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长江边,半个世纪的照片在这里,总有一处戳中你!

  • 18-08-31 13:47:39
  • 阅读量:0

四十年风雨兼程

四十年沧桑巨变

飞逝的光阴里

长江——奔腾不息的母亲

不舍昼夜

靖江——偎依于长江的小城

日新月异

被长江滋养的靖江

在40年里

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烙印

70年代

小时候家住长江边

对爷爷那一叶舢板的渔船记忆犹新

(70年代长江中的渔船)

风里雨里它一直陪伴着爷爷

每天最幸福的事

就是把玩爷爷带回来的战利品

虎头鲨、潮顶、银鱼、沙塌皮...

尤其是河豚那白鼓鼓的小玩意儿

每次都是孩子们最贪玩的

有时候坐在芦苇荡的石头上

还会看到“江猪”嬉戏...

在条件并不富裕的那个年代

餐桌上总不缺刀鱼、鲥鱼、河豚等江鲜

(1976年长江鲥鱼刀鱼丰收↓↓↓)

独特的长江水域

赐予了靖江富饶的江鲜资源

让渔民收获颇丰

靠天吃饭 以江为生

是很多家住长江边的靖江人过活常态

那时候长江是一道天堑

一叶舢板成了过江的常用工具

80年代

每逢大汛

靖江都没能幸免

人民群众财产受到了巨大威胁

 天灾无情人有情

坚强的靖江人民不惧怕洪水的暴虐

装沙袋、扛麻袋...

众志成城、人人出力 

排除万难、抢险救灾

80年代

靖江人也不会忘记自带扁担等工具

每天赶工培修长江大堤的那些日子

虽然很多家庭还在为吃饱穿暖而操心

但生活却是质朴而美好的

(1982年万人培修长江大堤)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靖江经济也进入了腾飞的年代

(1987年繁忙的八圩轮渡)

繁忙的八圩轮渡

蜂拥而出的人们

正向富庶的生活发起冲锋

长江之滨那九圩汽渡的汽笛声

预示着为幸福生活奔波的人们

又崭新起航

90年代

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通车

让靖江人民雀跃不已

也成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数万靖江市民前往一览盛况

江阴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梁,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钢箱梁悬索桥,是江苏省境内跨越长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桥。 大桥全长3071米,桥面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宽33.8米。

江阴长江大桥跨越天堑

贯通南北

渡轮已不是靖江人唯一的过江方式

江阴长江大桥的通车

靖江——江阴两地联动更加密切

标准江堤

(1998年5月拍摄的百里江堤)

历时6年建设

全长120.6公里的靖江江堤

让咆哮的洪水不再逾越

1997年第一艘万吨轮下水


江堤外是咆哮的江水

江堤内是欣欣向荣的港口经济

百里江堤

它是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生命线

更是靖江人民致富的黄金线

2000年以后

拂着淡淡腥味的江风

枕着此起彼伏的浪涛声

靖江迈入了21世纪

脚步愈发稳健而豪迈

2003年9月13日两岸开通公交车

2003年

江阴、靖江的城际公交线路开通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

两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和发展进一步融合

沿江开发和两岸联动

为靖江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港口经济更是稳步上升

(靖江港口经济)

靖江拥有52.3公里的长江岸线,是江苏省拥有岸线最长的县市,靖江利用岸线,推进沿江大开发,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靖江“不开发区”

52.3公里长江岸线

绿色发展区域1/3

开发性保护区域1/3

不开发区域1/3

靖江划出

20公里长江岸线“永久不开发”

靖江用“不开发”智慧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守生态红线,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长江滩涂、连片芦苇、生态湿地

......

聪慧的靖江人正努力描绘

“江花红胜火,靖江绿如蓝”的美丽画卷

1.5小时快速交通圈

2018年8月29日

位于上五圩港的靖江汽渡正式通航


靖江汽渡

新靖江汽渡的通航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沿江生态岸线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资源整合,是市委“三个三分之一”理念的成功实践,它将继续服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服务两岸人民交流共享,为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展望未来

靖江将陆续建设五条跨江通道交通的便利

将为靖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十年风雨兼程,弹指一挥间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光辉下

靖江天翻地覆,日新月异

澎湃的长江水

鼓舞着靖江人民矢志向前

团结一心 砥砺前行

用热血和奉献 

用智慧和汗水

高起点融入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建设美好新靖江

来源:影响靖江

编辑:周静

责编:戚翔

审核:戴浪青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