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之王”张桃芳是如何炼成的?央视《国家记忆》关注……
- 22-02-21 12:29:39
- 阅读量:0
截至2月19日
由张艺谋父女执导的
春节档电影《狙击手》
票房已破5亿
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张桃芳等狙击英雄的事迹
为背景创作而成
电影中呈现的
只是狙击手执行任务时
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想在实战中打出极高的命中率
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
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下面与您一起探索
张桃芳成为一名优秀狙击手的
炼成秘籍
张桃芳:
没瞄准镜的步枪也能用来狙击
张桃芳抵达朝鲜后,在团里第一次射击考核中,以三发子弹0环的成绩被调到炊事班帮厨。
而重回狙击组的张桃芳总是端着枪“发呆”,枪膛里不装子弹,将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作为目标练习击发。
张桃芳所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和现在意义上带瞄准镜的单发狙击枪不同,这把枪并没有配备瞄准镜。
张桃芳:“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练了以后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瞄)油灯。”
夜晚,油灯的灯头比白天的树木山石更不容易把握,张桃芳通过用眼睛瞄准灯头的方式,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现在不同,虽然连队里也组织集中教学和训练,但是由于战事频繁,张桃芳只能在实战中多找感觉并总结提高。
和平时练习时用的死靶不同,战场上的敌人多是活靶。有一次实战时,张桃芳连打了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到。因此,估算好提前量成了张桃芳从那以后的主攻课题。
出色的个人能力使得张桃芳担任了7号阵地狙击组的领导。此后,他开始和战友协同作战,敏锐判断敌人的调防信息。
张桃芳在朝鲜战场上击毙了214名敌军,成为了公认的最佳狙击手。
多知道一些
张桃芳,1931年出生于兴化陈堡,20岁那年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等战役中,曾在32天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跻身世界“十大狙击手”。张桃芳被志愿军总部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来源:国家记忆
编辑:悦 鸣
责编:邵晓霞
审核:莫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