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干好“自己的事”,做好“我们的事”

来源: 编辑:陈欢 2021-05-06 10:57:29 查看数:0

说起对泰州的印象,有人说兴化油菜花和溱潼会船节,也有人说那是梅兰芳的家乡,还有人说是陈毅指挥黄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地。不少人未必知道,泰州正成为江苏中部的产业增长极。2020年,泰州市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141个,同比增长188%,长城汽车整车项目实现8个月首台车下线、11个月竣工投产,创造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泰州速度”。


建人民群众获得感强的幸福城市


问:上海到泰州通高铁了,很多上海人喜欢去泰州玩,夸泰州早茶好吃,泰州百姓很有幸福感。

史立军:一直以来,泰州把民生工作作为“心中工作”。2020年,泰州把全部财力的75%、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今年2月20日,泰州“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教育列为“头号工程”。未来,泰州还将建立主动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机制,建成人民群众认可度高、获得感强的幸福城市。去年,泰州首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总体幸福度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五位。泰州有1.5万多家早茶店,早上在泰州享受鱼汤面、烫干丝、蟹黄包是很惬意的。在泰州,幸福的一天从热腾腾的早茶开始,到晚上在热乎乎的澡堂子里进入尾声,“水城慢生活”是属于泰州老百姓的幸福标签。


问:生活虽慢,可泰州近些年发展并不慢。

史立军:在最新的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泰州排第34位,这几年来名次不断向前靠。

经济总量上泰州在江苏省内不算靠前,但产业发展很有特色,比如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这三大产业。

泰州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中唯一的大健康产业示范城市,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有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还集聚了扬子江、阿斯利康、雀巢等1000多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去年医药产业产值近千亿元,持续多年保持地级市全国领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泰州“中国医药城”疫苗研发企业积极投身新冠疫苗研制攻关,共参与了5条技术路线的6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和样本检测工作。

泰州还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去年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的1/10、全国的1/4、江苏的1/2,连续两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势头也很好,去年产值突破1300亿元,落户了法国苏伊士、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德国林德等世界知名企业,推出“世界单打冠军”产品10多个。


发力重点产业促进深度融合发展


问:泰州不做“全能冠军”,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在这三大产业上发力?

史立军:制造业是泰州的“老底子”,但是长期以来,泰州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偏重,而空间和资源非常有限,不能把产业面铺得很开。泰州选择了最有特色、最有优势的产业重点发展,集中政策和资源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名城。

当前,泰州尤其要把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虽然医药产业许多长三角城市都有基础,但泰州医药产业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独特条件,最有希望、最有可能在“十四五”的新赛道上制胜未来。泰州正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为医药产业打造最好的公共服务平台,用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吸引人才、团队和项目。最近,泰州与北京大学全面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泰州医药产业产学研深度合作水平。当前,泰州医药高新区和高港区的两区融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融合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既不是一般的城区,也不是一般的园区,在定位上应该是泰州发展的“特区”,要聚焦“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未来,大家可能提起医药就会想到泰州:“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


问:泰州举全市之力发展医药等重点产业,肯定也离不开长三角周边城市的支持协同?

史立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泰州充分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科教资源富集、创新要素丰富、创新平台强大、创新生态优良等优势,进一步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长效合作、诚信管理等机制,促进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泰州集聚,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区域发展新高地。一批在泰州的企业,比如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苏中药业集团、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已经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泰兴高新区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宝山绿色技术孵化中心。

下一步,泰州还要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泰州还将优化“互联网+大型科学仪器”模式,鼓励泰州大型科学仪器融入江苏省共享服务平台,逐步联通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提高资源共享率,鼓励企业利用科技公共资源共享平台,解决研发需求,降低研发成本。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泰州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营造协同创新生态环境。


走对接上海、差异化服务上海之路


问:泰州在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什么考虑?

史立军:泰州的发展要实事求是,既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掉队,也要注重系统科学,实际管用,稳步把长板做长,补上短板。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考虑把握三大要求、有序推进“五个一体化”。

把握三大要求,就是把握好“一体化”“高质量”“各扬所长”的要求,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具体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坚持走对接上海、服务上海之路。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全面对接上海,走差异化服务上海之路。二是坚持走扬泰协同、共造市场之路。共建基础设施、共谋产业发展、共造文旅品牌、共保生态本底、共享公共服务,打造共同市场。三是坚持走跨江融合、共建中轴之路。加快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交通、产业、生态、创新、开放五大走廊,共建长三角中部发展轴。四是坚持走主动作为、全域融入之路。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弱项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合作基础较好的沿江地区拉高标杆、率先接轨,形成沿江带动、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推动“五个一体化”,就是把大处着眼与实处着手结合起来、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干好“自己的事”与做好“我们的事”结合起来,从五个方面实质性推动一体化进程。一是产业创新一体化,重点是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三是区域市场一体化,着眼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市场规则、市场监管等合作共享,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创新创业吉祥地。四是绿色发展一体化,突出泰州大江风貌和水乡湿地的复合生态“底色”,打造大江风光带,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放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历史记忆,维护自然风光和人居风貌,彰显人文特色之美,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泰州画卷。五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发展,聚焦标准化、便利化,推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共建共享,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泰州。


来源:华东局

编辑:陈   欢

责编:邵晓霞

审核:戴浪青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