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一夸!泰州这“四大女神”!

  • 22-03-08 11:34:05
  • 阅读量:0

“三八”节又称“女神”节

在今天这么美好的日子里

小编要跟大家说说

咱泰州的“四大女神”

一起来领略她们的风采吧


与刘胡兰齐名的泰州女英雄高凤英


在苏中民间,一直流传有一位神奇女侠。传说这位巾帼英雄能够在水中来去自如,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涉水杀敌,因而在当时水网密布的苏中战场上声名远扬,她的名字叫高凤英。刘胡兰早已闻名天下。高凤英缘何能与刘胡兰齐名?


图片

△连环画《高凤英》的封面


传奇女侠

踩水过河不湿上衣


高凤英,1925年出生于姜堰石家埭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她很小的时候,其母被恶霸地主强行拉去当奶娘,被折磨染病致死,其父卖鱼,被日伪当作 “共匪密探” 枪杀, 13岁的高凤英当了“童养媳”。1944年,抗日最高潮时,人缘极好的高凤英被选为双堡乡妇抗会主任。1946年7月,蒋军侵占姜堰镇,高凤英第一个报名参加区游击队。


高凤英确实是水性极好。擅长踩水,姜堰水网密集,但高凤英过河来去自如,踩水过河上身衣裳不会湿。高凤英另外一项硬本事是会爬树。正因为这两项硬本事,再加上打仗特别勇敢,因而在原本就非常流行侠义故事的农村,高凤英的名声被越传越神。


图片

△连环画上描述的高凤英在水中斗敌的情形


敌人百般折磨

却得不到一句“口供”


据党史记载,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斗争的环境更为险恶,但高凤英决定留在区队,成了区队唯一的女游击队员。一次高凤英受伤藏在农户家,被叛徒发现。高凤英被敌人百般折磨,她也没有哼一声,没有让敌人得到一句“口供”。1947年1月15日,敌人把她押到高家垛南边的空地上,高凤英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伤残的身躯。敌人向她开了两枪后,又凶残地扎了她3刀。高凤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图片


刘胡兰曾得到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因而为更多人所熟知。其实,对于有相同经历的高凤英来说,这句题词她亦可承担。


智慧“女神”吴贻芳


图片


吴贻芳,江苏泰兴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智慧女神”。中国本土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曾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35岁成为

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1916年,吴贻芳在金陵女子大学开始了的学习生涯。1921年冬,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演讲,由吴贻芳任翻译,吴贻芳一口流利的英文给这位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她推荐,吴贻芳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深造。


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到美演讲,演讲中,这个总理傲慢地声称:“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吴贻芳气愤地说:“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她当夜便写了一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文章严词驳斥,激起在美华人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8年,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即给金陵女子大学发出“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的电报,而后回国履任金陵女大校长,这年吴贻芳刚35岁。


图片

吴贻芳


罗斯福折服她是

“智慧女神”


在吴贻芳连续执掌该校的23年间,金陵女子大学不仅获得了英美各大名校的认可,而且持有吴贻芳签发毕业证书的学生,皆可免试入读西方名校的研究所。当时人称吴贻芳培养出的999名毕业生为“999朵玫瑰”。在她的领导下,金陵女子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摇篮。


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跟她有过接触交流,并深深被这位中国女性所折服,盛赞她为“智慧女神”。老革命家董必武对吴贻芳的评价是:“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在那时的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图片

右二吴贻芳


1951年,吴贻芳接受任命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1956年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1981年,88岁高龄的吴贻芳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她最关心的还是她钟爱的教育事业,她利用一切机会,发表讲话和撰写文章,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尊重教师的劳动。


她对教育工作的基础——幼儿教育,教育工作的母机——师范教育,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第一所师范大学,就是在吴贻芳的积极建议下诞生的。


按住蒋介石脉搏的女人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

图片

△1948年的沈安娜


1948年,在南京丁家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里,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双手撑在台桌上正在讲话。主席台后排右侧,一男一女两位速记员正在埋头记录。无论是正在慷慨陈词的蒋介石,还是当初拍下这张照片的《中央日报》记者,都不会想到,离蒋介石仅有几人之隔的那位女速记员,竟然是中共派遣的秘密情报员。人们喜欢称她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她却说自己只是中央特科后期的一名小兵。


从小性格倔强

拒绝裹脚


她叫沈安娜,1915年出生在江苏泰兴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世族大家,从小在私塾念书识字、诵读诗书,后来考上了泰兴初中。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大家闺秀,最顺理成章的命运本应是嫁人、生子、照顾家庭。只不过,性格倔强的沈安娜打小就是个有主意的人。


图片


1922年秋天,7岁的沈安娜被沈家老宅的当家人大伯母强行裹脚,一家人都不敢吭声,倔强的她却在半夜自己拿剪刀剪开了裹脚布。大伯母生气地叫人再缠,沈安娜又趁半夜“解放”了自己的双脚。几次三番,大伯母竟放弃了,小小的安娜抗议成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受到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同时为了帮姐姐沈珉摆脱包办婚姻的压迫,沈安娜主动陪姐姐离家出走,前往上海。


潜伏敌营十四年

从未暴露


1935年1月,经过一个月的试用期,勤奋好学、有备而来、为了革命不怕死的沈安娜在实习中脱颖而出,正式进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秘书处议事科担任速记员。


图片


凭着速记员的一支素笔,潜伏敌营十四载,从未暴露。她获取的情报,由丈夫华明之整编、密藏,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中共领导人的案头。夫妻二人紧密配合,流水作业,书写了中共谍战史上的一段传奇,就连周恩来也口头嘉奖他们送来的情报“迅速、准确”。更鲜为人知的是,他们的多位亲人也先后踏上革命之路,将“夫妻情报组”日渐扩展为“情报之家”。


情法交融的“法官妈妈”陈燕萍

图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十大法治人物”……扎根司法领域20多年的陈燕萍,身份多重、光环无数。“这些是荣誉,更是责任和担当。”每次进出靖江人民法院大楼,陈燕萍总要在门口庄严的司法鼎前停留片刻,默默提醒自己。


奔走基层一线

用真情办案,用真心做事


陈燕萍,1964年4月出生,泰州市中院副调研员、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20多年来,她时刻怀揣着一颗爱民之心,奔走于基层一线,用真情办案,用真心做事,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耐性,孜孜不倦地捍卫司法公平正义,播撒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图片


2015年底,陈燕萍升级当了“外婆”,由她帮扶十多年,一直尊她为“法官妈妈”的何晓敏结婚生子了。何晓敏的遭遇曾让人唏嘘不已,两岁时脸上长了神经纤维瘤,造成畸形,爸爸早逝,妈妈不辞而别。2002年,9岁的小姑娘一纸诉状将亲生母亲告上法庭,从此便与受理该案件的陈燕萍结下了特殊的“母女缘”。陈燕萍把晓敏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养,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并且多方奔走呼吁社会共同帮助晓敏。而今这位小姑娘不仅成功摘除了脸部纤维瘤,而且有了自己的家。何晓敏说,她对陈燕萍妈妈的感谢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


办案

效率高、质量好


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陈燕萍始终坚持当好“连心桥”,她总结出一套“陈燕萍工作法”,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释法析理,用群众信服的方式化解纠纷,用“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倾听、贴心的话语”,推进问题的解决,她经办的案件,70%以上最终接受调解或经调解撤诉,其中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率更是在90%以上,成为法院系统有名的“调解高手”。


图片


在办案中,陈燕萍善于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当事人的身份和性格的差异,运用“真情调解、调判结合、合力化解”的基本方法,在法、理、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来源:泰州微视听

编辑:陈丹丹

责编:周 静

审核:戚 翔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