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传承 | 这7样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来源:泰州旅游 编辑:阚月萍 2017-11-04 09:15:33 查看数:0

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泰州最具特色最有知名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大家都知道吗?

01、靖江&讲经宝卷

宝卷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经”演化而成的一种俗讲文本,自明清以来包容进大量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和社会风俗,成为民间文学形式。

靖江宝卷讲唱活动现场

宝卷的讲唱曾见于从甘陕到江浙的广阔地域,尤其以长江下游的吴方言区最为突出,被称作“讲经”或“宣卷”。

从历史地理文化的发展来说,靖江属吴文化区,靖江讲经宝卷应该与苏南吴方言区广泛流行的宣卷有密切关系。自明代传入至今,已有500年左右历史。中国民间文学权威人士、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认为,靖江讲经是一种民间艺术,是活化石、活资料,全国少有。

2008年6月,靖江宝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兴化&木船制造工艺

竹泓镇位于兴化市中部,竹泓镇曾名竹横港,历史上曾是出海口,由于经常发生洪水,常有毛竹横于此处,故名竹横港,地处河湖港汊,无船难行,便于小木船出行,为此历史是就形成制造木船工艺,久负盛名。

竹泓木船制作主要以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此杉木材质结实、有韧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比较坚固耐用。

整个造船工艺相当复杂,工序多,工艺难度大,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

2008年6月,兴化木船制造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扬派盆景技艺

泰州是扬派盆景的发源地,起源于六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由泰州籍老艺人王寿山、万觐堂从祖传技艺传承至今。

其核心技艺主要是:一是树种选择要具备叶片细小,抗逆性强,萌发力强,寿命长等条件;二是突出粗干曲枝露根特色,贵在自幼培养、攀扎;三是主要棕法有杨棕、底棕、逼棕、挥棕、拌棕、平棕、套棕、吊棕、下棕等九种棕法,除此以外还有三种扎片法,即实技法、大披毛、小披毛。主要工具为剪刀、木锯、棕梳、撬棍、棕绳、棕线等。

扬派(泰州)盆景传统造型主要有:提根式、疙瘩式、过桥式、垂崖式,关键是造型技巧,主要的是“巧云式”,以树桩喻意为山,将小枝条、叶片剪扎成一个个“云片”,每个“云片”仅一层叶片的厚度,整盆盆景有云绕山峰之美感。每盘盆景举世无双,属于活的艺术品,艺术魅力的周期最长达到数百年。

历经5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造型 “严整、层次分明、一寸三弯”,干似山,枝似气,片似云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溱潼会船

溱潼会船是有800多年历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市溱潼镇及周边二百多座村庄千余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活动程序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竞赛及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参与者及观众达十多万人。

溱潼会船经历了宋朝的产生、形成期,明、清的发展期,民国至建国初期的兴盛期,“大跃进”至“文革”的冷落、沉寂期,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期,1990年以来的弘扬期。

溱潼会船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学、民俗学价值,堪称一部活的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份动态的珍贵无价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8年,溱潼会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茅山会船

清明节茅山会船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以集体撑船前往旧墓丛、古战场洒麦饭、奠酒浆,进行民间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它与邻近的溱潼会船为同宗同源而主体内容有别的两朵民俗文化奇葩。

清明当日凌晨起,三更出船、五更祭祀。各船篙子手在锣声指挥下,下篙提篙,整齐划一,先纷纷驶往唐港河高地(古称奠祭口)以及各庄乱坟岗、险水湾,一路号声不绝,有如古代出征。集体持篙登岸后,由一人敲锣,领队者手捧三牲祭品即猪头、雄鸡和花鱼,俗称六只眼,填土焚香、烧纸放鞭炮,集体叩首,然后酹洒酒浆,抛洒麦饭,现为抛洒水泡米饭。天明后,约于巳午之际驶进茅山西大河,相互问讯聚合(赴会),自发提篙撑船,以展示昔年水战情景。一时飞船如梭、竹篙如林,岸上人山人海,号歌不绝。

2014年11月,茅山会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茅山号子

兴化茅山号子源远流长,是古代先民劳动生活的产物。自远古至先秦时期,茅山一带先后隶属吴、越、楚,劳动号子受到吴歌影响。东晋时期,此地邻近侨置建陵县,大量北方移民入境,劳动号子接受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浸润。因此,茅山号子“刚柔相济”,融合了北方的高亢和南方的柔美。

茅山号子从内容上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牛车号子等;从音乐结构上分为长号子、短号子。茅山号子中的“栽秧号子”独占螯头,俗称“小妹妹”。茅山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独有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

2011年5月,茅山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7、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起源于苏北盐城、阜宁、淮安、宝应、兴化一带,流行于上海、安徽及台湾地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深受泰州地区群众的喜爱。

早在清末民初,泰州地区就有11家戏院,有江淮戏班演出。经常在泰州演出的江淮戏班有“李玉花戏班”和“韩家戏班”,班主韩德友是泰州淮剧团创始人王少春的师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李三娘磨磨”、“千里送京娘”、“赵五娘卖唱”等。淮剧剧种创始人和主要传承人之一的筱文艳、马麟童及其女儿马秀英,都是泰州土生土长的,泰州地区拥有着大量的淮剧戏迷票友。

泰州市淮剧团历史悠久,名流辈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台风严谨、创作活跃,乐队协调、舞美精炼,与上海市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齐名,在淮剧界享有“三足鼎立”之盛誉。拥有陈德林、黄素萍、韦锡峰等一批在淮剧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在著名作曲家赵震方的支持下,创立了淮剧“陈派唱腔”,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淮剧音乐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作曲家赵震方的音乐创作在淮剧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2008年,泰州淮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泰州作为一个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泰州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如今,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的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设会忽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就显得迫在眉睫。

编辑:悦鸣

责编:戚翔

审核:季阳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