姿态。需要践行“走转改”,通过传帮带,一人一策,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点点滴滴的成绩感和获得感,激发内生动力,以实际成效赢得单位尊重和同事赞誉,真正成为“全媒化”“复合型”的可用人才。

(作者系泰兴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